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确的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包括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其他嗜肝病毒,如TT病毒,没有明确的致病作用。嗜肝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种属特异性,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受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道振 《中国医刊》2004,39(1):14-16
嗜肝病毒的种类目前越来越明确, 只有五种, 即甲、乙、丙、丁、戊五型嗜肝病毒,以上五型病毒性肝炎中, 造成慢性肝炎者只有乙型和丙型, 尤其是乙型肝炎, 我国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流行率达57.6%, 绝大多数隐性感染而自愈, 留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约9.75%, 全国现症慢性乙肝约2000万, 每年死于乙肝相关疾病者达27万, 必须严重地关注乙肝问题.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肝组织及血清中TT病毒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T病毒是继甲-庚型肝炎病毒后新近发现的又一种肝炎相关病毒[1].其在肝病患者、血液透析者、静脉药瘾者及职业供血者血清中都有较高的检出率[2,3],但其在肝组织中的检测鲜见报道.为明确TT病毒的致病性及嗜肝性,我们采用套式PCR对54例肝病患者肝组织及血清进行了TTV-DNA检测,现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IgE含量、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药物性肝损害的之间关系。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4例药物性肝炎损害和32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gE含量,采用血液五分类计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gE含量低于药物性肝损害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组亦低于药物性肝损害组。结论药物性肝损伤存在血清IgE含量升高,检测血清IgE含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药物性肝损害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类非嗜肝病毒所致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176例人类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用常规方法检测112例甲-戊型肝炎标志物,排除嗜肝病毒感染。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柯萨奇病毒(CoxV)等病毒的IgM、IgG型抗体和自身抗体(线粒体抗体和抗核抗体),随访6个月,并将其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与同期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结果  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病原体以CMV感染最多(34.7%),其次分别为EB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24.4%、9.6%),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的乏力、纳差、厌油、恶心、肝肿大、皮肤黄染发生率较同期急性病毒性肝炎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较同期急性病毒性肝炎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肝功能的ALT、AST、TBIL值较同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值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值与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嗜肝病毒肝炎患者的单一感染的ALT、AST、TBIL较复合感染时间短,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为非嗜肝病毒肝炎的常见病原体,临床表现为急性肝损伤,但较急性病毒性肝炎轻,单一感染较复合感染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前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已被公认是致病毒性肝炎的嗜肝病毒.关于"庚型肝炎病毒"和新发现的TTV(含其变异株SANBAN、YONBAN等)、SENv(mTV相关病毒)、TLMV(TTV样微小病毒)、CAV(鸡白血病病毒)有报道可以引起肝炎病变,但目前尚未被公认为嗜肝病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TT病毒的嗜肝性。方法:5只实验感染病毒的恒河猴血病期间,采集各种组织,抽提各组织DNA,分别用病毒双链探针或单链负义探针,与吸附在纤维膜上的组织D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双链探针与肝、骨髓、脾、胃、小肠和大肠杂交阳性,表明各该组织中都有无包膜DNA病毒的存在。单链负义探针与各该组织DNA杂交,仅肝、骨髓和小肠为阳性,表示存在可能作为病毒复制中间体的正义单链DNA。结论:肝、骨髓和小肠可能是病毒的复制场所,故TT病毒可能具有嗜肝性。  相似文献   

8.
苏桂华 《农垦医学》2006,28(2):154-155
临床上有些肝功能异常的患者经常多次病原学检查不能明确甲、乙、丙、丁、戊、庚嗜肝病毒的感染,对此种病例的可能致病原因进行分析,便于更准确诊断疾病、及时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HepatitisB,HB)是由HBV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类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HBV不仅可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且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已确认的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肝炎.HBV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1965年首次发现HBV的表面抗原(HBsAg).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一旗具有共同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DNA病毒。过去认为这类病毒仅侵犯肝组织。但新近发现这些病毒不仅是一类嗜肝性病毒,而且也是能感染肝外组织(如胰腺、肾、皮肤和白细胞等)的泛嗜性病毒。这对认识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病机理,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为HBV在细胞培养中繁殖和传代提供了新途径。现就HBY感染肝外组织及其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表面抗原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组织学和免疫学角度寻找旱獭嗜肝病毒感染的证据。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检测101份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表达,同时观察旱獭肝组织常规病理改变,并对抗原检出与病理组织改变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表面抗原检出率为82.2%(83/101)。阳性抗原颗粒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膜,阳性细胞呈散在、簇状和片状分布。101份肝组织标本中14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且与抗原检出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92)。结论 首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证实旱獭存在类似土拨鼠肝炎病毒的嗜肝病毒感染,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高艺 《海南医学》2012,23(10):116-119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嗜肝RNA病毒,主要引起肝功能损害,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感染治疗方式较为局限,治疗无应答时有出现,迄今为止无特异性疫苗,故其危害较大.丙型肝炎的感染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HCV RNA的基本结构入手,分析了病毒各部分在感染中的作用、HCV感染后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并陈述了干扰素抗病毒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嗜肝DNA病毒主要由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以及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组成,可引起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细胞癌(HCC)。本文将对近二年来国外学者就嗜肝DNA病毒分子生物学与HCC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是一种嗜肝RNA缺损病毒,其复制和表达需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或其它嗜肝病毒(如鸭乙型肝炎病毒,旱獭乙型肝炎病毒,土拨鼠乙型肝炎病毒)的辅助,它能引起自亚临床型至暴发型肝炎的各种临床类型的急、慢性肝病,并对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脏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产生重要影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是由嗜肝病毒所致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引起病毒性肝炎的嗜肝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病毒,以甲型和乙型肝炎最多见.各型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大和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其中丁型肝炎病毒须与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方可致病.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适当的休息、合理的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用药宜简不宜繁.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已被公认是致病毒性肝炎的嗜肝病毒。关于“庚型肝炎病毒”和新发现的TTV(含其变异株SANBAN、YONBAN等)、SENV(TTV相关病毒)、TLMV(TTV样微小病毒)、CAV(鸡白血病病毒)有报道可以引起肝炎病变,但目前尚未被公认为嗜肝病毒。例如“庚型肝炎病毒”的名称未经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命名,其现在合理的名称是GBV—C/HGV。它在亚洲感染率达11.7%,最近研究认为它不在肝内复制,可经血液传播。但亚洲各国献血员不做GBV—C/HGV筛选,尚  相似文献   

17.
肝炎病毒肝外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肝炎病毒曾被认为是一种嗜肝病毒。近几年,人们已经在许多肝外脏器或组织中发现了肝炎病毒的存在,证明该病毒具有泛嗜性,它不仅能造成肝外相应脏器的损害.而且是肝炎复发或慢性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容易造成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人们研究的较多,现将近几年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燕平 《海南医学》2006,17(10):96-97
我国目前能检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型有许多,最主要的有:甲、乙、丙、丁、戊、庚这六种,它们为嗜肝病毒,主要寄生于肝细胞内,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为非嗜肝病毒,但对肝细胞也有一定的损害,且散在发病.为探讨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中的应用,我科对自1999年7月-2004年12月住院的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cccDNA)是嗜肝DNA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也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它的长期存在也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BV cccDNA的检测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准确地检测肝内和/或血清HBV cccDNA的量对病情判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ccDNA的形成过程、临床检测方法、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吴文仙 《嘉兴医学》2000,16(2):67-69
本报道了我院自1994年-1998年收治的非甲-戊型肝炎以外的非嗜肝病毒(柯萨奇病毒(CBV)、巨细胞病毒(CMA)、EB病毒(EBV)感染引起的肝损害126例,系我院肝炎门诊和住院患,具有肝炎的临床典型表现以及肝功能异常。本组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