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已经有了多种药物治疗、综合的监护管理以及先进的器械辅助,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治疗措施。因此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许晓明  李超  程康  韩雅玲 《心脏杂志》2018,30(4):477-48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心血管急重症之一,致残、致死率高。40%~65%的STEMI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与单支病变相比,并发MVD的STEMI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在不考虑外科干预的情况下,针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有3种:即仅对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related artery,IRA)即罪犯血管(culprit vessel)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culprit-PCI)、同时对IRA及至少1支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nfarct-related artery,non-IRA)行急诊PCI(MV-PCI)、对IRA行急诊PCI后择期对至少1支non-IRA行PCI(staged-PCI)。由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non-IRA病理生理状态相对特殊,因此,国内外对non-IRA的处理策略及处理时机存在争议。同时,随着临床新技术及新型口服药物不断发展,STEMI多支病变处理策略也不断完善。本文就STEMI多支病变患者血运重建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差,其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是介入治疗的难点。现有指南推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可能使患者临床预后恶化。然而随着介入器械、技术的进步和新型抗栓药物的临床应用,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提示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可降低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和改善患者预后。现就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介入性完全血运重建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治疗的321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230例)和院内生存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特征、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患者年龄偏大,院前时间偏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偏高;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实施心肺复苏比例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偏低;血清肌酐和B型脑钠肽显著增高。两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率相当(82.3%比86.8%,P=0.349)。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峰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05,95%CI 0.992~1.212,P=0.047)、院前时间(OR 0.898,95%CI 0.991~1.006,P=0.048)、急诊PCI(OR 0.331,95%CI 0.103~3.521,P=0.039)和实施心肺复苏(OR 7.238,95%CI 1.620~32.343,P=0.010)是AMI合并CS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ABP置入不影响AMI合并CS住院期间生存率。年龄、院前时间、急诊PCI和实施心肺复苏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原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是AMI住院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住院病死率曾超过80%.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冠心病监护病房的设立及完善、机械循环支持的进展,特别是自从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开展以来,其住院病死率显著下降,但仍高达50%,一半病例在休克48 h内死亡.  相似文献   

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比较常见,对患者死亡率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相比,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预后差。随着医学发展以及指南更新,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有了新的变化。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可同时或另行分期处理非梗死相关动脉;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TEMI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心力衰竭恶化、对比剂肾病的风险,急性期仅处理梗死相关动脉(IRA)是合理的。本文就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血运重建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相比,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既往心肌梗死史和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常为钙化、慢性完全闭塞、弥漫和小血管病变,而导致操作过程复杂。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所有这些临床、解剖和操作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的近期预后和影响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CS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国际多中心CREATE研究的中国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7例资料,平均年龄(68.5±10.3)岁,男性患者占57.6%.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CS患者的基线特征因素和治疗因素与30 d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517例CS患者30 d的病死率为62.3%(322例).将全部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46,95%GI:1.18~1.81)、前壁梗死(OR=2.01,95%CI:1.29~3.11)、入院基线血糖>7.8 mmol/L(OR=2.17,95%CI:1.26~3.73)、血钠<130 mmoL/L(OR=2.21,95%CI:1.21~4.04)、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或重度左心功能障碍(LVD)(OR=3.78,95%CI:2.28~6.27)、未紧急血运重建(OR=3.53,95%CI:1.20~10.41)和使用利尿剂(OR=1.90,95%CI:1.21~2.97)是30 d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仅包含基线特征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前5项基线变量是死亡的独立基线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个回归模型均有较高的判别死亡高危患者的能力,ROC下面积分别为0.81(95%CI:0.77~0.86)和0.80(95%CI:0.75~0.84).结论 STEMI并发CS的患者30 d病死率超过60%,年龄等基线因素和未紧急血运重建等治疗因素是影响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大剂量参麦注射液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于 1997~ 1998年应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配合西药 ,救治 3例AMI合并心原性休克病人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 72岁、47岁、6 6岁。AMI符合 1979年WHO规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3例患者收缩压均≤ 70mmHg ,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 ,皮肤湿冷 ,四肢末梢紫绀 ,出冷汗 ,尿量减少 ,其中 2例患者神志一度恍惚。患者均发生心律失常 ,3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 ,其中 2例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 ,其中 1例合并频发室早 ,短阵室速 ,尖端扭转室速 ,电击复律后为窦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不同策略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PCI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伴有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病人90例,按住院期间不同急诊PCI策略将其分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择期完全血运重建组(SCR组)、一次性完全血运重建组(OCR组)。比较病人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3组病人住院期间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E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3组病人再发心绞痛比例IR组>OCR组>S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病人,不同的血运重建方式对于病人预后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完全血运重建可以使病人再发心绞痛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脉搏指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MICS)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管理及改善临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东方医院AMICS患者,经入排标准筛选,并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最终Pi CCO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纳入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院内及30 d临床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iCCO组住院期间应用强心药物和血管收缩药物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iCCO组30 d内全因死亡率(16%比34%,P=0.024)、心原性死亡率(14%比30%,P=0.042)、再入院率(2%比14%,P=0.0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7.60±1.06)d比(24.32±2.19)d,P<0.001]。结论 AMICS患者接受急诊PCI后进行PiCCO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0d内对非“罪犯”病变血管行PCI治疗及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安全性及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集的343例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行急诊PCI治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次PCI组134例,再次PCI普通金属支架(BMS)组(再次PCI-BMS组)112例,再次PCI药物洗脱支架(DES)组(再次PCI-DES组)97例,比较3组间住院期间及30d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结果再次PCI-BMS组及再次PCI-DES组的平均年龄均高于单次PCI组[(68·4±12·8)岁和(69·2±13·4)岁对(63·9±11·4)岁,P<0·01),Killip分级≥Ⅱ级比例高(10·4%对25·9%,P<0·01和10·4%对26·8%,P<0·01)],并发外周血管疾病发生率高(7·5%对18·8%,P<0·01和7·5%对18·6%,P<0·05)。3支冠状动脉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单次PCI组(54·5%对38·1%,P<0·05和56·7%对38·1%,P<0·01)。3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及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但单次PCI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高于再次PCI-BMS组和再次PCI-DES组(P值均<0·01)。再次PCI-BMS组与再次PCI-DE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AMI患者,在急诊PCI后10d内,对非“罪犯”病变血管采取积极的介入治疗策略及应用DES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目前最佳的血运重建策略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不同的血运重建策略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和CBM,灰色数据库Opengrey和ProQuest(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中合并MVD的STEMI患者的不同血运重建策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包括早期完全血运重建(CR)策略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IR)策略。分析的结局指标包括: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纳入7项RCT研究,共1908例患者。早期CR组与IR组比较,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OR=0.75,95%CI:0.50~1.13;P=0.17);早期CR组与IR组比较,两组再次血运重建率(OR=0.30,95%CI:0.23~0.40;P0.01);再次心肌梗死率(OR=0.53,95%CI:0.35~0.79;P0.01)及MACE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OR=0.36,95%CI:0.29~0.46;P0.01)。结论 STEMI患者中早期完全血运重建相比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再次血运重建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约40%~50%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较单支血管病变患者死亡率和再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非梗死相关血管斑块不稳定、心肌灌注及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或心律失常有关~([1])。对于血液动力学稳定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血运重建策略包括:仅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血运重建(Culprit-Only Revascularization,COR);择期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Stag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合并室间隔穿孔(VSR)及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5-01至2015-05 AMI后VSR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77例,将患者分为休克组(52例),非休克组(25例),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特点及休克组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合并室壁瘤多发(73.0%,68.0%),VSR到手术时间分别为(34.4±18.6)天和(8.7±50.3)天,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占比分别为73.1%、72.0%;休克组较非休克组患者VSR开口大([16.16±6.73)mm vs(11.86±4.62)mm],穿孔部位位于后室间隔的患者多(48.0%vs 24.0%),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45.0±8.8)%vs(47.9±12.3)%];休克组术前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者(34.6%vs 0)、血管活性药物(96.2%vs 28.0%)和急诊手术患者均较多(42.3%vs 8.0%),择期手术的患者少(57.7%vs 9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患者住院死亡3例,平均随访(4.5±3.1)年,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VSR较大及部位在后室间隔的患者易发生休克,外科治疗术后存活患者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4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共47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运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IABP治疗47例(100%),再血管化治疗41例(87.3%),死亡17例(36.2%).经药物和IABP治疗,在接受再血管化前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35.3%(6/17),再血管化后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64.7%(11/17).死于心功能衰竭者9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者8例.1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全部死亡.急性肾功能衰竭(r=0.734,P=0.000)、急性呼吸功能衰竭(r=0.606,P=0.000)和糖尿病(r=0.372,P=0.012)与死亡有相关关系.结论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主要死因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要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可能需要更好的循环辅助装置及加强重要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