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论》猪苓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223、224、319条原文涵义、猪苓汤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热蕴下焦、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为猪苓汤证主要病机;淡渗利湿,兼顾清热、滋阴,是猪苓汤方主要组方思想;小便不利,发热、口渴及心烦不得眠为猪苓汤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方证辨证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伤寒论》方证辨证探析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伤寒论》,仲景学说,辨证论治《伤寒论》法寓于方,方有主证,论中“桂枝证”、柴胡证”等首创以方名证,使方、证紧密结合,开方证辨证之先河。方证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82条、316条原文涵义,真武汤制方原理及其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肾阳亏虚,化津无力,水饮内停是真武汤证主要病机;温阳化气是真武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少阴病","身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是真武汤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4.
赵玺忠  袁凤仁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47-3147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证治。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在《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的。将六经作为辩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热论仅是论述了六经热证,而《伤寒论》又分述了虚证、寒证。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的为三阳证,治疗以祛邪为主;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的为三阴证,治疗以扶正为主。而一分为三的方证观为其《伤寒论》的又一特点。《伤寒论》一分为三的方证观,如同三阴三阳比阴阳二者更能确切地认识和划分自然界与人体,在浅深轻重层次上,潜在着一分为三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探析《伤寒论》的方证、可加深对仲景某些方证精神实质的理解。1太阳病一分为三观太阳病、中风、汗出、脉浮缓者,以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伤寒、无汗、脉浮紧者,以麻黄汤解表发汗。对介于二者之间的证候,既使不是典型的桂枝汤证,也非典型的麻黄汤证,虽经汗解,续有表闭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表湿轻,或经有小汗、但汗出不透、形似症、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若以表虚为多,略兼邪郁,则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此轻中重三方,层次分明,要在仲景立言寓意上揣摩,不必拘泥于条文表面。2阳明病一分为三观阳...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方证治法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经后世医家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流传于今,它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且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集中反映了中医早期治病用方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是中医临床方剂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次将医学理论和方药冶于一炉,融为一体,创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其书被誉为“方书之祖”。清喻昌称仲景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尚论篇》)仲景《伤寒论》立医家之圭臬,方书之正宗。继承仲景之学,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和治疗水平的提升,研讨仲景方证治法,有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发扬光大。现就《伤寒论》方证治法应用的特点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338条原文涵义、乌梅丸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为乌梅丸证主要病因病机;除热止烦,祛寒温阳,补虚缓图,或驱蛔或止利为乌梅丸主要组方思想;"脉微而厥"、"时烦",以及"吐蛔"或"久利"为乌梅丸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7.
提出《伤寒论》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方面,六经分病、理法方药一线相贯使其自成体系;另一方面,有常有变、整体恒动,充分体现诊疗规律在临床上的变通应用。符合权变哲学“行经必假之以权”、“变易”与“不易”协调一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方证治法的源流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证治法源于古代,为仲景所创立,《伤寒论》使之系统完善,唐宋后历代医家有所发展,近现代医家研究有所创新。方证是《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精华,具有浓厚的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方证辨证"思想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问题。[方法]参考相关古代医籍及当代文献,分析"方证辨证"的历史沿革、内涵、研究方法、应用方法、意义等相关问题并得出结论。[结果]"方证辨证"思想源自仲景,历代医家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方证辨证"之方主要指经方,亦可指配伍精当、疗效确切的时方,证指方剂主治的较固定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研究"方证"有分经审证、以方类证和现代模型等方法?方证辨证应用时应注意不可对号入座、辨证准确、加减有据等问题。方证辨证作为辨证论治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可有效指导临床和教学。[结论]"方证辨证"思想发展至今,逐渐细化、系统化、理论化,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和认识,缺乏准确的、广泛认可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方证是《伤寒论》六经病论治的基本单元,从方证入手是学习《伤寒论》的捷经。用“方证辨析法”来组织《伤寒论》的教学,具有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优点,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而且便于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实际应用经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思维方法学对《伤寒论》太阳篇进行分析,认为太阳证是一个太阳证的抽象与具体概念及其对应治法组成的综合体系.“太阳篇”首先据太阳证的基本病机选择提纲证,形成其抽象概念,然后以此为逻辑起点,依据太阳证自身及其与伤寒病其他五证、类似病证、患者机体、宿疾、误治的内在联系,以太阳证的演变过程为逻辑顺序,从不同角度阐述太阳证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治法方法、转归预后等,展现出一个具体的太阳证概念.太阳证概念体系中蕴含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把握这一特点并加以运用,有助于掌握仲景伤寒、杂病辩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心衰病为多种心脏病终末阶段,主症可见喘息、少尿水肿、或伴有心悸.《金匮要略》首次提到心水,从病机到证候与心衰病类似,为类似心衰的病证.同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次论述喘肿悸三个病证.本文归纳和分析喘肿悸三个病证中与心衰病有类似的病因病机、病位、证候特点的条文,以及归纳对应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4.
研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热病相关医案,简要梳理探讨蒲辅周先生针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思路,首辨神志,神昏者以卫气营血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神清者进一步细辨表里阴阳。提纲挈领,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贾英杰教授擅长运用伤寒论思维,从太阴阳明立论辨治化疗后患者。化疗药毒直中脾胃,有邪走阳明和入太阴之别。文章从太阴阳明入手,介绍贾教授治疗化疗后肿瘤患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烦躁”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伤寒论》所述“烦躁”一症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进行分类,对不能归属六经的“烦躁”,则按六经变证归类.在证治上,六经的“烦躁”往往兼有本证的特点,而六经变证的“烦躁”则需分清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在预后和转归上,若正盛邪退之“烦躁”是正能胜邪之佳兆;若邪盛正衰而见“烦躁”则预示着危重证.  相似文献   

17.
从三焦证候传变、辨治等方面探讨温病的动态思维观。随着温病病程的发展,其病机在不断演变和转化。临床辨析温病,不仅要根据当时表现分析其证候性质,更重要的还要根据其发展规律掌握动态变化,辨察证候传变,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温病,进行正确适宜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归纳人参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规律。方法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研究内容,统计100条人参相关条文和61首非重复人参方。结论适用人参的病种有伤寒六经病、六淫为病、杂病、妇人病。适应证是津伤气耗诸症,多发生于汗、吐、下之后。常见的症状有呕吐、泻利、发热、口渴、汗出、心下痞粳、烦躁、虚赢少气等。功效为益气生津。常用剂量是三两和二两。与人参常配伍的药有甘草、干姜、大枣、半夏、附子、生姜、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石膏、芍药等。常见配伍组合有人参、甘草;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等等。方剂组成味数是4味至7味。代表性方剂有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四逆汤、白虎加入参汤等。  相似文献   

19.
“主诉辨治法”以证统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诉辨治法"为"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以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问、望、闻、切四诊,结合新技术,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  相似文献   

20.
下利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认为下利的病机有表、里、寒、热之别,病位涉及多个脏腑,治疗上依据其病机的不同,创立解表、清里、温中、利小便等诸多治法,形成了系统的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