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且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回族文化的同一性和地域性非常明显,这使得回族的口头传承文化丰富多彩。作为宁夏社会科学院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文化项目“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的《回族口头文化览胜》,全方位地展示了回族异彩纷呈的口头传承文化,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为探讨和了解回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1949年以来的回族文学,由于接受语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接受主体经历了从"一体化"到多元化的变迁,接受维度也相应地从回族民俗层面逐渐深入到回族的族群情感内里,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发展趋向。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影响误差,使得回族文学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必然的文化过滤这种文化过滤一方面反映出回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可通约性,同时也彰显了回族文学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发展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宁夏文化遗存众多、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回族文化、当代大众文化、西夏文化、秦陇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六种文化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宁夏文化。当前,宁夏精品文化唱响全国,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宗教文化与社会更加适应,民族文化交流持续活跃。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充分发掘整合宁夏特色文化,促进四个结合,即回族文化与当代大众文化相结合,与黄河文化相结合,与秦陇文化相结合,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桂榕 《学术探索》2009,(5):51-56
婚俗作为回族社区维护族群边界的重要文化机制,其文化意义在于拥有不变的伊斯兰教文化内核。本文以云南纳古这一著名回族社区为田野个案,试图建构和解读在纳古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人际关系如何共同编织回族婚俗文化之网的,就纳古回族婚俗的历史变迁进行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以及文化人类学者在民族文化变迁中责任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旅游对东道地的影响,尤其是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是旅游人类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剖析,揭示出文化变迁、文化自决与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指出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不是保存,更不是封存,而是在保持原有特色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良性变迁.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与回族都是元代进入云南的少数民族,并且形成了相同的与汉民族杂居的地理分布特点。在新的地理环境中出现的文化变迁也存在诸多共同之处。明清时期,这两个民族在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趋向,两个民族的文化变迁也因此出现了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巨大变迁,回族和回族社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回族社会变迁,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重点阐述了回族的社会组织变迁、文化功能及经营方式的变迁以及居民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考察了回族社区的伦理变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引起的回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回族民间兴起了以阿訇和经师为主体的回族民间知识精英的伊斯兰文化译著活动,这场译著活动是回族民族知识精英对回族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困境的一种文化反省,是回族民间知识精英对回族传统文化的"自知之明",也是回族民间知识精英对回族民众进行的"深层文化启蒙",译著活动对回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回族民众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小王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小王村村民的土地观念、婚育习俗、养老观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打工族的出现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宋洋 《阴山学刊》2014,(2):103-105
宰牲节,又叫古尔邦节,是回族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回族文化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呼和浩特市清真寺宰牲节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真寺宰牲节宗教仪式的实录调查,对其仪式音声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其置于所处的文化语境中加以阐释,可以探索回族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蕴涵,以及对回族教众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罗超 《殷都学刊》2001,(2):56-60
阐释方回降元的文化依据.以历史考证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宋元之际文人降元的深层次原因.周密以"人品卑污"评价方回降元,于史实不符.把方回为自己辩白的理由与时势背景相联系,说明支配传统文人政治行为的儒家处世原则,存在着内在矛盾.从方回降元前后的心态变化,可以看出由宋入元的士大夫文人所具有的循规蹈矩、进退失据的文化心态.方回降元是陈腐的南宋文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土默特地区出现了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回、满、汉等民族.他们在游牧和农耕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铸就了该地区民族开放的心态、豪放的性格和进取的精神.他们以开放豁达的心态互相弥补各自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全面的、多领域的、大规模的联系与交往.而且这种联系和交往在特点、方式、机遇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和内聚性.这种多民族文化的格局从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土默特文化也成为各民族长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哈尼族社会中,摩匹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这个阶层就其性质而言是文化的,这是由它所具之社会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哈尼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于是,在哈尼族社会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特殊的阶层专门负责文化的保存和代代相传。同时,摩匹作为哈尼族的知识阶层,在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对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创造、保护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对跨界民族定义、类型和性质、跨界民族的民族过程与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当今世界各国的跨界民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人类学范畴的人们共同体,一种是文化人类学范畴的人们共同体;跨界民族的属性取决于该民族与国家结合的形式,不同类型的跨界民族有不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居住在西藏高原上的珞巴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在他们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中,有着大量的描述。我们从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窥视到这一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婚恋习俗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普丽春 《学术探索》2013,(8):108-1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