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使用抗凝联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变化。结论观察组有效率为93.2%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大腿、小腿周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抗凝联合介入溶栓治疗急性有较高的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75-167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值、血栓溶解程度以及溶栓药物用量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溶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7例,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4)、对照组(n=43),研究组给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照组给予置管溶栓治疗,对比组间症状缓解情况、患肢周径差异、血清指标以及复查效果。结果:研究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总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组间治疗前DD、FIB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前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1年通畅率高于对照组,1年内血栓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Villalta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Villalta评分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文华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10,16(11):128-13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冈栉  刘洁 《海南医学》2013,24(20):2998-3000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混合型或中央型,将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置管溶栓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置管溶栓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均为尿激酶,观察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溶栓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尿激酶使用总量疗效短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时置管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5.00%,置管溶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置管溶栓组深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在短期内血栓所致的堵塞症状,有利于缩短病程,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但置管溶栓术治疗增加了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概率。  相似文献   

6.
唐新华  张开华 《重庆医学》2013,42(9):1050-1052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该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足背间断组经足背浅静脉间断溶栓,足背持续组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溶栓,插管溶栓组经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分别给予尿激酶60×104 IU/d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患肢消肿快、静脉通畅率高、静脉通畅评分低、尿激酶用量少、治疗时间短、大小腿周径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手术取栓与药物介入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011年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6例,采用手术取栓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68例,采用药物介入溶栓的方式治疗。于术后7d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肢进行检查并观察患者症状对疗效进行判断。结果实验组术后症状改善人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静脉直径狭窄百分数及双侧小腿周径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取栓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其可以在短时间内祛除血栓、迅速恢复静脉的流畅,从而降低静脉的压力并减轻患者症状,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侧病变,均行介入溶栓治疗,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患侧肢体周径变化和溶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好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被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能改善血管通畅度,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央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8例)和置管溶栓组(n=42例),对照组予以抗凝及外周溶栓治疗,置管溶栓组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置管溶栓术,术后持续抗凝溶栓治疗。观察、测量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腿围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两组患肢腿围均有缩小(P0.05),置管溶栓组患肢腿围缩小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置管溶栓组临床见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明显改善症状,临床见效快,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30例急性期下肢DVT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全身溶栓治疗,观察组予以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及溶栓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大、小腿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期间并发症率6.67%(1/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DVT,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小患者大、小腿的周径差,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导管溶栓治疗方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152例下肢急性DVT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外周抗凝和溶栓医治,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静脉腔滤器结合导管溶栓医治,根据患者的大腿和小腿肿胀率,大腿和小腿周长的差异,介入医治作用来评价本研究的临床作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前者的大腿和小腿围差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大腿和小腿的消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含义(P<0.05)。两组的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导管溶栓治疗对急性下肢DVT的效果明显,治疗时间更短,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进行治疗的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各为39例。传统组采取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组采取介入溶栓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对比传统组与研究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传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介入溶栓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病情,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加快了患者的恢复速度,在临床治疗上值得因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艳萍 《当代医学》2010,16(14):64-65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33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后早下床活动可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及置下腔静脉滤器且行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25例周围型DVT患者行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综合治疗;对15例髂股静脉血栓及10例髂外至腘静脉血栓,因其完全阻塞血流,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于静脉腔内将导管插入血管内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共治愈32例,其中包括经溶栓导管直接灌注溶栓治疗中央型血栓15例及混合型血栓10例;经外周静脉溶栓7例;显效12例(经外周静脉溶栓);有效6例(经外周静脉溶栓).结论对周围型DVT患者应行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综合治疗;对中央型血栓及混合型血栓患者应及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行经导管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VCSS)评估CDT术后中期疗效。结果 CDT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平均CDT治疗时间(3.93±1.14)d。术后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69.25±18.93)%,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显著小于术前(P〈0.01,P〈0.05)。成功随访29例,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栓溶解Ⅱ级和Ⅲ级患者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P〈0.01),VCSS显著低于Ⅰ级患者(P〈0.01)。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早中期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93-97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方案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介入科收治的急性DVT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研究组采用血管腔内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导管介导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评价、治疗前后膝上、下15 cm与患肢周径差、治疗前后皮肤肿胀张力、静脉通畅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膝上、下15 cm与患肢周径差均短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皮肤肿胀张力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静脉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腔内综合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症状,提高DVT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DVT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95-99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对南京鼓楼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8月收治的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药学知识制定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抗凝用药方案,对患者实施全程药学监护。 结果 溶栓治疗期间,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血小板未见明显下降趋势;8例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轻微牙龈出血后自行止血,1例出现血尿,停止溶栓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血尿现象消失。患者预后改善明显,血栓完全溶解,静脉恢复畅通,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结论 临床药师在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个体化用药监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6年~2008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住院患者40例,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20例).手术组通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静脉取栓,术后辅以溶栓、抗凝、祛聚等治疗;非手术组采用常规抗凝、祛聚等治疗.结果 平均随访12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全程透视下经皮穿刺患侧小腿段胫后静脉,并经此入路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混合型单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透视下经皮穿刺患侧小腿段胫后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