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语文界有70多种"ⅩⅩ语文"的旗帜在高高飘扬时,特级教师李仁甫却另辟蹊径,从课堂的角度来研究语文教学,提出"生成课堂"新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课堂"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他援引这一解释对"课堂"作了新的界定:"‘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是指特定的时间,‘教室’是指特定的空间。简单地说,前者强调‘现在’,后者强调‘场所’。而‘现在’与‘场所’"合起来表述,便是‘现场’。而作为课堂,自然是有教学任务的现场,所以对课堂最完整却又最简洁的表述,叫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第1期刊载了王兴华老师《别忽视非重点内容中的"秘妙"》一文。王老师提出,"我们在关注重点、难点的同时,还要对非重点内容给予必要的关注,引导学生发现隐含在非重点内容中的‘秘妙’。这样,学生才会炼就一双发现非重点内容中文本秘妙的‘慧眼’,进而成长为善于表达的写作‘妙手’"。细细揣摩,觉得王老师的观点中隐含着不当之处,似乎有"有什么教什么"的嫌疑,这也是目前不少老师存在的问题,他们一味挖掘文本中的知识点、训练点、能力点,"挖"到了就当"宝"一样"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  相似文献   

3.
《小抄写员》一课,作者通过叙述少年叙利奥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夜里替父亲抄写签条,遭到父亲责骂的事,表达了父子之爱。文中三次用了“非……不可”这个句式,来表现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描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第一次用“非……不可”是叙利奥第一次挨骂后心理活动的描述:“他想:‘是的,这样的事不能长久做下去,非停止不可。’”因为他自“出世”以来,从没有被父亲责备过,因为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父亲一向是很疼爱他的。而现在,他为了一家人的生  相似文献   

4.
对1998年9月号《语文知识》刊登的师进通老师的《“度”与“渡”》中提出的见解,我有不同的看法。师文认为这两个字古代通用,而后来“两个字的用法分开了:人们喜欢在好事上用‘度’,它和‘欢迎’、‘平安’的意思相连结,……人们习惯在不好的事情上或有渡水意义的地方用‘渡’,它和‘困难’、  相似文献   

5.
猜年龄     
小聪、小明、小玲、小利四个人都是数学迷。一天,他们去见数学兴趣小组的李老师。李老师见到他们,十分高兴地说:"今天又有什么‘怪题’来‘考’老师?"小聪他们笑嘻嘻地说:"请您猜年龄。"  相似文献   

6.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语言学家王力同志就指出:“‘咬文嚼字’,原是用于贬义的,但是我想把它用于褒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要一字不苟地讲给学生听。为什么学生会写错别字,会念错别字,会用词不当呢?主要是由于不肯咬文嚼字,而老师们也很少引导他们去咬文嚼字……”(原载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四日《文汇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归纳了以下几点。(一)讲清词素,建字推敲。我曾问一个学生:“‘优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优良,非常优良。”我又问:“‘奇异’怎样解释?”他回答说:“很奇怪,非常奇  相似文献   

7.
从前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天亮了,我醒了,起床了。起了床,我就穿衣了,穿袜了,着鞋了,洗脸了,刷牙了,去上学了,回家了……"老师批阅道:"‘了’字大王,‘了’字用得太多了,不该用‘了’就不用‘了’,该用‘了’才用‘了’,希望今后少用  相似文献   

8.
“你究竟要‘奏’什么?”一位老师问。他看完((作文大王》2001年第1期《日记惹出的风波》,来编辑部和我探讨。“《大王四重奏》这个栏目,其实是同题作文的展示……”我抬起头说。这位老师说:“我有两个疑惑,先说第一个吧:那篇《儿子的日记》写小米讨厌写日记,算是好作文吗?”  相似文献   

9.
正《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王维的一首五律,也是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关于诗题中的"见过",周容先生说:"‘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王忠贤先生说:"诗题中的‘见过’,应作为‘拜访我’解释。"(《语文学习》201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09,(2):6-7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与盛温如是好朋友。有一天,朱熹到外面去散步,半途中正好碰上了好友盛温如。朱熹便搭讪道:"温如兄,你提着竹篮急急忙忙地干什么去呀?""我去买东西。"朱熹一听便乐了,答着说:"你怎么买‘东西’不买‘南北’呀?"盛温如笑笑说:"你这大学问家可就孤陋寡闻了吧?难道你不知道中国的阴阳五行?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东边属木,西边属金,南边属火,北边属水,中间为土。我拿着竹篮自然不能买‘南’‘北’,只能买‘东’‘西’啊。"朱熹听后,心里十分佩服,对他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熹接着又问道:"你买这么多的‘东’‘西’干嘛用啊?"盛温如答道:"今天岳父大人过八十大寿,要好好庆祝一番!""老岳父今年多大岁数了?""八十一个春夏秋冬。"朱熹想起刚才"东南西北"的事来,戏谑地说:"应为八十一个春秋。"他刚一说完,两个人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盛温如,用"东""西"两个方位来指要去买的物品;朱熹则用"春""秋"两个季节,代指年岁,两人都运用了借代手法。  相似文献   

11.
<正>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很多以"者"字煞尾为标志,《马氏文通》于此论述已略见端倪。杨树达《词诠》谓这种煞尾的"者"为"复牒代名词",并举例以名之:"他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史记·河渠书》)。按‘他小渠披山通道者’,犹言‘他披山通道之小渠’,原文‘小渠’先置,则形容语之‘披山通道’无所附丽,故非复牒一‘者’字不可也。""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又《刺客传》。按‘可为足下辅翼’所以形容‘车骑壮士’也,以‘车骑壮士’在上文,故  相似文献   

12.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惠’,从‘直’从‘心’,‘直,即直梵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惪”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直”字的本义是“正见”,它的引申义才是“正曲为直(不弯曲)”。“惪”字的上半本是“正见”的直,并不是“曲直”的直。因此,不能说“惪”字的上半就是“曲直”的直字。  相似文献   

13.
今天下午放学时,班主任李老师要去开会,她两岁的女儿没人管,正好我和陈婕回家比较晚,李老师见了就对我们说:"眺眺、婕婕,今天请你俩当一回‘管理员’,帮我管一管女儿吧!"  相似文献   

1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塞翁失马》中有一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第160页,2007年3月第2版)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此句为"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第272页,2007年3月第2版)其中直接将"其父"翻译为"他",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8,(19)
6月15日下午2点30分,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低年级部,《教育》旬刊记者向一位刚从教室里跑出来的小学生问道:"你认识郑老师吗?"小学生一回头:"那个用‘悄悄话’教学的郑老师吗?知道啊!她是二年级(3)班的班主任,就在楼上上课。"  相似文献   

16.
2014年4月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余光中先生为他的著名诗篇《乡愁》续写的第五节诗句——"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余光中先生笑着对《光明日报》记者说道:老来还乡多感慨,"乡愁"拐弯是担当。……随着回大陆的次数越来越多,都不好意思再有乡愁了,笔下也不再有当年那种忧伤绝望的愁情别绪了,我的新诗和散文几乎都是"拐弯"过  相似文献   

17.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8.
《成语》一书(《汉语知识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洁修,对“初生之犊不怕虎”这个成语的语源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庄子·知北游》之‘新生之犊’作为‘初生之犊’的出处则可,作为‘初生之犊不怕虎’的语源则不可.”他提出:此语之源当另外寻求,其意盖本《淮南子·说林训》: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4月15日下午第三节课后,王某某敲开了我的办公室了,心情暗淡的他紧张地坐在我的对面,脸涨红,开始有点结巴地对我说:"老师,我真想离家出走啊!"听了他的话,我站起来拉着他坐到沙发上,微微笑着说:"别着急,慢慢说,有我在呢!"听了我的话,王某某的眼泪倏地流出来,"老师,我爸去山东打工了,我妈(继母)天天骂我‘要账鬼、饭桶’,吃饭时嫌我吃的多……"对于这位同学,各科老师都抱怨他根本不听课,  相似文献   

20.
林燕飞 《语文知识》2001,(10):66-68
《语文知识》2000年第11期第82页上彭海洋先生在《高考中与‘和’字有关的语病》一文中说:“‘和’表并列,‘或’表选择,二者不可混用。”例子是: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全国高考题)澎海洋先生又说:“例①中与‘无论’相照应的应是选择关系的连词,因此‘和’应换为‘或’。”彭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1992年的那道高考题本身就是错的,当时在阅卷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后在有些杂志上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