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给药方式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骨关节炎患者140例,年龄55~83岁,平均70.32岁,病程3~15年。随机分为试验组(联合给药)和对照组(单一给药)(n=70)。试验组在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对照组在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 mg/kg同时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总的失血量、需要输血患者人数、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的变化、是否合并深静脉血栓及肺栓。结果对照组显性失血量(316.6±92.3)m L,大于试验组(210.8±94.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隐性血量(746.6±96.4)m L,大于试验组(596.4±92.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0 d内均未出现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松止血带前10 min按10 mg/kg静脉注入氨甲环酸并结合术后关节腔逆行注射氨甲环酸0.5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可安全、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51-2155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可吸收止血纱布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本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9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四组:A组48例:关节内不使用氨甲环酸和可吸收止血纱布组;B组48例:缝合切口但未松止血带前将1片可吸收止血纱布放置关节内髌上囊处。C组48例:缝合切口但未松止血带前将氨甲环酸1.5 g粉剂直接撒入关节内;D组48例:缝合切口但未松止血带前先将氨甲环酸1.5 g粉剂直接撒入关节内再将1片可吸收止血纱布放置关节内髌上囊处。4组患者术后均放置负压引流管并在术后4 h内闭合引流管。比较4组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引流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观察是否存在双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出院时进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4组之间的血红蛋白、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量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出院之前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红蛋白、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量方面,单纯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布组优于未使用任何止血方法组,而只应用氨甲环酸组优于只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组,联合应用组优于其他三组,关节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粉剂联合髌上囊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可明显减少总失血量及输血量、输血人数,并没有增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值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并对其安全性加以评估。方法:将86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在假体安装完成缝合开始时,给1 g氨甲环酸配入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膝关节假体安装完缝合关节囊后,再给1 g氨甲环酸稀释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关节腔内;术后3 h再次静脉滴入1 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及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测结果;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1周行常规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红蛋白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及联合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等,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0):1847-1850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应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选取10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28例,女72例;年龄552012年12月,选取10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28例,女72例;年龄5578岁,平均65.5岁;骨性关节炎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病程178岁,平均65.5岁;骨性关节炎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病程115年,平均6.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50 ml生理盐水;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关节腔内注射。记录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第7、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A、B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浓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并且避免了静脉内应用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不同应用方法对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控制失血量(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5例,其中男31例,女44例,年龄50~71岁,平均(61.0±5.5)岁,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临床研究。随机将75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25例患者。A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B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C组:术前30min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术后3h静点1g氨甲环酸。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前及术后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手术前后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osis,DVT)形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748.3±80.2)mL,隐性失血量为(273.7±85.0)mL;B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514.4±67.6)mL,隐性失血量为(193.1±71.0)mL;C组:应用氨甲环酸后,显性失血量为(463.3±67.6)mL,隐性失血量为(168.2±75.0)mL。B、C两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后均比A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显性出血量和隐性出血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B、C两组对比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A、B、C三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按照B、C两组方法应用氨甲环酸比A组方法应用能明显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围手术期失血量,且三组方法均未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作用安全有效;但是B、C两组应用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全髋关节置换术按照术前静点1g氨甲环酸+术中浸泡1g氨甲环酸此种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氨甲环酸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按照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时机分为3组:A组为术前0.5h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3例;B组为术中缝合切口前静脉应用1g氨甲环酸的患者,共27例;C组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共30例。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患者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输血率以及术后近、远期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大小。结果关于失血量及输血率,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C组,且A组效果较B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术后第3天的血红蛋白量,A组与B组患者均明显高于C组,且A组患者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结论氨甲环酸能有效地减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降低其输血需求,且术前0.5h给药较术中给药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引流管逆行注入氨甲环酸降低初次全髋置换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及近期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初次行单侧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将2 g氨甲环酸溶于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注入,夹管6 h。对照组,将50 ml 0.9%氯化钠溶液在关闭切口后经引流管注入,夹管6h。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总出血量、引流量、输血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经引流管逆行注入2 g氨甲环酸可将全髋置换术后总出血量由1360 ml降低至847 ml,输血率由26%降至6.7%,并且未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结论经引流管逆行注入2g氨甲环酸可显著降低初次生物型全髋置换术后出血量及输血率,近期安全性良好,远期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纱布在不使用止血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们将117例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0例,B组57例。两组患者均在不使用止血带的条件下进行手术,A组术中使用普通纱布进行压迫止血,B组使用带有氨甲环酸的纱布进行压迫止血。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患肢肿胀、瘀斑、深静脉血栓、骨水泥厚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氨甲环酸纱布组的术中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输血率以及肿胀、瘀斑方面均少于普通纱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骨水泥厚度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止血带下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纱布止血能够明显减少总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