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将皮肤扩张术与超薄皮瓣技术预制颈部超薄皮瓣修复面颊部广泛性瘢痕,探讨其效果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一期颈部真皮下血管网深层埋 置扩张器,皮瓣带一薄层脂肪,定期注水扩张皮肤.二期取出扩张器,设计转移扩张超薄皮瓣,按面部美容单元分区,将切口尽量设计在美学单位交界处,利用推进旋转 易位方式修复面颊部大面积瘢痕畸形.结果:2012至2015年对19例面颊部广泛性瘢痕患者以扩张超薄皮瓣修复,预制超薄皮瓣的最大面积为12.0cmx9.0cm.术后 随访6个月-3年,所见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结论:扩张器预制颈部超薄皮瓣可获得大面积扩张皮肤,避免多次修薄手术,在重塑局部轮廓、再现精细面部表情等方面 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对于面颊部广泛性瘢痕及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是一种实用、安全的组织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
范新宇  汪春兰  赵宇  卓雷 《安徽医学》2013,34(9):1303-1306
目的观察软组织扩张术对穿支血管增生的影响,并探讨扩张后穿支皮瓣在面、颈、手部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20例患者,其中面颈部及上肢烧伤后瘢痕18例,手部黑毛痣2例。扩张器埋置术后1个月,通过透光试验观测扩张皮瓣穿支血管管径变化情况;分别于扩张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CT血管造影(CTA)观测组织扩张术对体表穿支血管管径影响。结果扩张1个月后行透光实验发现穿支血管开始有增粗现象,3个月后应用CTA可见扩张皮瓣穿支血管明显增粗。管径平均口径为(1.8±0.42)mm,平均增粗(35.0±8.0)%。Ⅱ期术后皮瓣血运较好全部存活,供区切口Ι期愈合,受区皮瓣血运良好。12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皮瓣外形满意无臃肿。结论穿支皮瓣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后,血供更加丰富,皮瓣切取面积增加,皮瓣的成活率得到提高。因此扩张术能促进穿支皮瓣血管的增生,扩张穿支皮瓣是修复面部、颈部及手部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烧伤后瘢痕、瘢痕性秃发及先天性器官畸形共24例采用皮肤扩张术治疗,手术分两期,第1期安置扩张器,10d后拆线开始注水,6~10周后行第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及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24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经随访1~2年,扩张皮肤无明显回缩,外观及功能良好。认为在充分做好术前设计及严防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皮肤扩张术为烧伤、创伤后瘢痕及先天性器官畸形等引起的组织缺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康慨  周昕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9):95-95
目的:探讨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修复面颈部瘢痕所致各种畸形。方法:利用皮肤扩张器对30例面颈部瘢痕所致各种畸形患者行后期整复治疗,扩张器容量50~300ml;皮肤扩张时间2~3个月,扩张满意后将扩张皮肤设计成皮瓣以局部皮瓣旋转、皮瓣推进或行带蒂扩张皮瓣转移二期断蒂修复面颈部瘢痕畸形。结果:30例疗效基本满意,随访2年未见复发,其中2例扩张皮肤出现"扩张纹"但不影响皮肤弹性。结论:在面颈部瘢痕所致各种畸形的后期整复中,合理设计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供区切口隐蔽,并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多种带蒂皮瓣治疗颈部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颈胸前薄皮瓣、颔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及颈部扩张皮瓣整复颈部挛缩瘢痕畸形的效果。方法:共治疗颈部挛缩瘢痕畸形104例,其中应用颈胸前薄皮瓣26例,颈肩胛皮瓣11例,背阔肌肌皮瓣8例,颈部扩张皮瓣59例。结果:所有手术均得到良好的远期效果。5例颈部扩张皮瓣术后出现血肿,3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颈胸前皮瓣未出现血供障碍;早期有3例颈肩胛皮瓣术后出现远端部分坏死,在对皮瓣长宽比〉3.5:1者实施延迟手术后未再出现远端坏死;1例背阔肌肌皮瓣术后出现肌肉部分坏死。结论:颈部扩张皮瓣质地及色泽与受瓣区皮肤匹配,为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首选;颈胸前皮瓣和颈肩胛皮瓣血供可靠,肤色与颈部相近,供瓣区面积大,能直接拉拢缝合,修复效果也比较满意;背阔肌肌皮瓣术后外形明显臃肿,应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6.
扩张后随意型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扩张后随意型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的手术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63例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在瘢痕邻近部位埋置1—4个50~600ml容积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囊,采用扩张后随意型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结果]63例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患者共放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囊115个,应用扩张后随意型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其中滑行推进皮瓣45个,旋转皮瓣32个,易位皮瓣12个,滑行推进、旋转与易位皮瓣复合转移26个。10个皮瓣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皮瓣下血肿5个,皮瓣血运障碍4个,刀口感染1个,经处理均未影响治疗效果。[结论]瘢痕邻近部位皮肤色泽、质地与缺损区组织近似,应用扩张后随意型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额支岛状扩张皮瓣联合邻近软组织扩张修复大面积面颊部瘢痕的疗效。方法对9例大面积面颊部瘢痕患者一期手术应用扩张器技术将颞浅动脉额支连同皮肤以及瘢痕周围健康皮肤一起扩张;二期取出扩张器形成岛状扩张皮瓣和局部邻近扩张皮瓣联合修复面颊部瘢痕,观察其效果。结果软组织扩张能很好地获得足够的组织量,面颊部瘢痕可一次切除修复,皮瓣一期愈合,无坏死。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岛状扩张皮瓣联合邻近软组织扩张是修复大面积面颊部瘢痕较好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远位预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利用13个皮肤扩张器对11例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进行治疗。扩张器容量为200~600 mL。扩张时间3~5个月。扩张器置入部位大部分为正常皮肤,其中5个扩张器置入烧伤后稳定软化的瘢痕下。扩张后行皮瓣转移术,其中8例患者的扩张器置于斜方肌下部深筋膜层内,行以颈横动脉深支为蒂的远位扩张皮瓣移植,3例患者的扩张器置于锁骨下前胸部,预构胸廓内动脉胸前穿支为蒂的胸三角皮瓣。其中6例患者在行扩张器2期手术前行皮瓣延迟术。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效果满意。术后均未发生血肿、感染等并发症。11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远位预扩张皮瓣是治疗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可选方法之一。尤其在局部无正常可扩张利用皮肤的情况下,远位扩张以及扩张瘢痕皮肤也是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冯登超   《西部医学》2016,28(4):487-489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42例面颈部大面积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背阔肌皮瓣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皮瓣存活率、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满意度由自我感觉、美观认定等20个项目评价,总分值100分;并采用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肩关节功能评定表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功能评分总分25分,分值越高,活动范围越广。结果观察组患者皮瓣存活率、患者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肩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具有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等优点,且手术修复操作简便,是修复面颈部大面积瘢痕的首选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创伤或烧伤所致的面颈部、腋部严重瘢痕挛缩畸形及软组织缺损,游离植皮、局部瘢痕皮瓣转移往往不能较好的解决畸形及缺损问题。我科自1999年应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预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及腋部瘢痕及软组织缺损1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皮瓣移植存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皮瓣移植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皮瓣坏死,实验组在常规预防皮瓣坏死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皮瓣存活情况。结果:实验组皮瓣坏死3例(皮瓣坏死发生率为4.41%),对照组皮瓣坏死11例(皮瓣坏死发生率为2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7,P〈0.05)。结论:皮瓣移植术后加用高压氧治疗.可明显提高皮瓣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组织瓣修复头颈部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头颈科肿瘤手术治疗的病例共71例进行分组分析,其中修复组应用自体游离组织瓣修复重建头颈部组织缺损(33例),对照组未应用游离组织瓣修复(38例),总结游离组织瓣应用的经验及价值。结果33例自体游离组织瓣中前臂皮瓣修复重建17例(舌缺损12例、口颊粘膜5例),腓骨骨皮瓣修复颌骨缺损9例,股前外侧皮瓣3例(1:3底2例、面部皮肤1例),空肠瓣修复颈段食管2例,足背皮瓣修复口颊粘膜1例,髂骨瓣修复下颌骨1例。其中2例部分坏死,其余31例均获成功。舌切除后应用前臂皮瓣修复的修复组发音清晰度和吞咽功能比对照组好。上下颌骨缺损的修复组面部颌骨外形好于对照组。结论不同自体组织瓣血管化应用头颈肿瘤手术后原发病灶缺损I期重建修复,不仅有助于肿瘤切除彻底,而且术后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KG*2〗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创面的疗效及对下肢肢体功能的影响。 〖HTH〗方法〖KG*2〗选取足部开放性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伴足部骨折。实施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 cm×3 cm~24 cm×12 cm,供区游离植皮或拉拢缝合。 〖HTH〗结果〖KG*2〗60例患者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均顺利存活;创面Ⅰ期愈合57例,延期愈合3例。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供区未见肌力减退,质地及外观满意,触觉及温度觉恢复、活动好,其中55例皮瓣完全不臃肿,有较臃肿和较严重瘢痕形成各5例;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为95%。骨折愈合时间5~12个月,平均8.5个月。肢体功能恢复状况中优35例,良20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为91.67%。 〖HTH〗结论〖KG*2〗游离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薄,不切取股外侧肌,对供区损伤小,皮瓣质地及外观满意,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能满足对足部创面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头颈部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头颈部缺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7年9月期间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的1 501例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918例,女性583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6岁,平均45.8岁,共使用腓骨瓣、前臂皮瓣、腹直肌皮瓣、空肠瓣、大腿前外侧皮瓣、上臂外侧皮瓣、背阔肌皮瓣、肩胛皮瓣和回盲瓣等10种游离组织瓣,共1 584块游离组织瓣,分析所采用组织瓣的受区血管、游离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及处理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腓骨瓣、前臂皮瓣、腹直肌皮瓣、空肠瓣和大腿前外侧皮瓣为最常用的5种游离组织瓣,占全部游离组织瓣的96.8%(1 534/1 584);本组游离组织瓣的临床成功率为98.1%(1 554/1 584),游离组织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3.3%(53/1 584),其中静脉危象占75.5%(40/53),动脉危象占24.5%(13/53),血管危象的抢救成功率为43.4%(23/53).结论: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安全可靠,简化的头颈显微外科技术值得进一步被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岛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远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岛状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四肢远端创伤38例,其中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4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足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例,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前臂后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例。术前运用彩色超声血流成像技术探查供血穿支位置、管径、血流及伴行静脉,评价血管质量,为皮瓣设计提供参考。结果 34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1cm坏死,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末1/3坏死,创面愈合。2例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局部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足远端创伤,成活率较高,操作简单,可较好地满足手足形态恢复和功能重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静脉皮瓣在断指再植血管危象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对23例断指再植血管危象的患者采用静脉皮瓣游离移植同时修复栓塞血管及皮肤缺损创面,皮瓣面积为1.5 cm×2 cm~3 cm×4.2 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断指及皮瓣全部成活,其中4例早期肿胀,有水泡形成,皮瓣为紫红色,经间断拆线后好转。术后随访3~20个月,皮瓣及再植指血运好,优14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结论:在断指再植血管危象探查时因肿胀、感染,皮肤坏死,常伴有皮肤缺损,静脉皮瓣在桥接血管,重建血运的同时还能修复皮肤缺损创面,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62例肩胛皮瓣修复的患足观察测量,评价疗效,为此术式的临床应用及改正提供数据.方法于术后、皮瓣修薄术后、修薄术后三月后分别观察皮瓣成活率、磨损情况、感觉、患足周长、外形,并评价.结果肩胛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成功率为98%,16例三月后回访者无磨损破溃,无感觉,美学评价优良率于皮瓣修薄术后出院前为48%,术后三月后为56%,患足与对侧足皮瓣处周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肩胛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能很好地满足患足功能上的需要,外观上经超薄皮瓣修薄术后仍有一定程度的臃肿,有待改正.但肩胛皮瓣仍是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首选修复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8.
薛仰杰  谢峰 《河北医学》2011,17(8):1034-1036
目的:探讨颈部扩张皮瓣用于下面部瘢痕修复的效果.方法:将扩张器置于颈部扩张3-5个月,然后,将扩张的皮瓣向头侧铺展来修复下面部瘢痕包括上唇瘢痕.在扩张皮瓣上对应口的位置开个洞以修复口周瘢痕.结果:从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用颈部扩张皮瓣修复下面部瘢痕患者8例.有6例患者扩张皮瓣存活良好,有2例患者,扩张皮瓣...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血管定位能否提高胸大肌岛状皮瓣的速度和安全性。 方法:41例患者进行头颈肿瘤一期重建,所有患者采用岛状皮瓣修复,其中超声处理组21和对照组20例。在超声处理组中,术前超声描记处胸肩峰动脉的走行及其最下入肌点,同时标记第四或第五胸廓内动脉的穿支血管起点。画一条从最下入肌点到第四或第五胸廓内动脉穿支起点的直线,以这条直线为轴设计胸大肌岛状皮瓣。在对照组没有超声标记,术者要仔细辨别胸肩峰动脉最下入肌点和胸廓内动脉穿支起点。 结果:在超声标记组,从锁骨中点到胸肩峰动脉的距离为5.1±1.2 cm( ±S,以下同) ,从开始设计到转移皮瓣时间为51 ± 10.5 分钟,而对照组为 78 ± 13.9 分钟,两者差异显著(p<0.01)。在治疗组和对照组,皮瓣部分坏死率分别为 4.7 %(1/21) 和35%(7/20) 。在对照组,1例患者因胸大肌岛状瓣制作术中损伤解剖最下入肌点,造成该血管损伤而放弃。 结论:术前超声检查能缩短胸大肌岛状皮瓣的手术时间, 并能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皮瓣移植是整复外科常用的组织修复方法,随着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皮瓣内的血供对于皮瓣移植的设计和成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Ian McGregor和Ian Jackson首次提出轴型皮瓣的概念,到1981年Mathes将皮瓣分为肌间隔穿支皮瓣和肌皮穿支皮瓣,1989年"穿支皮瓣"概念首次在临床上被使用。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将人体表皮按照各知名血管分布划分为多个区域,从而创立了肌皮穿支皮瓣的新时代。文章通过对穿支皮瓣命名、分类、优缺点、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肌皮穿支皮瓣的特点作了较全面的总结,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