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儿童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2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为多,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要由远视所致,其构成比占绝对优势“‘。现将我院弱视门诊诊治的远视所致弱视200例分析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儿童弱视防治门诊,多数为各幼儿园体检,大、中班幼儿视力低于正常者来医院眼科检查,故患者年龄在4~7岁为多。200例弱视中,男性为109例占54.50%,女性91例占45.50%。单眼弱视者83例,双眼弱视者117例234眼,共计弱视眼数为317眼。年龄分布:4岁以下者23例占11.50%,5~6岁者99例占49.50%,7~10岁者78例占39.00%。(对双眼视力>0.8的轻微弱视者…  相似文献   

2.
后像法以往是用于纠正旁中心注视的一种疗法.近几年其各种改良型运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弱视,笔者对改良的后像红光法在治疗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性弱视中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42例高度远视患儿,最小年龄3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6岁5个月.2.由笔者记录视力,阿托品散瞳验光,处方配镜矫治,定期复查.42例中高度远视73只眼,初次裸眼视力最高未超过0.5,矫正视为未超过0.7.其中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49眼,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24眼.有5例伴1°内斜,其均发生在2—3岁期间,属调节性共同性内斜…  相似文献   

3.
弱视儿童远视屈光演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远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2014年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初诊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184例340只眼,分为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组和轻、中、重度弱视组。比较各组年均屈光度改变的情况。结果非弱视组和弱视组屈光度每年递减(0.66±0.57)D和(1.17±1.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和左右弱视眼的年均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中度和高度远视的儿童,弱视眼远视屈光度年均下降(2.11±2.01)D和(2.82±1.32)D,非弱视眼分别为(0.67±0.43)D和(0.82±01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年均下降屈光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66),中、重度弱视眼的屈光度年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非弱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与正常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一样,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下降,且逐年减少幅度大于同龄的非弱视儿童。远视性弱视眼年均屈光度下降速度与性别和眼别无关,与初诊远视程度和弱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觉的状态及治愈后立体视锐度的变化。方法对158名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在治愈前后进行远/近立体锐度(stereoacuity,SA)检查。结果(1)治愈前远SA优于近SA(P<0.025)。(2)治愈后远/近SA都有明显提高(P<0.005)。(3)<5岁被诊治患儿SA提高优于>5岁才接受诊治的患儿(P<0.005)。结论(1)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远SA优于近SA;治愈后近SA比远SA提高快。(2)弱视儿童治愈时间越早越好,它有利于立体视觉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瞬息图像筛查分析仪分析远视性屈光图像,以期提高转诊儿童中弱视诊断的准确率。方法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应用瞬息图像筛查分析仪对眼科门诊6个月~4岁的29例(51眼)儿童进行致弱视因子筛查,应用二元线性相关分析研究远视性屈光不正图像中新月影/瞳孔的值与屈光度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图像中内斜视的表现。结果线性相关分析得出新月影/瞳孔的值与屈光度数的回归方程为:屈光度数=-0.197+9.095×新月影/瞳孔。通过图片检查出11例内斜视儿童,其图像表现为多种形式。结论在瞳孔统一的情况下,通过新月影的大小可以推断出屈光度数,结合儿童的年龄可以提高转诊儿童中弱视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各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2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散瞳检影后配戴矫正眼镜,同时行遮盖、红闪治疗以及精细目力训练,3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根据视力提高情况调整遮盖比例和戴镜度数。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最差,近视性弱视次之,散光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疗效较好。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弱视的性质和弱视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弱视(Amblyopia)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常见疾患,它直接影响双眼单视的发育.以弱视的患病率为2-5%.我国估计约有一千多万弱视患儿.屈光不正弱视目前占各类弱视的大多数.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中、高度屈光不正患者.本文采用1987年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制定的标准,视力≤0.9,远视≥3.00D,近视≥6.00D,散光≥2.00.对我院门诊8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进行了验光配镜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9.
杨少梅  林健民 《眼科学报》1992,8(4):173-178
本文名分析了3099例2.5~14岁儿童的屈光状态.资料表明:非斜视者的屈光不正随着年龄增长,远视的发生和程度逐渐减少而近视的发生和程度逐渐增加。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者,中、量度弱视的高、中度远视和近视比轻度弱视者多.单跟屈光不正性弱视者,高、中度远视和高度近视比非弱视眼的多.双眼内斜视性弱视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弱视的屈光分布无显著差异.单眼斜视性弱视的屈光分布与非弱视眼比,无显著差异.本文结果揭示屈光不正性弱视与高度屈光不正有关;眼位偏斜可能为斜视性弱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远视性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经综合治疗后屈光状态变化的特点。方法予以42例(73眼)远视性弱视儿童配镜、常规遮盖治疗及视远压抑治疗,红色闪光仪治疗,弱视眼做精细训练,随访2~7年,观察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远视度均有下降;其中重度最明显与轻、中度远视相比年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月数轻、中度弱视组间及轻、中、重度远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弱视的过程中,远视度数明显下降,以重度弱视最明显,遮盖、压抑等方法是否能促进远视度数下降,尚需更大样本及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鲁诚  魏盟  魏承丽  任静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98-1300
目的::了解近视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对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达0.9以上的弱视患儿行双眼视功能检查。测量同时视、融合范围及远近立体视。根据患儿的屈光状态将患儿分为A组(近视组)20例、B组(远视组)30例。比较A、B两组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差异。结果:近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15例(75%),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6例(30%),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16例(80%),有正常远立体视的7例(35%),有正常近立体视的6例(30%)。远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26例(87%),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7例(23%),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20例(67%),有正常远立体视的15例(50%),有正常近立体视的7例(23%)。50例患儿中存在正常远立体视的为22例(44%),正常近立体视13例(26%)。同时视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集合性融合和分开性融合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P>0.05;χ2=0.740,P>0.05);远近立体视两组患儿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05;χ2=0.295, P>0.05)。结论:近视及远视因素对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发育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弱视治疗后矫正视力正常的患儿短期内双眼视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尼泊尔儿童弱视类型以及影响治疗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该研究为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研究。对 2009-06 /2011-06 注册登记的 257 名弱视儿童的诊断记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弱视的类型分为屈光参差性、双眼屈光不正性、斜视性和混合性弱视。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单独给予戴镜治疗,斜视性弱视每天给予 6h 修补治疗,屈光参差性和混合性弱视根据需要给予修补和光学矫正。主要检测为术后视力,并分析就诊时的年龄、弱视类型、初始视力以及屈光不正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最终视力的影响。结果:儿童年龄范围为 3 ~ 15( 平均 7. 96±3. 09) 岁。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为最常见类型( 35. 8%) ,其余依次为斜视性弱视( 31.9%) ,屈光参差性为 23. 0%,混合性弱视为9. 3% 。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平均最终视力 ( 0. 295 ±0. 25) 比其他类型的要好( logMAR 视力检测,P = 0. 001) 。最终视力与就诊年龄、屈光不正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P 值分别为 0. 98,P = 0. 12) ,但是最终视力与就诊时初始视力有显著相关性( P=0.00) 。结论: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为最常见的,术后视力也是最好的、最初的视力是成功治疗弱视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儿童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对远视性弱视视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在远视性弱视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AIKTEC150型视觉电生理仪对远视性弱视儿童149例298眼及矫正视力正常的远视儿童27例54眼进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重度弱视组N75,P100,N145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潜伏期延长,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轻中重3组N75,P100,N145潜伏期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弱视程度的增加,N75,P100,N145潜伏期逐渐延长,与其呈负相关(分别是r=-0.13,P<0.05;r=-0.186,P<0.01;r=-0.273,P<0.01)。结论: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能较为准确的判断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视功能损害程度,可作为客观评估弱视儿童视功能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精细目力训练对儿童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前瞻性研究收集4~6(平均5.20±0.86)岁远视性弱视儿童120例12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60眼)和对照组(60例60眼)。两组患儿均接受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单眼遮盖及弱视训练。对照组采用红光闪烁治疗、光栅治疗以及插板、穿珠和穿针等传统精细目力训练。治疗组同样接受红光闪烁及光栅治疗,但传统精细目力训练则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游戏所取代。每3mo复查1次最佳矫正视力,以评估各组每提升1行LogMAR视力所需治疗时间、基本治愈所需平均治疗时间及疗效。

结果:治疗组每提升1行LogMAR视力所需治疗时间(80.54±30.87d)和基本治愈所需平均治疗时间(15.34±7.24mo)均短于对照组(120.37±60.16d和18.56±10.85m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4,P<0.05; t=8.57,P<0.05)。治疗组基本治愈40眼,进步16眼,无效4眼; 对照组基本治愈30眼,进步14眼,无效16眼,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Z=-2.37, P=0.02)。

结论: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取代传统精细目力训练,可较快改善视力并缩短弱视基本治愈所需平均治疗时间,疗效明显,为弱视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欠矫正与足矫正是否影响高度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屈光度的变化和视力的提升。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5-01/2019-12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弱视治疗满3a及以上的高度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49例98眼。根据患儿配镜处方与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的差别分欠矫正组29例58眼(球镜度数相差≥1.5D)和足矫正组20例40眼(球镜度数相差≤0.25D)。分析两组患儿3a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的变化。结果:初诊时两组患儿的年龄、屈光度和矫正视力均无差异(P>0.05)。矫治过程中两组患儿的屈光度均逐渐降低,且欠矫正组患儿屈光度下降幅度高于足矫正组(F时间=500.299,P时间<0.01;F组间=6.949,P组间=0.010)。治疗过程中欠矫正组患儿总的屈光度下降1.215±0.262D,高于足矫正组0.612±0.211D(t=-12.068,P<0.01)。两组患儿的矫正视力都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欠矫正组患儿视力改善优于足矫正组(F时间=1138.526,P时间<0.01;F组间=14.206,P组间<0.01)。结论:远视欠矫正患儿屈光度下降和视力提升优于足矫正,适当的远视欠矫正能更好地促进高度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眼球的生长和视力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或大龄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09/2013-03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伴有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11例16眼,年龄15岁以上,随访6mo以上。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以及立体视等情况,并询问患者主觉视觉质量改善的状况以及对手术的满意度。

结果:手术眼16只平均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的等效球镜从术前的5.76±1.71D降到术后1.42±1.22D(t=13.6,P=0.00)。11例患者双眼间屈光参差从术前的3.78±2.39D降到手术后1.14±1.50D(t=6.08.P=0.00)。手术后患者看远裸眼视力从0.35±0.27上升到0.45±0.29(t=-4.76,P<0.001),看近裸眼视力从0.26±0.24上升至0.49±0.27(t=5.43,P=0.00); 术前worth四孔灯检查4例显示弱视眼抑制。手术后均恢复了正常。同视机检查6例有立体视,术后为10例。Titmus立体视检查立体视锐度也明显提升(t=-2.97,P=0.003)。 没有术中、术后明显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主诉生活中视觉质量明显改善并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

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治疗过了视觉敏感期的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尽管对弱视眼视力提升有限,但依然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察我国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病因中远视因素的筛查临界值和诊断临界值。方法诊断性试验,5~7岁单纯远视633眼(附带散光<0.50DC);远视伴轻度散光312眼(0.50DC≤散光<1.00DC),用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出临界值。结果单纯远视的筛查临界值是2.00DS,诊断临界值是2.75DS;远视带轻度散光的结果中最大径线值同单纯远视的结果。结论5~7岁儿童中,远视引起弱视的最佳筛查临界值是球镜或最大径线≥2.00DS;远视引起弱视的诊断临界值是远视或最大径线≥2.75D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dependent level functional MRI,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比较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视皮层的激活特点,分析皮层激活改变与弱视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SIEMENS AVANTO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18例正常视力儿童的枕叶视皮层感兴趣区BOLD-fMRI数据,图像处理及分析为本核磁扫描仪自带软件。比较弱视组与对照组及弱视组即时屈光矫正前后皮层激活强度及范围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对患儿弱视程度分级,分析其与皮层激活改变的关系。结果弱视组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水平及激活范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弱视组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有所增高,激活范围增大,同时在楔叶、舌回等次级视皮层等有额外反应。同时皮层激活范围与弱视程度不成线性相关。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各级视觉皮层均发生了激活范围的改变,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激活范围明显增大,提示尽早矫正视力对改善弱视皮层损害有帮助,但这种皮层激活范围的改变与弱视程度并不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