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夏时,在一定的天气形势条件下,在西北太平洋上台风往往会连续产生,时常看到几个台风并存的现象。当两个台风中心之间距离靠得足够近的时候,双台风之间发生互相呈气旋式的旋转现象。这种互旋的双台风活动,在路径上往往出现停滞、迥旋、折向等异常情况,增加预报工作上的难度。因此,分析互旋双台风的一些规律,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这类台风的认识,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董克勤 《气象学报》1981,39(3):361-370
1964年8月中旬,在西北太平洋上出现的6413(Marie)和6414(Kathy)号台风,是历史上少见的双台风。它们明显反钟向互旋同时趋于接近的现象,比Riehl[1]曾描述过的、著名的1948年8月出现的双台风更加明显,本文对这次过程作比较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4.
5.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同时出现东西两个台风是经常的现象。其中西台风一般都要进入南海,和我们关系很为密切,东台风则距离较远直接影响较少。但是由于东西两个台风的同时存在,它们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旋转作用(简称牵引作用,下同),尤其是东台风对西台风的牵引,使得台风路经预报增加了许多困难。许多台风的打转现象和复杂路径都和牵引作用有关,因此分析双台风的复杂关系和它们的移动规律,是台风预报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无基本气流的情况下,应用无辐散正压模式对初始呈西北-东南等方位的双台风相互作用进行数值研究,探讨了非对称理论在双台风相互作用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双台风的运动特征能够运用非对称理论进行解释;非对称流函数场中,通风气流分别控制着双台风的移动,同时双台风的移动对其对应的非对称结构具有反作用。试验还表明,台风非对称结构内小尺度涡旋的强度及其绕台风中心逆时针旋转的快慢与台风路径的摆动关系密切:模式可以模拟出台风逆时针打转、“蛇形”摆动等异常移动路径。  相似文献   

7.
台风圣帕的空心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安  郑秀专  潘娅婷 《气象》2008,34(4):48-52
详细分析"圣帕"的空心现象,发现登陆时"圣帕"的气压仍然较低,理论上仍然可以达到台风强度,但由于台风眼结构被破坏,近中心风力并不大."圣帕"临近登陆时,雷达回波图上气旋中心的空白并不是台风眼,没有对流发展旺盛的眼壁回波存在,圣帕的台风结构上已经不完整.台湾山脉对穿越的热带气旋造成低层结构性破坏影响巨大,同时也导致干舌的出现."圣帕"产生空心现象主要是受到台湾中央山脉的影响及干舌的卷入、海温较低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阎俊岳  张秀芝 《气象》1984,10(1):12-15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海州湾西南岸。它背依云台山,北有东西连岛作天然屏障,是地理位置优越的海港。但是每年夏秋台风季节,西太平洋生成的一部分台风可以影响到这里。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巨浪、海潮是对港区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而大风和波浪,又是建港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掌握台风影响连云港的规律,研究历史上台风波浪出现的强度,是海洋气象服务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关于双台风相互作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1961—78年西北大平洋30对双台风资料,分析了双台风互旋与双台风中心间距、强度及相互方位的关系,并应用天气学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单纯的双台风互旋与环境流场引导气流的作用,指出在双台风形势下,环境流场的引导作用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双台风相互作用的一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中海 《大气科学》1981,5(1):32-42
一、引言 台风移动主要受背景流场的“引导气流”操纵。当间距足够近的两个或多个台风同时存在时,由于台风的位置变化比较显著,由它们引起的那部份“引导气流”的变化也就较大,这就使得在多台风情况下台风路径比较复杂。 在我们的统计动力学方案中,虽然在选取样本时已经有意识地剔除了一些影响明显的双台风个例。但是,从拟合误差的初步分析中,仍然很清楚地看出,产生较大误差极  相似文献   

11.
相同强度双台风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无基本气流的假定下,应用无辐数正压模式研究双台风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台风A位于观风B以西,两台风相距60km,且具有相同的强度。在台风A(台风B)的非对称流场中,由台风A(台风B)的线性β效应产生的非对称涡旋的方位相位与由台风B(台风A)形成的非对称涡旋方位相位相反(相同)。因此,台风A(台风B)的大尺度非对称涡旋较弱(较强)。小尺度涡旋逆时针旋转导致台风A逆时将打转。稳定的偏南非对称气流使台风  相似文献   

12.
台风是地球上破坏性最强的一种天气现象。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我国南起华南地区,北至辽东半岛的漫长沿海地带常受到台风袭击,而且很多内陆省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台风移近或登陆时,常给这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3.
西北太平洋上台风的存在和发展,其尺度谱很广。如用外围闭合的地面等压线做标准,则其范围出入很大。大的可以复盖西北太平洋上相当大的面积,小的在天气图上竟难以发现。巨型台风影响的范围很大,使中心以外600—800浬范围内的活动受到威胁,因此对此大型系统,防台措施要比一般的热带气旋早。  相似文献   

14.
利用赣州17个县(市)1965~1996年共32 a 7~9月的台风降水资料,对影响赣南的台风路径、登陆区域、台风降水和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影响赣南的路径主要有3条;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生成的台风其降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赣南台风暴雨的500hPa环流形势特征有3种.  相似文献   

15.
2018年6月8日在距台风“艾云尼”中心80 km、160 km的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两地罕见地先后出现了龙卷天气。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组网、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区域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对两次近距离台风龙卷过程的环境条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环境条件分析表明,两次龙卷发生地位于低层西南急流和东南急流辐合区,所处环境为弱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环境中,0~1 km垂直风切变值超过15×10-3 s-1。中小尺度雷达特征分析表明:(1)两地龙卷由台风外围微型超级单体引起,超级单体在发展强盛阶段有钩状回波、入流缺口、中层回波悬垂等典型特征,最强反射率因子55~60 dBz,强度≥50 dBz强回波发展高度在4 km以下,微型超级单体有水平尺度2~3 km的中气旋,由于速度模糊影响,仅在南海龙卷发生前9 min广州S波段雷达能自动识别中气旋。(2)与南沙龙卷相联系的中气旋核心高度低,强度进一步加强紧缩导致龙卷发生;而与南海龙卷相联系的中气旋从中层发展,中气旋加强紧缩下降到更低导致龙卷发生。(3)两地弱龙卷发生时广州和南海双偏振雷达没能捕捉到龙卷碎片(TDS)特征,南海X波段雷达能提前30 min监测到入流急流,提前27 min探测出钩状回波等特征,并通过分析ZDR弧和KDP弧可判断低层强盛的上升气流和强的垂直风切变利于风暴的发展。(4)佛山四部X波段组网雷达反演的1 km水平风场可分析出小尺度涡旋结构,对应钩状回波尾端有强的风向切变,这对龙卷发生地点的判断和风暴的流场结构有较好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一系列敏感性试验探究台风"烟花"移动缓慢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台风"烟花"的移动对台风"尼伯特"的强度较为敏感。"尼伯特"强度主要通过影响其附近大尺度低压系统的强度与范围,间接影响"烟花"的大尺度引导气流,进而影响"烟花"的移动。具体而言,"尼伯特"与其附近大尺度低压系统环流共同激发西北风引导气流,抵消了部分副高西南侧的东南风引导气流,从而造成"烟花"受到的大尺度引导气流偏弱,致使其移动缓慢,路径复杂。此外,当"尼伯特"强度越大时,以上过程对"烟花"移动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当两个台风相距较远时,双台风相互作用可能通过影响周围的大尺度系统,间接对台风路径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1330号台风海燕强烈发展和快速移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玲  许映龙  黄奕武 《气象》2014,40(12):1464-1480
本文运用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垂直层次26层)和各种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中央气象台台风实时定位定强数据对2013年全球最强台风海燕的特点和极端性展开分析,并运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学诊断的方法探讨"海燕"强度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快速移动的原因,同时发掘预报着眼点,以提高中央气象台对类似台风的综合预报能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燕"在登陆菲律宾之前的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发生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同时加强的条件下。(2)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压是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和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各层低纬东风加强及"海燕"高速靠近并登陆菲律宾的重要原因。(3)"海燕"的水平风速分布存在明显不对称,呈现台风北侧东风大于南侧西风、台风东侧南风大于西侧北风的特点,其中纬向风的不对称更显著。而由台风海燕东西两侧经向风和南北两侧纬向风的不对称分布导致的切变正涡度的增加可能是台风强度持续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4)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的显著加强和台风海燕南北两侧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加强和建立也是"海燕"强度持续加强的重要原因之一。(5)台风海燕持续加强和高强度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为内核区对流层低层水平辐合和对流层中低层涡度的持续增长以及台风所处环境的高层辐散的明显增加和高低层垂直切变的减小。(6)预报启示为:对于秋冬季的台风而言,除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对流层低层偏东风、越赤道气流外,还需关注对流层上层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偏西行台风而言,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加强南压可能会导致台风移速的加快和强度的明显加强。另外对流层上层不光是台风的出流层,能影响台风高层出流的变化,对流层上层的环流还可能对台风移动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75年8月10日,7504号台风生成于台湾省东南约400公里附近的洋面上。以后向偏北移动,11日一度移向北东北方向,然后突然在东海西折,向西北方向移动,12日下午4时许,迅速在我省玉环县楚  相似文献   

19.
运用WRF模式对2012年双台风个例-1209号台风“苏拉”和1210号台风“达维”进行数值模拟,成功地模拟出了这次双台风的路径和中心强度变化,同时也模拟出这次双台风降水空间分布以及这次过程的强降水中心.WRF模式模拟的位势涡度场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位势涡度场极其相似.通过700hPa水汽通量与风矢量场对这次双台风降水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分析,并结合这次双台风路径和台风中心强度对这次双台风相互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双台风相互作用及对它们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作述  傅秀琴 《大气科学》1983,7(3):269-276
本文根据20个(1956—1975年)夏半年(6—11月)西北太平洋的92对双台风个例,研究了双台风的相互旋转、相互靠近现象。并着重对双台风的移动、打转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二个台风的平均气压太高或太低时,相互旋转都趋向于变慢,这表明过去一些工作只考虑两台风相互作用的风力是不全面的。 当双台风相距10纬距以内时,相互旋转以气旋式占明显优势(>70%),因而可将它定为相互作用明显的距离。双台风中心连线12小时的平均转角θ与二台风距离r的经验关系式为 r=3.23+59.32 (1/θ)° 从相互作用对两个台风整个移动路径的影响来看,约有1/3的个例影响不明显。而对有影响的个例,其中约42%,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二者的移速有变化,移向变化并不明显。 对西台风打转的情况,发现打转时间长短与东台风北上速度关系密切,相关系数达0.72,并求得了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