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心功能在Ⅲ级以下(除Ⅲ级)的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45)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45),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与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房内径大于Ⅱ组(P〈0.05)。试验终点时,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7.14%,Ⅱ组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优于单用胺碘酮,并且能够抑制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在阵发性快速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房颤发作1h-48h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胺碘酮静脉用药,对照组给予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用药3h内快速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疗效。结果治疗组用药后显效率(73%)及总有效率(96%)均较对照组(37.5%和70.8%)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胺碘酮静脉应用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心房纤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1年9月~2006年9月期间我院门诊及住院心房纤敷患者82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Ⅰ组n=42)美托洛尔治疗组(Ⅱ组n=40).治疗随访时间为0.6~5年。结果Ⅰ组:显效.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22例(52.4%);有效,房颤心率(〈90次)17例(40.5%);无效,3例(2.1%)Ⅱ组:显效10例(25%).有效18例(40.5%).无效12例(30%)讨论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性房颤,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预防复发牢52.4%.未复律患者控制心室率良好(85%,17/20例).明显优于美托洛尔.密切随访完全可以及时预防胺碘酮的严重不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因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房颤)住院的老年患者的伴随疾病及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的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余年住院患者的240例资料,分析其房颤病程和伴随的疾病,药物治疗和起搏治疗的情况,心率和心律的变化。结果:合并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病变和脑卒中者分别为57.1%、31.7%和20.4%。对房颤病程不清楚者在阵发性房颤中占13.9%、在持续性房颤中占20.1%。在阵发性房颤中单独应用普罗帕酮(心律平)、B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治疗者分别占37.6%、25.7%和21.8%,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4.9%,有7.9%的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中单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者分别占57.6%、23.7%和7.2%,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者占10.8%,有20.1%的患者无需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有10.9%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14.4%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行VVI起搏,主要原因分别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常伴随心力衰竭、传导系统疾病和脑卒中,部分患者未及时发现和治疗房颤,大部分阵发性房颤单用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可转复为窦性心律,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57.6%用地高辛、20.1%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就可维持心室率。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起搏指征和方式均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将心衰伴快速房颤38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治疗,胺碘酮组在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结果:胺碘酮组和对照组治疗显效分别为13例和8例,显效率分别为68.42%和42.11%。有效分别为4例和4例,有效率分别为21.05%和2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快速房颤,既能有效控制心室率,部分患者转变为窦性心律,又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达隆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4例复发性阵发性房颤(RPAF)随机分成单用胺碘达隆组(AD)20例和胺碘达隆+β受体阻滞剂组(AD+βB)24例,观察两组房颤发作控制效果及药物长期使用的副作用。结果:AD组和AD+βB组追踪时间分别为[24~48(31.0±9.6)]月及[14~60(35.0±17.9)]月,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平均最小有效维持量分别为:(233.0±103.3)mg和(154.4±52.5)mg/d(P<0.005)。两组控制房颤复发的有效率分别为11例(55%)和22例(91.6%)(P<0.02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胺碘达隆+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RPAF,不仅其疗效明显提高,且由于用量明显减少,故可减轻胺碘达隆长期应用的潜在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快速房颤的疗效。方法对比分析应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房颤患者26例,分为A组(n=16)为常规治疗+胺碘酮组;B组(n=10)为常规治疗组。结果 A组显效14例(87.5%),有效2例(12.5%),总有效率100%,B组显效2例(20%),有效6例(60%),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胺碘酮对心力衰竭中的快速房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60例)和西地兰治疗组(54例).胺碘酮组: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于10min内静脉推注,然后以1mg/min维持静脉滴注,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西地兰组:以西地兰0.4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血压和心室率变化及复律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88.3%,高于西地兰组72.2%(P〈0.05).两组用药后平均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9.0%和28.0%.胺碘酮组用药转复时间为(56.4±26.6)min,短于西地兰组转复时间(79.9±35.4)min(P〈0.05).两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房颤较西地兰更为有效,且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用缬沙坦、卡托普利治疗伴左房扩大的阵发性房颤的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将84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8)。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n=29)及胺碘酮+卡托普利组(Ⅲ组,n=27)。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以圾治疗后6、12、18及24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6个月后,Ⅱ组、Ⅲ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Ⅰ组(P〈0.05),而Ⅱ组、Ⅲ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6%,Ⅱ组为82.1%,Ⅲ组为78.5%。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室内径大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缬沙坦和卡托普利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左房扩大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律的维持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可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用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替米沙坦组(B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比较两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近年来基层房颤的病因变化和治疗策略的变更。为基层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2003年以来住院的房颤患者86例为治疗组,2003年以前的74例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房颤复律治疗(46.2%)以胺碘酮、胺碘酮加缬沙坦为主,二者占87.1%。慢性房颤以控制心室率(78%)为主,药物以洋地黄、β受体阻断剂为主,并且重视以阿司匹林为主的抗凝治疗。结论:近年来基层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并对房颤合并高危卒中者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洋地黄治疗AMI后并发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给予胺碘酮加小剂量洋地黄治疗,对照组38例单用胺碘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控制心室率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律的总有效率为9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小剂量洋地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纤颤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妍 《中外医疗》2014,(20):8-9
目的比较静脉推注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快速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92例快速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西地兰组各46例,分别静推胺碘酮和西地兰,观察房颤的转复、心室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胺碘酮组效果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西地兰,不良反应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8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对照组(42例)和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40例),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和1年房颤复律维持情况,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组房颤治疗6个月和1年时转复维持有效率分别为90.47%和71.42%;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转复维持有效率为92.50%和87.5%,1年时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时患者左房内径分别为(37.5±1.7)mm和(34.8±1.9)mm(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后窦性心率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且副作用小,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血管紧张素,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王津生 《河北医学》2002,8(8):682-684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长期口服预防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3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一个月内,将胺碘酮由负荷量减至维持量0.05g/d。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维持窦性心律的显效率为53.5%,有效率为18.6%,总有效率为72.1%。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胺碘酮(0.05g/d)可有效、安全的预防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周勇  卿胜强 《中外医疗》2010,29(31):118-119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福辛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复律后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常规口服胺碘酮,治疗组口服胺碘酮加福辛普利,观察2组治疗12个月后的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左心房内径亦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福辛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有效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唐渝平  史若飞  裴文楠 《重庆医学》2005,34(9):1355-1356
目的评价小剂量胺碘酮用于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老年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1个月内,将胺碘酮由负荷量减至维持100mg,隔日1次.结果 47例在胺碘酮负荷量后转为窦性心率,转复成功率为81.0%.平均随访24个月,维持窦性心律的显效率为53.2%,有效率为19.1%,总有效率为72.3%.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房颤动是有效的,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64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5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然后用微泵静脉维持1mg/min,6h后改为0.5mg/min维持18h。结果负荷量为150~300(198+46)mg,转复成功率为78.1%,副作用发生率9.4%。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有效、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衰伴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心衰伴快速房颤12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各63例,观察比较用药3h内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治疗有效人数分别为56例及33例,有效率分别为88.89%及52.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复为窦性心律者胺碘酮组25例(占39.68%),去乙酰毛花苷组22例(占34.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能使部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大连市房颤住院患者诊治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心房纤颤(房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及不同类型房颤的治疗现状。[方法]对2003~2004年大连市6家综合医院诊断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964例,房颤病因主要为高血压44.6%,冠心病30.4%。心力衰竭22.3%。(3)房颤类型中阵发性房颤28.6%,持续性房颤14.1%,持久性房颤57.2%。阵发性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治疗占56%,发作时治疗药物多为西地兰、胺碘酮,其次为普罗帕酮、β阻滞剂。慢性房颤78%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药物为地高辛、β阻滞剂,其次为钙拮抗剂及胺碘酮。(4)本组脑卒中患病率为9.4%,各种类型房颤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5)本组患者69.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者仅占4%,抗凝治疗严重不足。[结论]大连地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似,阵发性房颤以节律控制为主,慢性房颤绝大多数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