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对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血清氧化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降低、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均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NO、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保护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氧化因子水平,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给予脑梗死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注射液,疗程为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指数及血清MMP-9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显著优于对照组74.4%(P<0.05);治疗后梗死体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而治疗组治疗后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B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NIHSS评分、MMP-9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指数及MMP-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程度,降低血清MMP-9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治疗14天;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用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清MMP-9、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IL-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可能与调节血清MMP-9、IL-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志志 《吉林医学》2012,(10):2103-210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评定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9):830-832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和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于治疗1周时采集2组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时2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时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Ranki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22,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并恢复神经功能缺损,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加味补阳还五汤,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血清VEGF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显著(P<0.01);治疗组患者的VEGF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VEGF水平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血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期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进展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NIHSS评分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81%,与对照组的32.56%比较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进展期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观察组7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s量表(mRS)]、炎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疗效。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NIH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R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5%(P<0.05)。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CI患者9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对2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NIHSS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67%(39/45)、66.67%(30/4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332,P<0.05)。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ACI患者血清BDNF表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及ADL,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化痰通络汤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本院收治的1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化痰通络汤治疗,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管内皮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血清ET-1、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通络汤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骨桥蛋白(OPN)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损伤和预后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神经损伤和预后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以发病48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为脑梗死组和30例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急性期的血清OPN、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治疗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NIHSS≥7分和NIHSS<7分患者的血清OPN、MDA、SOD、GSH-Px水平以及mRS≤2分和mRS>2分患者的血清OPN、MDA、SOD、GSH-Px水平,分析血清OPN、MDA、SOD、GSH-Px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和mRS得分的关系及其单独和联合预测其神经损伤和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OPN、MDA水平均升高而血清SOD、GSH-Px水平则降低(P<0.05).与脑梗死组NIHSS<7分患者比较,NIHSS≥7分患者急性期血清OPN、MDA水平均升高而血清SOD、GSH-Px水平则降低(P<0.05).脑梗死组mRS>2分患者急性期血清OPN、MDA水平亦均高于其mRS>2分患者,而血清SOD、GSH-Px水平则均低于mRS≤2分(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OPN、MDA水平与其NIHSS和mRS得分均呈正相关(OPN:r=0.785,0.772;MDA:r=0.768,0.793,P<0.05),其急性期血清SOD、GSH-Px水平与其NIHSS和mRS得分则呈负相关(SOD:r=-0.812,-0.795;GSH-Px:r=-0.822,-0.81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OPN、MDA、SOD、GSH-Px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其神经损伤和预后的价值均良好,其中以四者联合预测其神经损伤和预后的价值最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OPN和氧化应激水平与其神经损伤和预后均相关且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OPN和氧化应激水平可能作为其神经损伤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2组疗程均为21d。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脑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a及AT-Ⅲ。结果治疗21d后,丁苯酞组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4.0%(P<0.05);丁笨酞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α及AT-Ⅲ均显著改善(P<0.05,P<0.01),对照组除梗死灶体积、AT-Ⅲ外,余指标亦显著改善(P<0.05,P<0.01),丁苯酞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丁苯酞联用传统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缩小梗死灶体积,降低TXA_2,提高PGI_2及AT-Ⅲ水平。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抗氧化作用的疗效。②方法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1例,每天加用氟伐他汀20mg,睡前吞服,疗程为8周;对照组30例,未服用任何调脂药及抗氧化剂。分别于服药前后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③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OD水平显著上升(P<0.01),MDA水平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较SOD水平显著上升(P<0.05),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SOD水平显著上升(P<0.01),MDA水平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减少(P<0.01)。④结论氟伐他汀除能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胆固醇水平,还可提高血清中SOD水平,降低MDA水平,提示其具有抗氧化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曲肽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0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曲肽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微循环指标[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48/52),高于对照组的76.92%(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CRP、IL-1β、IL-1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曲肽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微循环指标水平,降低NIHSS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李通 《海南医学》2012,23(9):34-35
目的探讨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TNF-α、CRP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CRP水平及NIHS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的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67.5%)(P<0.01)。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丁苯肽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CRP水平并改善NIHSS,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全脑能量代谢,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曹娟  李平  陈方  刘明秋 《当代医学》2016,(29):129-130
目的:综合分析依达拉奉联用阿托伐他汀片干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orgotei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治疗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均分为3组,各60例。对照组1应用辛伐他汀片治疗,对照组2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联用阿托伐他汀片方法治疗,分析3组患者SOD动态变化与疗效(应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研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脑梗死疗效相关性。结果治疗前3组SOD水平及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3组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用阿托伐他汀的预后优于阿托伐他汀片优于辛伐他汀的预后,依达拉奉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SOD消耗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对评估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了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OD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75.56%,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丹红注射液传统治疗方法的患者,观察组选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患者。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1 d和21 d进行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11 d和21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赵萍  龚玲  杜立  付蓉  柴雪梅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3):239-240,24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及杏丁对其的影响。方法: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d内和治疗1周后血清NSE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观察杏丁对其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杏丁组发病2d内血清NSE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周后常规治疗组血清NSE含量仍高于对照组(P<0.05),而杏丁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杏丁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增高,而杏丁可显著降低NSE的含量;杏丁的近期临床疗效也优于常规治疗组。表明杏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