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微细药物表面包覆技术在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药物开发制备过程中,需要对药物颗粒进行粒子设计,通过多层微胶囊化而得到复合包覆药物颗粒。药物包覆、微胶囊制备方法很多,可分为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物理法。本文着重介绍了制备复合多层包覆药物颗粒的几种物理机械方法:复合杂化系统,高速椭圆转子混合法、喷流床包覆法。简要分析了该技术用于中药现代化加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付廷明  杨丰云  王天瑶  王华美  郭立玮 《中草药》2011,42(11):2216-2220
目的为了解决粒子作为吸入载药系统,药物复方能同步传递的效果,制备出核/壳三七总皂苷-丹参酮复合粒子。方法在三七总皂苷粒子表面利用溶剂沉积法包覆一层丹参酮。分别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TA)、激光光散射粒径扫描、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结果通过上述表征,证明采用溶剂沉积法可成功制备包覆式复合粒子,即丹参酮包裹三七总皂苷复合粒子。结论复合粒子的有效制备为粒子载药系统复方药物的同步传递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复方粉雾剂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了以索法酮药物为囊芯海藻酸钠盐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乳化法制备了索法酮微胶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微胶囊的形态;双目倒置显微镜测定微胶囊尺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索法酮的含量,包封率和回收率;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光谱验证了微胶囊的包覆效果,并进行了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在搅拌速度为1 000 r·min-1,海藻酸钠浓度为3%,Span80与Tween80质量比为2.5,水油体积比为4,芯壁的质量比为1的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光滑,粒度分布均匀。得到微胶囊的平均包封率78.3%,平均载药量为5.54%,平均粒径为400 μm。微胶囊在模拟肠液,模拟胃液中释放曲线显示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9 h达到最高释放度64%,并且能持续保持平稳,而在模拟胃液中达到平稳释放度为8.5%。结论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乳化法可以制备出结构良好,释放规律符合药物在体内作用效果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紫杉醇脂质体颗粒的效果并进一步分析颗粒的物理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超声薄膜法和逆相蒸发法制备紫杉醇脂质体颗粒,并对两种方法所制得的颗粒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超声薄膜法制备的紫杉醇脂质体颗粒粒度小于逆相蒸发法制备的颗粒,但分散度略高,两者制备的颗粒物理稳定性均比较稳定。结论:超声薄膜法和逆相蒸发法均为制备紫杉醇纳米颗粒的良好方法,颗粒物理稳定性良好,适合做更进一步的药理学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以姜黄素及米糠油为芯材,以麦芽糊精、明胶和大豆蛋白为壁材,进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考察所获得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再以药典的方法,考察微胶囊的释放特性及给药稳定性。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所获得的微胶囊颗粒大小集中于72.3~877.4nm,其中,Z-平均数为(204.2±3.7)nm,另其PDI值为(0.33±0.01)。水分含量为3.21%乳状液稳定性为95.41%,堆密度0.453(g/mL),休止角32.6°,包埋率为87.59%。结论:以喷雾干燥所制得的姜黄素米糠油微胶囊,颗粒大小均匀,结构稳定,可用于未来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思阳  郑健  骆沙曼  王洋 《中草药》2011,42(9):1724-1727
目的制备10-羟基喜树碱(HCPT)缓释微胶囊,测定其包封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聚赖氨酸和海藻酸钠为囊壁材料,HCPT药物微粒为囊芯,采用静电吸引层层纳米自组装技术(LBL法)制备HCPT微胶囊。结果 LBL法制备的HCPT微胶囊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HCPT微胶囊的包封率较高,达到(68.41±0.72)%;随着包裹层数的增加,HCPT微胶囊在体外释放速率降低。结论用LBL法制备的HCPT微胶囊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缓释特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卢晓霆  许中畅  王田田  闫俊 《中草药》2016,47(13):2252-2259
目的为提高葡萄多酚的稳定性和强化缓释效果,采用玉米多孔淀粉为芯材载体复合凝聚法制备葡萄多酚微胶囊。方法以包埋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各因素对葡萄多酚微胶囊化的影响,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优选的最佳工艺为25 mg/m L葡萄多酚溶液10 m L,玉米多孔淀粉用量1.5 g,在质量浓度0.03 g/m L海藻酸钠溶液30 m L、0.01 g/m L壳聚糖溶液50 m L、0.05 g/m L氯化钙溶液50 m L、p H 3.5时制得的微胶囊外观较优,粒径分布主要在600~850μm,葡萄多酚包埋率为83.2%,微胶囊产品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具有很好的释放特性。结论以玉米多孔淀粉为芯材载体,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制备的葡萄多酚微胶囊产品的形态及包埋率要优于单纯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葡萄多酚缓释微胶囊结构进行表征,均证实包埋物制备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海藻酸钠材料作为罗红霉素的释放载体制备微胶囊缓释体系,并对其进行体外释放性能的测定。方法:通过锐孔一干燥浴法进行包封。结果:微胶囊产品平均粒径为500um,载药量在26%左右,包封率可达到55%左右,在8h后药物体外释放基本完全。结论:制备的罗红霉素微胶囊产品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包覆的苦参碱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采用逆相蒸发-短时超声法制备苦参碱脂质体。合成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并用其包覆苦参碱脂质体。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组织中的苦参碱浓度。结果包覆后脂质体的平均粒径无明显变化,Zeta电位由负转正,包封率为51.0%,渗漏率略有降低,包覆前后的脂质体的体外释放均符合Higuchi方程。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包覆的苦参碱脂质体的肝脏AUC值相对于苦参碱脂质体和苦参碱溶液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包覆后的苦参碱脂质体相对摄取率为肺脏>肝脏>脾脏。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包覆的苦参碱脂质体、苦参碱脂质体和苦参碱溶液肝脏靶向效率分别为28.85%,20.93%和13.31%。结论与苦参碱溶液和普通脂质体相比,乳糖化羧甲基壳聚糖包覆的苦参碱脂质体可以提高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穿心莲内酯复合粒子,并对其粒子结构与溶出度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机械粉碎法制备穿心莲内酯与聚乙二醇(PEG)6000复合粒子;通过扫描电镜(SEM)与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复合粒子的结构;采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其接触角;考察其体外溶出曲线。结果:穿心莲内酯与PEG 6000形成相互包覆的复合粒子结构,且穿心莲内酯结晶度下降。以水为测定液,穿心莲内酯与PEG 6000复合粒子粉体的接触角明显小于其原粉与物理混合物,且复合粒子的体外溶出速率明显优于其原料、超微粉及其物理混合物。结论:基于机械粉碎的穿心莲内酯复合粒子能显著提高穿心莲内酯的体外溶出度。  相似文献   

11.
马梅芳  李洁 《中医药导报》2007,13(12):15-17
文章指出目前中药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药材质量明显下降;饮片炮制研究滞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落后。提出实现中药质量控制突破的方法是:多环节全程控制;多组分整体研究;化学检测指标应与生物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认识微细化工艺制备中药的特点,使之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对常用中药三七、葛根和知母制成微粉后,从体外溶出、体内吸收及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等进行了综合试验,并分别与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方法制备的三七、葛根和知母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七、葛根和知母制成微粉后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其有效成分的溶出效率,使其在体内释放和吸收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活性,同时没有明显增加其毒性。研究提示:中药微细化在药物的溶出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所制备药物的理化特性,有选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认识微细化工艺制备中药的特点,使之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对常用中药三七、葛根和知母制成微粉后,从体外溶出、体内吸收及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等进行了综合试验,并分别与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方法制备的三七、葛根和知母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七、葛根和知母制成微粉后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其有效成分的溶出效率,使其在体内释放和吸收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活性,同时没有明显增加其毒性。研究提示:中药微细化在药物的溶出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所制备药物的理化特性,有选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一种快速、有效、方便、安全的治疗感冒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弥补传统中药的诸多不足,科学组方后着重对制备工艺进行探讨。方法:首先提取挥发油,采用正交设计优选最佳工艺。结果与结论:复方柴胡颗粒符合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植物中药材微量样品库的建库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中药材中筛选具有开发潜力的有效成分并阐明中药作用机制。方法 参照国际植物样品库的建库方法,根据中药材的种属和药用部位不同,比较乙醇提取效率的影响因素,建立适合于植物中药材微量样品库的制备方法。结果 醇提和两步拆分法建立的样品库具有疾病特异性和微量特点,并初步成功地筛选到多个utrophin刺激剂。结论 本研究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建立的以单一疾病为基础的小样品微量样品库,适用于一般实验室对单一疾病的药物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选题和科研设计是新药研究的两个关键环节,中药新药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多维、多重的复杂体系,因此,选题和科研设计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中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市场因素,提出中药新药的选题原则和思路;根据中药研究所涉及的基原、药材采集、加工、炮制、组方、制剂、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以及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中药新药科研设计和试验实施的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17.
脑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近年来脑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为新型中药脑靶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解释了血脑屏障的生理结构特点,介绍了常用的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方法;通过了解脑靶向制剂的给药方式及新剂型研究(β-环糊精包合物、前体药物、脂质体、纳米粒、微乳、原位凝胶),阐述了中药经鼻腔给药发挥中枢治疗作用的优势和可行性,认为中药在脑靶向给药方面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选题和科研设计是新药研究的两个关键环节,中药新药研究面对的是一个多维、多重的复杂体系,因此,选题和科研设计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中药及健康相关产品的市场因素, 提出中药新药的选题原则和思路;根据中药研究所涉及的基原、药材采集、加工、炮制、组方、制剂、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等环节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以及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中药新药科研设计和试验实施的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19.
天麻配方颗粒制备中气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万军  周霞  黄永亮  吴纯洁 《中草药》2013,44(7):825-828
目的 研究天麻药材-饮片-浸膏-配方颗粒这一制备过程中气味的变化与相关性,尝试引入新的制剂工艺整体评价指标,探讨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方法 利用电子鼻技术采集各样品的气味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和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A)等统计学方法对特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天麻药材-饮片-浸膏这一制备过程中,天麻气味损失较小;而浸膏-配方颗粒这一过程中气味损失较大,提示按现有化学药模式评价中药配方颗粒工艺虽然可行,但与符合中医药整体观的气味指标评价结果有差异.结论 电子鼻技术可用于天麻样品(不同的形式)气味信息数据的采集,通过不同的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后,可从不同天麻样品的气味之间找出差异与相关性,气味指标可作为天麻配方颗粒制剂工艺的整体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