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孔一勾到底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60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1 260例"三孔一勾到底法(TO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方式、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应用TOE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病变1 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 260例全部治愈,其中1 252例LC成功(99.37%),中转开腹8例;无死亡病例,无胆管损伤,术中出血3例,脐部感染2例,胆囊窝积液3例;手术时间8~60 min,平均38.5 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5 d.1 002例随访1~7年,平均3.5年,未发现胆瘘、胆管残留结石、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TOE操作规范,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有效,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2007年1月至5月,我们采用改良Brompton引流术治疗3例重度肺气肿伴巨大肺大疱病例. 临床资料 3例病人均为男性,52~69 岁.均有影像学证实的局部巨大肺大疱,体积超过一侧胸腔的1/3;余肺呈弥漫性肺气肿改变;有严重的气急症状或肺功能障碍.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伴巨大肺大疱.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 260例"三孔一勾到底法(TO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方式、技术要点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应用TOE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胆囊息肉等病变1 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 260例全部治愈,其中1 252例LC成功(99.37%),中转开腹8例;无死亡病例,无胆管损伤,术中出血3例,脐部感染2例,胆囊窝积液3例;手术时间8~60 min,平均38.5 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5 d。1 002例随访1~7年,平均3.5年,未发现胆瘘、胆管残留结石、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TOE操作规范,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安全有效,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行性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舒利迭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给于吸氧、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治疗;舒利迭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利迭(沙美特罗/酸氟替卡松)吸入,连用1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效率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六字诀呼吸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同时配合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康复锻炼3个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行穴位按摩干预14d,同时配合六字诀呼吸操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以及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mMRC评分、CAT评分、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六字诀呼吸操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症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鼻面部褥疮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 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28例。常规组行基础护理,对照组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 肺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鼻面部褥疮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后FEV1、FVC及FEV1/FVC指 标均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低于常规组的 17.85%(P<0.05);研究组鼻面部褥疮发生率3.57%,低于常规组的14.29%(P<0.05)。结论 早期护理 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鼻面部褥疮的预防效果更加确切,同时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 生率,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单光子/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SPECT/CT)平面与断层显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4例疑似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SPECT/CT平面与断层显像,对显像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例患者中确诊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48例,未发生肺转移16例。SPECT/CT平面显像诊断40例为肺转移,其中12例为假阳性;24例未发生肺转移,其中20例为假阴性。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52例为肺转移,其中48例为真阳性;12例未发生肺转移,其中4例为假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SPECT/CT断层显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SPECT/CT平面显像(χ2=12.63、4.00、11.14、3.92、11.25,P=0.032、0.033、0.024、0.042、0.013)。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肺转移的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价值较SPECT/CT平面显像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肺移植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等终末期良性肺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5月,共完成40例序贯式双肺移植,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26例,弥漫性支气管扩张6例,慢阻肺5例,矽肺、双肺弥漫性淋巴管平滑肌瘤和原发性肺高压各1例.ECMO支持下完成手术36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完成2例,无体外支持下完成2例.结果 术后30天内死亡4例(10%),主要原因是术中大量出血、移植肺早期失功能和由此而继发的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2 ~ 66个月,平均37个月,总l、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 (26/40)、55.0%(22/40)、42.5%(17/40).影响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随着经验的积累,近6年手术无术后30天内死亡,1、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3.3%(25/30)和70.0%(21/30).结论 双肺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呼吸衰竭的手段安全、有效.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 ,病程长 ,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我院 1997年 8月至 2 0 0 0年 10月对 16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实施肺减容手术 ,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6例中 ,男 13例、女 3例 ,年龄 4 0~ 72岁 ,平均 6 3 5岁。术前均需间断吸氧。行X线、肺CT、肺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其中 4例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压测定。按呼吸困难判定标准 ,Ⅱ级 2例 ,Ⅲ级 9例 ,Ⅳ级 5例。1 2 手术方法在常规开胸下行同期双肺减容手术 9例 ,单侧肺减容术 3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的8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将其分为血栓组(n=23)和对照组(n=59)。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栓组患者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吸烟程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化疗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C反应蛋白水平>5 mg/L、重度吸烟(>20包/年)、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接受化疗均是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吸烟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化疗情况均是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应密切关注患者上述指标,及时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据此进行适当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1.
李艳 《中国科学美容》2011,(16):57-57,5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回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误诊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肺血栓栓塞症主要临床特点有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咯血,诊断方法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论对可疑患者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后迁延性肺瘘(PAL)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研究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09年6月43例肺切除术后迁延性肺瘘的临床资料,其中肺段及肺楔形切除4例,上叶切除31例,下叶切除2例,中下叶切除6例.结果 本组共行肺切除术392例,术后发生迁延性肺瘘43例,发生率11.0%;平均漏气时间9.7d,平均住院时间16.1d;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胸膜腔严重粘连、上叶切除以及是否使用切割缝合器等是肺切除术后迁延性肺瘘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模式,非手术治疗大多可以治愈.PAL的预防则以术中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部伽玛刀对骨肉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骨肉瘤肺转移癌患者采用LUNA-260型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刀治疗,PTV周边照射总剂量44~50Gy,分割处方剂量4~5Gy,治疗9~12次,隔日1次。结果 101个病灶中CR29例(28.7%),PR30例(29.7%),SD16例(15.8%),PD26例(25.8%),总有效率为58.4%。1年生存率为40.0%(6/15),肿瘤病灶数〈3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83.3%,明显高于病灶数≥3的11.1%。结论体部伽玛刀治疗骨肉瘤肺转移癌有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烟曲霉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肺曲霉菌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河北燕达医院收治的99例疑似肺曲霉菌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对照组(38例)、侵袭组(24例)和慢性组(37例),记录各组研究对象血清烟曲霉IgG抗体和GM抗原诊断结果。 结果肺曲霉菌感染者中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占比最高(26.23%、16/61),其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03%、11/61)、肺恶性肿瘤(9.84%、6/61)、支气管哮喘(9.84%、6/61);慢性组患者陈旧性肺结核比例(40.54%、15/37)显著高于侵袭组(4.17%、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954、P = 0.002)。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是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发热和咯血,CT检查主要表现为空洞、曲霉球、多发或弥漫病变等;慢性组患者咳嗽(100.00%、37/37)、咯痰(97.30%、36/37)、咯血(54.05%、20/37)、空洞(83.78%、31/37)及曲霉球(59.46%、22/37)比例均显著高于侵袭组[75.00%(18/24)、75.00%(18/24)、20.83%(5/24)、45.83%(11/24)和16.67%(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34、5.099、6.642、9.776、10.900,P = 0.006、0.024、0.010、0.002、0.001)。慢性组患者多发或弥漫病变(13.51%、5/37)、晕轮征患者比例(0.00%、0/37)均显著低于侵袭组[75.00%(18/24)和41.67%(1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431、15.525,P均< 0.001)。侵袭组和慢性组患者BALF GM抗原[(0.88 ± 0.13、0.98 ± 0.24)kiU/L]、血清烟曲霉IgG抗体水平[(121.96 ± 42.03、153.42 ± 49.67)kA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6.422、9.389、17.395、14.436,P均< 0.001)。侵袭组患者血清烟曲霉IgG抗体水平[(121.96 ± 42.03)kAU/L]低于慢性组[(153.42 ± 49.67)kA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63、P = 0.013),但两组BALF GM抗原水平[(0.88 ± 0.13)vs. (0.98 ± 0.24)ki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868、P = 0.067)。血清烟曲霉IgG抗体以120 kAU/L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62.30%,特异度为81.58%,以140 kAU/L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52.46%,特异度为94.74%,BALF GM抗原以0.5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73.77%,特异度为81.58%,且BALF GM抗原以0.5为临界值时敏感度(73.77%、45/61)显著高于血清烟曲霉IgG抗体以140 kAU/L为临界值时敏感度(52.46%、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50,P = 0.015)。单独使用BALF GM抗原、血清烟曲霉IgG抗体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和0.771,联合使用时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898。 结论血清烟曲霉IgG抗体联合BALF GM检测能够显著提高肺曲霉菌感染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克力木  张成  李梅 《腹部外科》2011,24(4):230-231
目的 探讨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腹壁切口疝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11年4月39例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腹壁切口疝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 本组术后无一例发生呼吸衰竭,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腹壁切口疝病人行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但只要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手...  相似文献   

16.
<正>例1患者,男,61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30余年,加重1年"入院。诊断:(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高血压3级,(3)2型糖尿病。拟在全麻下行"同种异体右侧单肺移植术"。查体:呼吸促,听诊双肺弥漫性呼吸双相干啰音。动脉血气:FiO_233%,PaO_2 122.9 mmHg,PaCO_2 36.8 mmHg。肺功能:极重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FEV_1占预计值24%,FEV_1/FVC 37%,FVC占预计值68%)。胸部X线片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移植对终末期肺病的治疗效果,总结肺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9月间肺移植围手术期病人1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主要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各4例,支气管扩张3例,尘肺1例,Kartagener综合征1例。手术方式为双肺移植7例,左单肺3例,右单肺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死因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1例,心跳骤停1例;余1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的有效方法,急诊抢救性手术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旋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氧氟沙星治疗组40例和头孢呋辛对照组40例。左旋氧氟沙星治疗组患者给予左旋氧氟沙星500mg静脉滴注,1次/d;头孢呋辛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300mg静脉滴注,2次/d,10d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左氧氟沙星治疗组与头孢呋辛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与8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与7.5%,停用药物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过程中左旋氧氟沙星治疗组患者有6例需要更换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对照组患者有8例需要更换抗菌药物。两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使用左旋氧氟沙星或头孢呋辛治疗均可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23例次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23例次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总结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23例次(21例患者)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存活率及并发症.结果 肺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3%;术后3个月、1年、2年和3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2.6%、82.6%、69.7%和58.1%.受者术后2个月时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有10例受者术后6个月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均缓解.4例受者分别于术后8个月、9个月、14个月和24个月时出现慢性排斥反应;术后6、12和24个月时未发牛慢性排斥反应的受者分别为95%、78.2%和71.1%.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3.3%;气管吻合口软化和狭窄发生率为14.3%.结论 肺移植术后受者的中期存活率较高;肺部感染和支气管吻合口软化及狭窄是肺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我院胸外科自1964~1978年共收住院肺癌病人556例,行开胸术的仅386例,而且有54例为单纯开胸探查。余170例已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此类病人约占我院门诊肺癌病人总数的2/3以上。可见提高医生对肺癌的诊断水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肺癌本身的复杂性,加上某些医疗条件的限制,常致误诊或处理上犹豫不决。现将我院胸外科在这方面的体会介绍如下。1.肺内感染或肺不张与肺癌中心型肺癌向管腔内生长常引起相应肺叶或肺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