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梳理及归纳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西方园林史1研究进行了探讨,主要对近年来西方学者所采用的“情境分析”园林史研究做了综述。探讨其研究概念、特点、方法及产生背景,并把“情境分析”研究分为社会情境分析与观念情境分析2类,归纳了各类研究成果的研究视角及主要代表作品和关键研究学者,探讨其关注点及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2.
皇家园林概念是园林史研究中一个基础的分类概念。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历代帝王营造了大量服务其工作、生活的各式园林空间,这类园林被定义为皇家园林。然而,作为园林史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概念,皇家园林概念仍存在模糊的认知区域。通过分析皇家园林概念中关于皇家的内涵、权属关系和空间形态的现存问题,进而展开评论当前皇家园林概念中属于模糊地带的6个问题。此6个问题的产生集中于皇家园林研究中对历史政治问题的认知差异,而忽略了对于园林空间本身特征的归纳。因此,探讨皇家园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当集中于皇家园林空间的功能和形态在营造和管治上的具体实践,从而完善具有风景园林学科特点的皇家园林概念。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综合思维得到了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探索专业学习与批判性思考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成为关键。以西方园林史教学为媒介,突破原有教学中依赖教材的被动式授课教学模式,采用视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为导向的阶段性课程任务,进行思维训练与批判性思考。文章对思维训练的内涵及其影响下的西方园林史教学改革目标进行探讨,梳理了西方园林史学习的多元视角,阐述了以“视觉”为切入的引导方式在阶段性任务框架中的作用,以意大利台地园兰特庄园作为教学示范案例,说明视觉导向的教学任务在发现问题阶段、背景研究阶段、详细论证阶段、综合结论阶段的具体应用及其呈现方式,综合评析了“视觉”与“问题”引导下的西方园林史学习的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郑Xin 《中国园林》1997,13(5):42-46
本文通过对西方园林史上重要的人物与作品范例的分析,探讨了一些西方园林理论问题以及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园林代表作品的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大名园。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外园林史课程特点及案例教学的概念,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了传统中外园林史"填鸭式"教学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中外园林史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西方世界对中国园林的认知在近代发生了嬗变,相关专著也陆续问世。从喜龙仁的《中国园林》切入,再现其对中国园林的考察历程,梳理其认知来源,分析其研究方法与视角,还原其所呈现的中国园林形象,进而总结出近代西方学者的研究存在认知来源受限、研究成果分散以及开始回归"中国园林"本体的特点,并指出局限存在的客观性,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中法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园林,各种不同的园林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中东方古典园林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而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文试从造园艺术的角度来分析中法古典园林在审美的价值观、造因的艺术风格、园林建筑等方面的不同,通过对中法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特点的研究,揭示东西方园林在审美情趣和文化上的差异,为我国园林建设的今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两宋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尚存许多不甚清晰、有待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在宋代园林实物遗存罕见、文献材料不成系统的现实情况下,宋画对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史料价值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以宋画《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图像材料为例,指出了其在园林史研究上所具有的关键史料价值,推进了中国古代园林源流和发展脉络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陈志华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要点,即从幼年时代到中年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论述了其园林史学思想的缘起、中西园林史研究的发展和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过程,进而探讨了他的学术成果对园林史学界的3大贡献及其价值,点提了内化于学术思想的治学风骨。陈先生深厚的学术成就及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在时代快速变迁的今天突显出其价值本位,应更加深入地研究、挖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王绍增 《中国园林》2000,16(4):87-88
高度评价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学术价值,并对中国古代园林史的分期、高峰、视野以及哲学意义等作了一些搪塞。  相似文献   

11.
刘亦师 《风景园林》2016,(2):94-101
草坪在西方中世纪时已成为艺术和文学描绘的对象,但作为造景元素出现在园林中则始于17世纪的法国式园林,并在18世纪英国式园林中跃升为主导性构园要素,深刻影响了西方的造园哲学和实践,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本文从观念史角度,考察草坪建植在西方世界各地经历的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差异,论述其何以普及于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等3个领域,从而彻底改变了西方的城市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基于对史料的发掘和大量当事人访谈,以期对解放以来豫园的修复过程加以回顾;初步梳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豫园修复的过程,研究其中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与保护理念、实践意义和学术贡献。并进一步针对传统园林修复史研究方法与园林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1):4-5
2006年12月25日下午《,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造园史》首发式暨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举行。首发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承办,与会者约200人。《中国古代园林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园林专业创始人汪菊渊先生(1913-1996)的遗著《,中国造园史》是我国著名造园学家陈植先生(1899-1989)的遗著。两位先生皆有志于系统总结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几乎耗费毕生精力收集古籍文献、现场考察、研究整理,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现国家建设部)为两位先生立科研课题,分…  相似文献   

14.
曹春平 《中国园林》2000,16(3):31-35
从东周青铜器上的图像分析园林构成,并与文献史料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这个时期的园林特征,从图像中的苑囿构成来看,已有功能分区,并有台榭、坛台、帐幕、池沼、动植物等构成要素及宴乐、祭祀、狩猎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国际城市规划史学会作为西方城市规划史研究发轫期的见证者,通过举办每两年一届的年会机制推动了规划史研究的国际化和规范化进程.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际城市规划史学会历届年会的举办地点、会议主题、参会人员及学术成果作整体分析,结合内外部影响因素建立横纵向(类型,时间)分析框架,归纳学会研究主客体演变规律,并从侧面探讨规划史学科发展的特点及趋势,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组织建制等方面探寻对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自197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呈现跨学科的多元走向,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与引用,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园林史呼应着这场流变,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均出现了新的态势.文章回顾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史学的发展和园林史研究概况后,探讨了史学的范式转变对于园林史在理论、视角和方法上的借鉴意义,并指出科学性与人文性共存、中西话语融会,是全球化下中国园林史研究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唐以后,公共园林开始在地方城市兴起,但受史 料限制,对当时的兴起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缺乏深入 探讨。唐碑《球场山亭记》的出土为此提供了可能。依循由碑 及园、由园及人的研究路径,从《球场山亭记》的碑文切入, 同时结合宋代《三山志》的相关记述,采用“文本分析”和 “情景重构”的方法,还原唐代福州球场山亭的设计意匠和公 共属性,在此基础上分析长安园林文化、福州城市发展与刺史 裴次元的美政心态对这座球场山亭兴起的影响。最后阐释球场 山亭所预示的园林文化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陈薇 《建筑师》2012,(5):59-67
地形和形胜分别是西方园林和中国园林的关键概念和设计出发点。论文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和中国明清时期园林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比较中探索不同的园林设计思想和方法论问题。论文将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阅读两种园林的特点和视角;分析两种园林的图像特征和意义;研究两种园林对地形的理解和设计:理解两种园林比较的意义。论文涉及意大利和中国园林各10例,并在论文最后作了在史学层面进行两种园林相互影响探讨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汪菊渊院士的《中国古代园林史》是他穷毕生心血的力作。我20世纪50年代初就听他讲授园林史,并带领我们结合教学实习调查、测量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北海等皇家园林,发表研究成果并充实教材。此后数十年他持续不断地坚持调查研究。1982年国家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达了中国古代园林史项目,由汪老担任项目负责人。他组织全国各地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园林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史课程是城市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就史论史的讲解方法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应以激发学生热情、分析优秀园林案例造景要素为主,使园林史课程真正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