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联合多个炎症指标探讨脂联素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保护作用。方法检测了51例稳定性心绞痛病人,45例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和正常对照24例的血清脂联素、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四项指标差异显著(P<0.01),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稳定心绞痛组相比,脂联素、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脂联素与C反应蛋白呈明显负相关(r=-0.554,P<0.001),而与其它指标无显著相关;稳定性心绞痛组脂联素与其它指标亦无显著相关。结论脂联素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可能起一定保护作用;脂联素水平低,可较好预测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性,为识别不稳定斑块提供血清学指标. 方法 对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2例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2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脂联素、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分析. 结果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测定,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均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P<0.01);脂联素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从高到低依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妊娠相关蛋白A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68,P<0.01),与脂联素呈显著负相关(R=-0.589,P<0.01);脂联素与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855,P<0.01).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妊娠相关蛋白A与脂联素可能共同作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及两者的关系。方法对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正常对照各25例病人进行血清脂联素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脂联素明显减低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脂联素为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索(Adiponectin)水平的变化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CAD)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0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20例;选择排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血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ACS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低于SAP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联素与冠脉病变稳定性显著相关,脂联素水平可做为预测病情,诊断冠心病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李冰  王建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3):441-442,44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31)和辛伐他汀干预组(n=32).常规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 mg,每晚一次,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抽血测定脂联素及hsCRP水平.同时设50例正常健康人群用于分析比较.[结果]①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低,而hsCRP水平较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辛伐他汀干预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高于、而hsCRP水平显著性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减轻和血脂谱的改善.[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而hsCRP水平升高;辛伐他汀治疗有助于纠正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76例ACS患者的血清抵抗素、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并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抵抗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均P〈0.01),脂联素水平降低(P〈0.01);另外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抵抗素(P〈0.05)、超敏C反应蛋白(P〈0.01)和脂联素(P〈0.0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抵抗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536,P〈0.01)呈正相关,脂联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r=-0.446,P〈0.01)呈负相关。[结论]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与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相关性,提示了脂肪细胞分泌的血清抵抗素和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ACS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笑梅  冀虎岗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5):388-389,47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的变化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CAD)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0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20例;选择排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血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ACS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低于SAP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SAP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联素与冠脉病变稳定性显著相关,脂联素水平可做为预测病情,诊断冠心病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探讨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冠心病患者87例,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8例。选取正常对照组25例。用ELISA测定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均成正相关(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均可提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变化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30例为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体检人员)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高敏CRP(hs—CRP)水平,并比较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对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HS(CRP)的对数值则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与冠心病心绞痛有关,脂联素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心绞痛、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CRP采用免疫比浊法,FIB采用PT-DER演算法。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FIB、CRP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结论:高水平的CRP、FIB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尿酸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1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作为SAP组,43例不稳定心绞痛(USAP)作为USAP组,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AMI组.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清晨空腹采血,检测血清脂联素、hsCRP及血尿酸浓度.结果 SAP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和AMI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AP、UAP、AMI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浓度依次递减;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sCRP和血尿酸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SAP组(P〈0.01),UAP组高于SAP组(P〈0.01).结论 血清脂联素、hsCRP和血尿酸水平检测对冠心病的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它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和炎性因子的改变及意义。方法: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三组,4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细胞凋亡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中细胞凋亡抑制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纽(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血浆中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可作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指标,炎症对破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5例;并选30例健康人作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脂联素的测定,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相关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AMI组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OMI组、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0.01),UAP组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OMI组、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的浓度与FPG、TG、hs—CRP呈负相关(r=0.311、-0.335、-0.360,P〈0.05或〈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和hs—CRP是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最重要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降低,且与FPG、TG、hs-CR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B组)66例,按照疾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2例为ACS组,稳定性冠心病60例为sCAD组,对比A组和B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对比ACS组和sCAD组IVUS参数及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吸烟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有关,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ACS组易损斑块率显著高于CAD组(P<0.05)。 ACS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均与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354,0.369,0.329,0.324),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92,-0.401,-0.362,-0.384),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294,0.384)(P均<0.05)。结论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及AC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焦路阳  王宇  袁宇 《检验医学》2012,27(5):349-351,357
目的结合C反应蛋白(CRP),探讨血清内脂素、脂联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7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1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内脂素、脂联素与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CRP、内脂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脂联素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1)。AMI组、UAP组及SAP组间血清CRP、内脂素和脂联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与CRP、TG、LDL-C呈正相关(r分别为0.929、0.756、0.793,P均<0.001),与脂联素及H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1、-0.699,P均<0.001);脂联素与CRP、TG及LDL-C呈负相关(r分别为-0.873、-0.639、-0.799,P均﹤0.001);与HDL-C呈正相关(r=0.681,P<0.001)。结论血清内脂素、脂联素均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推测二者可能与CRP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及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瘦素、脂联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应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①SA组、UA组、AMI组血清瘦素水平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UA组、AMI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MI组、UA组、SA组TG、TC、L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随Gensini评分升高而逐渐降低,瘦素、TG、TC、LDL水平随Gensini评分升高而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TG、TC、LDL水平异常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异常降低,两者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和冠心病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1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 =74)和非冠心病组(n =38),检测两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高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清脂联素水平,计算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并以胰岛素抵抗的体内稳定状态模式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为11(10)mg/L,非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为8(7)mg/L,两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QUICKI 呈正相关(r =0.244,P <0.05),与甘油三酯、胰岛素和 HOMA-IR 呈负相关(r 分别为-0.231、-0.198和-0.244,P <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中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冠心病无相关性,仅与糖代谢和血脂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家怀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0):1701-17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含量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痛患者58例(冠心痛组),排除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冠心病病人中脂联素水平下降可能促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脂联素水平可作为预测病情,诊断冠心病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中的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检测47例正常对照组、68例稳定型心绞痛、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水平,对不同组间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在冠心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低密度脂蛋白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