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揭示了城中村在提供就业与收入、住房保障、发展经济和促进城镇化等积极作用,指出唯有这些积极方面的替代品出现,即实现城乡一元,城中村才能归于衰落,直至消亡.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正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空间重构中,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外来流动人口聚居空间,"城中村"备受各界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上海市城中村的发展动态。结果发现,目前上海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并主要分布在城市内外环之间及外环周边地区。与全市总体水平相比,城中村的居住条件要差得多,居住面积小、住房设施不足、住房破旧。然而这样的地方,却成为众多寻求廉价住房的租客集聚之地。随着上海市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城中村正逐渐消失。在此过程中,政府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为这些外来人口提供适宜的住房。  相似文献   

4.
顾桂金 《山西建筑》2010,36(15):18-19
针对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矛盾分析出发,提出了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思路,以期对各地的城中村改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瓯北镇位于浙江省永嘉县的最南面,瓯江和楠溪江在此交汇,与温州市区仅一江之隔,经济在永嘉县最为发达,素有“温州的浦东”之称。随着诸永高速和温福铁路的开工建设,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为抓住发展机遇,瓯北镇编制了新一轮《瓯北镇总体规划》,其空间结构概括为“一心两带三组团”:“一心”  相似文献   

6.
住房改革后,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建设结北京及其他城市的支撑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北京为例,从7个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入手,探讨住宅小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互动影响,提倡把更多的对环境的考虑引入到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庞大,人口众多,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大。高强度的城市发展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高密度的城市空间格局也很难与城市的有机更新、绿色共享,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构建利益平衡,由此所造成严重的大城市病问题。以往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发展模式很难适应新格局新定位下的城市化景观进程。因此,如何构建环境友好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公平公正的景观格局对北京迈向更高层次发展尤为重要。解决以上问题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完善城市多种功能之间的协调共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创造以人为本的北京城市建设。本文以北京市长河沿岸五塔寺城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各项比例分析,公共服务类型及居民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探究,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指导下进行城市的修复与更新,社区公共空间的共享及提升。针对如何对城中村在保留原有老城文化基础上,将多种类型功能空间进行重塑,使人、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构建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以新促老,做好城市品质提升,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融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构建配套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也在日益积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城中村是具有城市和农村两特点的城市化改革中的历史产物,在政府部门及施工单位大力实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对城中村这一工程的改造便是他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我国目前的各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城中村的改造是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本篇论文根据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城中村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以及城中村改造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城中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不同的省份以及地区都普遍存在。其实城中村就是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把某些距离旧城区比较近的的村庄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而这些村庄就属于城中村。本文从我国当前城中村改造现状入手,具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一些城中村改造措施和手段,以期能够的实现城中村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特有现象,其自身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城中村的起源,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要求,从城市整体规划层面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推而广之,一个城市也是如此。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民、城市的建设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城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的优势。本刊特开辟《把脉北京》栏目,希望通过研究和总结六十年来当代北京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洞烛幽微地用清醒的头脑为城市把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北京市情的城市发展道路。关注北京城市发展,《把脉北京》期特您的支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在中国这三十余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中,城中村在某种意义上是农村过渡到城市的一个通道。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中村作为一种未完全的城市化产物已呈现出各种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甚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悖的迹象。城中村改造无疑已是接下来的城市建设里不可避免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3.
《中州建设》2010,(18):70-70
城中村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管理体制落后、社会治安混乱、人居环境恶劣、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影响了广大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对城中村实施改造,势在必行。为此,近年来郑州市积极探索依法、规范、健康、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城中村成为其必然产物。随房地产市场兴起,以商业为主导的城中村改造对城市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城中村形成的原因、本质以及弊端进行分析,借助有机更新的理论,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建议,将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最终发展目标,以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央视的那个拱门其魂灵则是东方中国的国家主义精神,而它略加扭曲和变形的形体,则是那种魂灵注入后的困扰,那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恰当的象征表达(有关方面真应该倾尽财力去建造它),那是中国对西方的俘获,是社会主义政治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战胜,是新新中国对全球化的蔑视.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与规划俨然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项目。然而,由于城市土地使用面积有限,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阻碍与困难,如何保证土地收益,提升土地利用强度,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土地开发的用地需求,成为横亘在城市规划部门面前的重要难题。同时,在城市建区扩张规模的过程中,一些农村耕地被征用,需要在行政管理上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经济体制等。为了均衡各方利益,城中村改造与规划需要统筹兼顾,高瞻远瞩,针对城中村改造与规划进行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丁宁  李媛  丁大忠 《华中建筑》2008,26(12):47-50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定的城乡“二元”分割行政管理体制下,在城市规划区内仍然存在的农村模式的城中村地区,是长期形成的“顽症”。结合湖北城中村改造的探索实例和工作实际谈了一些启示,对推进我国城中村改造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外来人口与城市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活力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03年,全国人均GDP从460美元增加到1000美元,年均城市化增长速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0.1%~0.2%提高到0.5%以上,城镇化水平从20%提高到40%以上,城市数量从200个左右增加到660多个,其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达到约180个,建制镇数量从2300个左右增加到19800个,流动人口从360万增加到1.57亿.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房地产项目的不断建设,城市中心及周边较近区域可供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房地产项目离开城市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城市面积也越来越大,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不符合中央要求的“节能”、“节地”、“减排”方针。与此同时,老城区的危旧房改造的速度却极为缓慢,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尽管各地,尤其像北京等大城市出台了一些政策和实施方案,但收效并不理想,原因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