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预科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举措,普通高校中相对特殊的教学阶段和形式。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相对而言可能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项目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典型的优惠政策之一,民族预科教育也是民族高等教育独具特色的一种办学形式.文章对建国以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进行历史回顾,分析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西民族预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重要措施。广西的民族预科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取得过骄人的成绩 ,但目前面临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办学规模小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造成管理困难等问题。如不加以解决 ,民族预科教育将面临夭折的危险。文章提出要提高对民族预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建立“广西高等学校民族预科部”等改革民族预科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作为民俗事象的文化载体与深层阐释,对民众不断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这与民族预科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内在的精神契合性。在民族预科教育院校的多元文化空间中,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二者隐喻意义的对接表现为日常文化对学校课程多元的隐性化渗透。它使得这些民俗文化作为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以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教育的内容和特定的文化序列,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成为一种弥补其课堂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特殊的教育政策措施,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民族预科教育为推进教育公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民族预科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作用,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民族预科教育持续、稳定、科学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是世纪之交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合理转移 ,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论述了我国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状况 ,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我国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并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民族预科教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置的在其步入大学之前的准备教育,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从本科教育反观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方式不难发现,在教学内容、教材选取和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教学内容上,应对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做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教材方面,应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和德育内容,针对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进行层次管理,使教材更具适用性.学生管理方面,应进行特色化管理和民族融通化管理,防止学生边缘化和自我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吴端 《民族论坛》2012,(9):27-29
<正>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0年来,全国60多个高校民族预科基地和预科点,在少数民族教育预科教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院校紧紧围绕"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9.
对新时期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目的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补习,为少数民族青年进入高校学习打下基础,被誉为少数民族青年成才的"金色桥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预科生源质量越来越好,其培养目标也要随着变化,要从纯文化知识的补习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培养,要教育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把个人的成才愿望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立志献身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0.
黄春 《民族学刊》2015,6(6):74-77, 115-116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活样本,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对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既有不利的方面,也存在有利的因素。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进而接受和欣赏异质文化,这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在习得英语的同时,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也相应提高,为今后英语学习作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心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速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使之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50多年的办学实践,民族预科教育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道教的宗教特质对于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以及道教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的现代意义。首先,对道教中与民族融合有关的宗教特质进行阐述,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先驱,是联系中华各民族和海外中华文化圈以及外国道教徒的文化纽带;道教追求现世利益以及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原始社会起源一致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其次,道教与少数民族的信仰和民俗紧密结合,是加强民族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民族融合及民族团结做出贡献。最后,道教理念对于解决当前民族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钟敬文教授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观,旨在以钟敬文先生的文化观为主导,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西部大开发中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白珍 《民族学刊》2016,7(6):50-54,109-110
The Qiang are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their rich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is a unique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China, which has an exceptional foundation for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However, the county’s transmission of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still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poor teacher resources, lack of ethnic cultural inheritors, and students’ lack of ethnic self-confidence. In view of series dilemmas faced by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s:1 .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schoo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asure be adopted: 1 ) increas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rom various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increasing special in-vestment in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2 ) raise funds from the public;3 ) have the schools engage in their own fundraising, and 5 ) make efforts to get foreign aid. 2 .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in improving teacher resourc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poor teacher re-sources,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1 )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teacher resources through traini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2 ) invite Qiang cultural inheritors to be teachers; 3 )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training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skills;4) add more teacher position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teachers;5 ) encourage teachers to devote their life to the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Qiang culture. 3 . To promote the motivation for studying eth-nic culture In view of the students’ lack of motivation for studying ethnic culture, and the lack of people who go on to inherit the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1 ) Beichuan Autonomous County should help the young Qiang people to be locally employed through developing ethnic econo-mies, and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 via developing tourism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2)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chool edu-cation;3 ) to include an exam on Qiang ethic cul-ture in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culture study;4 ) to add some ethnic culture courses in schools for na-tionalities. 4 . To strengthen the ethnic pride and confi-dence of Qiang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issue of Qiang students’ lack of ethnic confidence and pride,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1 ) open Qiang language courses in schools in Qiang areas; 2 ) enlarge the usage range of the Qiang language; 3 )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Qiang culture, and let them feel eth-nic pride. 5 . To standardize and promote a common Qiang language In view of the issue that Qiang have no written language, their spoken language is too complicat-ed, and there are too many dialects, we suggest that the National Languages and Scripts Work Committee should work with Qiang scholars and ex-perts to create a basic dialect of the Qiang-a com-mon Qiang language, which should be promoted in school education, just like mandarin Chinese in schoo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全球化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趋势 ,对民族文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导致各民族社会的转型、文化的重新整合。本文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国民族文化的变迁 ,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价值冲突、文化的融合、文化在全球化图景中的状态、当代传承的途径等多维关系。文中指出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具有风险也存在机遇。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机遇大于风险 ,只要积极对应 ,就可以获得在吸收外部先进文化的同时 ,又使自己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双重机遇  相似文献   

17.
张立辉  徐学初 《民族学刊》2013,4(4):80-89,128-131
本文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视阈,论述了和谐民族关系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要旨在于说明:古往今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关键所在;费孝通先生所提倡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不仅是对中华各民族关系之历史与现状的精辟的理论概括和真实写照,而且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做好民族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特征,其发展应以综合协调观为指导,体现效益与公平的协调,体现民族发展、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协调,体现环境、人口、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调。河西走廊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目标是建立社会诚信、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3,4(4):62-70,120-122
一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申报时期",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应力争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文化资源与优势资源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民族博物馆的价值取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11,2(1):47-51,85-86
博物馆始终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民族博物馆的价值理念应当参照国际博协的价值体系,肩负起奉献观众通俗高雅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构建做出贡献。民族博物馆要服务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成为普及和提高大众精神文化的场所,民族博物馆的陈列展预示着博物馆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