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肝细胞癌组织中HBV,HCV,HGV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及庚型肝炎病毒 (HGV)在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分别采用抗 -HBVS ,抗 -HCVNS5及抗 -HGVNS5三种单克隆抗体 ,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 2 6例HCC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VS抗原 (HBsAg) ,HCVNS5抗原 (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 检出HBsAg 17例 ( 65 % ) ,HCAg 13例 ( 5 0 % )及HGAg 9例 ( 3 5 % ) ,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 7例 ,HBV/HCV重叠感染 4例 ,HBV单独感染 6例 ,HCV单独感染 2例 ,HGV单独感染 2例 ,另有 5例均不表达上述三种抗原 ;HBs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HBsAg与HCAg及HC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 ;HBV ,HCV及HGV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 ,呈细颗粒状分布 ,癌组织表达强度均弱于癌旁组织。结论 HCC患者中有较高的HBV ,HCV及HGV感染率 ,感染率顺序为HBV >HCV >HGV ;推测HBV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HCV和HGV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在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分别采用抗HBVS,抗-HBVC,抗HCVNS5及抗-HGVNS5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27例HCC及37例慢性肝病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HBVS抗原(HBsAg)、HBVC抗原(HBcAg)、HCVNS5抗原(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HCC中检出HBsAg18例(66.7%),HCAg13例(48.2%)及HGAg9例(33.3%)。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4例,HBV单独感染7例,HCV单独感染2例,HGV单独感染2例;在慢性肝炎中检出HBsAg26例(70.3%),HCAg19例(51.4%)及HGAg12例(32.4%)。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10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HBV单独感染11例,HCV单独感染5例,HGV单独感染2例。HBsAg、HCAg、HGAg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呈细颗粒状分布。HBcAg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胞核或胞浆内。结论:慢性肝炎及HCC患者有较高的HBV、HCV及HGV感染率,HBV感染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V和HGV的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关系.方法 100例HCC组与120例对照组同时检测HBV DNA和HCV RNA,对比分析.结果 HCC组中HBV DNA和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76.0%及1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和3.3%(P<0.01),HCC组中HBV DNA和HCV RNA阳性率都为6.0%显著高于对照组(0.8%)(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乙肝和丙肝,对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医学争鸣》2001,22(12)
[王文亮,王春杰,王冰枫.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5):542-545] 目的检测HCV基因及其抗原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CV抗原,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CV基因(HCV RNA). 结果在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CV C33c抗原、核心抗原及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52.5%,72.5%和57.5%;在21例癌旁肝组织中,其阳性率分别63.6%,45.5%和48.5%. 结论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除与HBV有密切关系外,与HCV慢性感染也有密切关系. (何扬举)  相似文献   

5.
郑建勇  李江  李开宗 《医学争鸣》2001,22(2):167-170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转位表达与肝(癌 )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HCV核心区抗原和 NS3区抗原在肝硬变 (L C)和肝细胞肝癌 (HCC)组织中的分布 ,同时对连续切片进行原位凋亡检测并计算凋亡指数 .结果  HCV核心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或胞核中 ,在 L C组织中 ,核心抗原呈弥漫或灶状分布于肝细胞胞质 ,偶见胞核阳性的肝细胞 ,阳性率为 6 0 .7% ;核心抗原在癌组织中以核阳性分布为主 ,阳性率为 37.6 % ,癌旁肝组织以胞质阳性为多见 .HCC中 HCV核心抗原的核阳性率 (75 .0 % ,15例 / 2 0例 )明显高于其在 L C(17.7% ,6例 / 34例 )及癌旁肝组织 (11.8% ,2例 / 17例 )中的阳性率 (P<0 .0 5 ) ;在 HCC中 ,HCV核心抗原核转位表达的癌组织的 AI值 (0 .174± 0 .0 93)显著低于胞质阳性的癌组织 (0 .5 12± 0 .113,P<0 .0 1) . HCV NS3区抗原定位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的胞质中 ,在 L C和 H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5 3.6 %和 39.6 % .未发现 HCV NS3区抗原的表达与肝(癌 )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结论  HCV感染与我国 L C,HCC的发生关系密切 ,HCV核心抗原在肝癌组织中常发生核转位表达 ,这种核转位表达抑制了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从而促进肿瘤组织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移植患者病肝的临床和病理改变。方法:对2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病肝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病肝病理诊断均为混合性结节型肝硬化;8例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单结节型5例,多结节型3例;分化型肝细胞肝癌3例,低分化型4例,未分化型1例;19例为HBV感染,1例系HBV合并HCV感染。结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大多是和HBV感染相关的。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和某些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 HBV、HCV单一或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区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病人 5 2例作为病例组 ,并选择相同乡镇、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 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 - EL ISA法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 HBVDNA、HCVRNA及其 HCVRNA基因亚型I型、 型、 型、 型进行定性检测 ,并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配对 χ2检验分析。结果 :肝癌组和对照组的 HBVDNA、HCVR-NA、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I型、HBVDNA+HCVRNA 型、HBVDNA+HCVRNA / 型、HB-VDNA +HCVRNA 型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 (4 1 / 5 2 )、34.6 % (1 8/ 5 2 )、30 .8% (1 6 / 5 2 )、1 .9% (1 / 5 2 )、2 5 .0 % (1 3/ 5 2 )、1 .9%(1 / 5 2 )、1 .9% (1 / 5 2 )和 1 5 .4 % (8/ 5 2 )、7.7% (4 / 5 2 )、1 .9(1 / 5 2 )、0 .0 % (0 / 5 2 )、1 .9% (1 / 5 2 )、1 .9% (1 / 5 2 )、0 .0 % (0 / 5 2 ) ,其中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型两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0 5 )。结论 :HBV、HCV、HBV和 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 ,尤其是 HBV与 HCV基因亚型 型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其中 HBV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雌激素受体α与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 ( ER) α与 β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分布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6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 63例非肝癌肝组织的 ERα与 ERβ的表达。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中 ERα与 ERβ的阳性率分别为 2 7% ( Edmondson分级 级的肝癌为 2 3%、 级为 2 8%、 级为 2 9% )和 1 3% ( Edmondson分级 级的肝癌为31 %、 级为 8%、 级为 7% ) ,非肝癌肝组织中 ERα与 ERβ的阳性率分别为 32 % (肝硬化 :30 %、肝海绵状血管瘤 :32 %、正常肝组织 :5 0 % )和 2 9% (肝硬化 :30 %、肝海绵状血管瘤 :2 6%、正常肝组织 :2 5 % )。肝癌与非癌肝组织比较 ERα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但ERβ阳性率有显著意义 ( P<0 .0 5 ) ;Edmondson分级 级的肝癌 ERβ的阳性率与 、 级肝癌比较 ,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肝癌组内 ERα阳性较 ERβ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具有一定的激素依赖性 ,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与ERα的表达无关 ,但与肝癌组织中 ERβ含量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PTTG基因在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PTTG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和原位杂交 (DNA -RNA)技术检测 6 1例人肝细胞癌和癌旁肝组织中PTTGmRNA和PTTG蛋白的表达。结果 :PTTGmRNA在肝癌和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 72 .1% (44 /6 1)和 93.4 % (5 7/6 1) ,肝癌和癌旁组织PTTG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78.7% (48/6 )和 91.8% (5 6 /6 1) ,相关性研究显示PTTGmRNA和PTTG蛋白表达结果关系密切 (P <0 .0 0 5 )。结论 :PTTG基因的过度表达参与了人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77例PLC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病原学、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PLC患者中,发病年龄高峰为40~60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3.43∶1,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分别为75.14%和0.56%,γ-谷酰基转肽酶(γ-GGT)和AFP阳性率分别为73.45%和74.58%,门静脉癌栓率41.81%,远处转移率0.56%。手术治疗78例,其中肝细胞型肝癌(HCC)68例,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ICC)10例,前者HBV感染率(76.47%)高于后者(10.00%)(P0.05),而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阳性率分别为14.71%、50.00%和17.65%、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C危险因素包括40岁以上、男性、HBV感染;γ-GGT和AFP或许有助于PLC的诊断;PLC转移以肝内血行转移多见;PLC细胞分型以HCC多见;ICC患者碱性磷酶阳性率较高,可能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HBs Ag携带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遗传物质的损伤。②方法 用常规法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诱导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用紫外线照射法制备SCE标本,对2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SCE频率进行了分析。③结果 无症状HBsAg拘束3者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t=3.101,P〈0  相似文献   

12.
血清乙肝病毒X基因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乙肝病毒(HBV)X基因的检测方法及肝病患者X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 通过PCR扩增法探讨HBV X基因的检测方法,对扩增产物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并对30例肝癌及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HBsAg、HBeAg与X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经琼脂糖电泳与序列分析表明,扩增产物与X基因序列一致。血清学检测显示,2例肝癌与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X基因检测阳性,但HBsAg检测阴性。结论 应用PCR法能在血清中扩增出完整X基因片段,为研究X基因的序列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部分肝病患者血清HBsAg阴性,但在血清中能检出X基因,提示肝组织中存在X基因整合。  相似文献   

13.
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与sFas/sFasL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可溶性FasL配体(sFas/sFasL)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21例无症状HBV携带者及22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清sFas/sFasL水平。③结果 与无症状HBV携带者比较,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清sFas水平明显增高(t=6.990,P〈0.01),而sFasL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低分子量角蛋白CK19在人肝细胞癌、肝癌前病变、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细胞癌、8例肝硬化及9例正常肝组织中CK19的表达。结果 56例肝癌旁不典型增生组中异型增生细胞及卵圆细胞的CK19表达率(51.9%)显著高于癌旁非不典型组中肝细胞的表达率(17.2%),但与肝癌组织的表达率差别不大。肝硬化组中CK19的表达率为37.5(3/8)阳性细胞均为卵圆细胞及异型增生细胞,结论 肝细胞癌和增生的卵圆细胞及异型增生肝细胞表达CK19,提示CK19可做为判断肝细胞异型增生的一个指标,肝细胞癌CK19表达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病和肝癌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广西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病病变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探讨HCV感染在肝癌发病中的应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201例病变肝组织中丙肝病毒核心区抗原(Hepatitis C Core Antigen,HC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分析各种肝脏病变中HCV的感染状况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16例HCC和85例慢性现中的HCV感染率分别是44.8  相似文献   

16.
P16、Cyclin D1蛋白表达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P16、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微波抗原修复法对53例原发性胰腺癌和42例胰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中P16蛋白及CyclinD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胰腺癌组织、胰腺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6.04%和87.71%(P<0.05);CyclinD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2.83%和23.81%(P<0.05),P16及CyclinD1蛋白表达与胰腺癌的组织分化、病理分期及术后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 P16及CyclinD1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可判断胰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16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TRT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为(25/30,83.3%),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3/19,15.8%)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率(0/16,0%),而且病期晚及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增高,结论:端粒酶基因hTRT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表型增高的标志,hTRTmRNA表达检测可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原发性肝癌 (HCC)发生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5 3例HCC患者血清HBV、HCV及TTV标志进行检测 ,并与 68名健康对照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 5 3例原发性肝癌中 ,乙肝病毒感染为 77.4% (4 1/ 5 3 ) ,TTV、HCV及HBV与HCV重叠感染分别为 7.5 5 %、3 .77%和5 66%。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TTV、HCV及HBVHCV重叠感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肝癌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比较结肠癌肝转移 40例 (转移组 )及同期无肝转移结肠癌 35 7例 (对照组 )病理因素及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 结果 结肠癌肝转移原发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 (37.5 % ) ,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肠壁浸润深度深 ,转移组组织学以高分化型腺癌为主 (72 .5 % ) ,转移组血清 CEA水平增高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年龄、肿瘤浸润周径、肿瘤大体分型对肝转移影响不大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多发生于乙状结肠、伴有淋巴结转移、浸润全层、高分化型癌及 CEA水平高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