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高职院校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为进行膳食指导和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对某高职院校12个系,每个系随机抽取105名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K-AP)的问卷调查。结果:营养知识得分的及格率仅为59.3%,不同性别、文理科的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女生、理科生得分高;学生对待营养的态度普遍较好,其中,90.8%认为合理膳食与健康关系很大、52.7%愿意选修营养方面的课程或参加相关讲座;调查学生中存在不合理的营养行为,96.7%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挑食偏食,有吃夜宵和零食习惯的人分别占80.9%和71.7%,仅29.2%的学生一日三餐饮食规律等。结论:应加强学生的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合理膳食行为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师范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饮食行为与习惯,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达到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方法:采用年级分层抽样和学号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5527名大学生做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大学生低体质量和超体质量存在一定的比例,部分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行为和习惯有待改善。结论:应加强对大学生营养知识的教育和干预,改善学校食堂的软件条件,适当配备营养师,提高学生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四川某综合性大学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与体质数据,分析大学生营养KAP、体质情况及其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和改善学生体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制KAP调查问卷,对该校1 22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体育老师的协助下获得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所收集数据按年级、性别、文理分组进行分析,用Excel软件录入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学生的营养KAP得分、体质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和饮食行为较差。性别和专业是影响大学生营养KAP得分的主要因素,差异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学生之间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显著(P0.05),高年级优于低年级。女学生消瘦比例与男同学超重比例较高,消瘦与超重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较低。营养知识得分与BMI呈负相关,饮食行为与BMI呈正相关。营养知识、饮食行为与体质测试成绩呈正相关。结论:四川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较为缺乏,消瘦和超重是影响大学生身体体质的不良因素,应采取多种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系统营养教学,加强身体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我校大学生营养知信行现状,探讨与大学生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我校在校大学生中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发放485份调查问卷,收回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其中大一249名(51.66%)、大二104名(21.58%)、大三129名(26.76%);男生317名(65.77%)、女生165名(34.23%)。问卷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资料,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现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482例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为(6.83±0.95)分,营养态度得分为(23.85±0.96)分,营养行为得分为(22.84±0.95)分。大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得分与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相关(P0.05)。营养知识与营养态度、营养行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0.397(P0.05),营养态度与营养行为也存在相关关系(r=0.258,P0.05)。73.24%的大学生体重正常,9.13%的大学生体重过轻,17.63%的大学生体重超重或肥胖,男女大学生体质指数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重正常组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营养态度得分及营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体重过轻及体重超重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校大学生营养状况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相关。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营养行为受性别、年级、专业、父母文化水平影响,在实际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有针对性的对男生、低年级学生、理科生及父母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营养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黔北地区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现状,以期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黔北地区3所高校393名大学生,对他们营养知识、态度、饮食行为(KAP模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的营养态度,医学院校学生优于普通院校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想了解营养知识,并且很积极的想去听营养类的讲座。结论:黔北地区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行为习惯不科学。应加强大学生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非医学生,提高其营养知识与健康意识、促进其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贵阳市高校大学生的营养KAP状况,对高校学生开展膳食营养指导与教育以及科学医学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了383名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饮食行为(KAP模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贵阳市大部分大学生对营养知识不够了解,膳食行为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但大学生的营养态度比较积极,愿意去了解更多的营养知识和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学校开设有关营养知识的课程对学生提高营养知识是很有效的,非医学生更加希望学校开设营养方面的课程。结论:高校应制定并落实有效的大学生营养教育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对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宣传和饮食行为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东省某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关于营养标签的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所有在校大学生,对其营养标签的KAP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834名大学生,营养标签知识得分4.9±1.1分,及格率48.9%,女生、二年级学生、城市户籍学生、月生活费较高的学生得分较高(P0.05),他们对某些重要的营养标签知识答对率较低,主要是通过上课、专业书籍获得知识,仍有26.7%人未获得相关知识,他们希望从网络、专业书中获得知识。营养标签态度得分8.8±2.4分,56.3%认为很有必要在食品包装上标识营养标签。对于营养标签的使用,只有9.3%表示每次都会查看、23.1%经常查看,关注的内容主要是"能量"、"脂肪",营养标签使用行为得分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二年级学生、知识得分越高,行为得分就越高。结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营养标签知识得分不高,不能很好地利用营养标签指导健康,应强化高职学生特别是男生、低年级学生的营养标签知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某医学院校新生营养知识,态度及其饮食行为展开分析,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600人进行行为调查。结果医学院校新生对于营养知识普遍缺乏了解,平均得分为21分,且存在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其中有65%的学生是根据饮食习惯来选择食物,不同的营养知识水平是与其选择食物存在统计学差异的。但是总的来看,学生具有较好的营养态度,且愿意接受相关营养健康的知识。讨论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高校大学生加强营养知识,态度及行饮食行为的引导,建立相应的营养学课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大学生营养知识及膳食状况,为指导其改进营养观念及膳食结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对呼伦贝尔市378名蒙古族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及膳食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蒙古族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虽有所提高但仍不高;蒙古族大学生食物消费频率最高的为蔬菜、畜肉,每周消费4—6次以上的所占比率分别为95.5%、83.1%;奶制品消费较好,每周4—6次以上的比例为50.3%;消费频率最低的为鱼虾,每月不到1次得高达59.8%;蛋类消费不令人满意,每月1—3次的占27.2%;腌制食品消费频率较高,每天1次的达到34.1%。结论:蒙古族大学生营养知识欠缺,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膳食结构及消费频率存在不合理性,因此对蒙古族学生进行营养膳食干预及保健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郴州市60岁以上城区老年人营养知识水平及饮食行为,找出影响老年人营养知识水平和饮食行为的因素。方法:通过方便抽样,对湖南省郴州市城区144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信息、营养知识、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郴州市城区老人营养知识水平评价得分为(14.26±4.36)分,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0.93%。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营养知识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人营养知识得分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老人(P=0.036)。郴州城区老人的乳制品摄入量不足,每天吃乳制品的老年人仅为10.4%,每天吃乳制品的老人营养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乳制品摄入不足的老人[(16.73±3.96)vs(13.97±4.32),P=0.019]。此外,被调查居民监测体重的意识不足,仅25%的老年人至少30 d测量1次体重,每30 d称量1次以上体重的老人营养知识得分为(16.03±3.90),高于称量体重频率低于30 d的老人(13.67±4.3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结论:郴州市60岁以上城区老年人掌握营养知识水平尚有待提高,乳制品摄入不足,监测体重的意识欠缺,需要加强社区营养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营养素养,从而增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预防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调研广州市白云区老年居民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营养行为(KAP)状况并开展营养健康教育。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306位老年居民(60岁以上)进行KAP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结果评分的及格率分别为67.24%,84.48%和74.14%。其中营养知识部分的"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知晓率为46.5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指南"的知晓率仅为25.86%。60多岁的老年居民比70多岁的老年居民得分略高,女性在营养态度方面要比男性更为积极,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统计结果表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营养行为三者间存在正相关(P0.05)关系,知识与行为的相关性大于知识和态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4和0.51),而行为和态度的相关系数仅为0.38。大力加强社区老年居民的营养教育,从而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和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学院在校学生营养与运动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医学生开展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取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临床及护理专业在校学生1 050人,通过测量体重、身高,计算BMI值,并同时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其营养与运动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结果:在理想的膳食模式中,每周应进食鱼虾蛋类及牛奶在4次以上的知晓率最低,低于20%;认为一日三餐应规律进食、食物选择应按营养价值选择不足20%;健康饮食行为形成率最低的是不快速进餐。运动知识知晓率不足15%,运动态度良好,9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进行体育锻炼,但运动行为较差,能每周坚持3次30min以上有氧运动的学生不足5%。医学生营养与运动知识、态度及行为有明显的性别、民族和生源差异。结论:医学生营养与运动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不容乐观,医学院校应利用自身教学环境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小学生早餐饮食行为及营养知识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天津市抽取2 06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早餐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资料并进行评价。结果:每天吃早餐的小学生为1 182人,占57.38%,不同年级间,学生早餐食用比例有差别,其中3、4年级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相对较高,6年级小学生最低。80%的小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和"没有胃口",其中4、5、6年级的小学生因为"没有足够时间"不吃早餐的比例有所上升。在第三节课就感到饥饿的小学生约50%左右,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56.75%的小学生认为早餐对他们非常重要,17.87%的小学生认为早餐的重要性一般,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六年级的学生比重达30%。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欢家长准备的饭菜的学生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结论:天津市小学生早餐食用频率低,小学生对营养早餐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应加强早餐营养宣教,改善小学生的早餐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咸阳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提高大学生食品安全认识的方法,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经由培训的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填写并收回,有效回收率93.7%。结果被调查学生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平均为51.2%。开设食品相关课程的学生其平均知晓率也不高。大学生主要通过学校课程教育、电视、广播和网络途径获得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男、女生除通过学校课程教育获得相关食品安全知识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知识来源途径的比例男、女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4.6%的学生经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有76.5%的学生支持学校定期展开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活动;选购食品时,学生最关心是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其次是商品的价格。结论被调查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普遍贫乏,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展开相关讲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态度,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佳木斯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佳木斯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现状,为开展营养教育及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57名在校大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他们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结果: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平均得分为10.48、13.58、11.00;医学类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较高,显著高于文史类学生,营养态度各类学生均较好,但饮食行为均存在一定问题。大多数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营养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行为。结论:针对佳木斯大学学生营养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教育,达到均衡营养、合理膳食,以促进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校大学生营养标签教育的效果,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东某2所高校自愿参加大学生营养与健康公选课的学生,在开展营养标签教育前后,进行营养标签KAP问卷调查。结果:营养标签教育后,大学生对14项营养标签知识认知有了明显提高;对6项营养标签态度有了明显改善;对9项营养标签行为有了明显的规范;与教育前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高校采取营养标签教育与大学生营养与健康公选课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营养标签教育效果明显,建议有条件的高校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在校高职院校大学生饮食行为与身体活动现状。方法:以广州市某职业学院1 3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52.67%的学生不会每天吃早餐,仅有7.63%每天喝奶类,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分别为56.49%和16.79%,有45.8%的学生有偏食的倾向;只有16.03%的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结论:高职学生存在较多健康危险行为,仍需有效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学生的膳食习惯及营养标签的知识(K)、态度(A)、行为(P)情况,为改善学生营养水平及提高学生食品营养标签知识、改善态度、改变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共选取山东某医学院4个医学相关专业的一、三年级本科学生共480人。问卷内容主要有营养基础知识、膳食习惯、营养标签知识、态度、行为,共发放问卷480份。结果:本科一年级与三年级医学生的营养基础知识、标签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饮食习惯的调查没有显示差异(P0.05)。结论:高年级学生营养基础知识、营养标签知识中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低年级学生;在饮食习惯、食物选择的态度、行为方面医学生没有年级差异,女生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新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了解大学新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对其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进行评估。方法:采用分专业班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95名新生进行营养知识一态度一行为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足,其营养知识得分≥80分者为278人,占40.00%;应用知识得分偏低,仅占24.06%的171人;40.29%的学生有不良饮食行为,选择食物较单一,但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可见应加强高校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对大学新生进行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北京和上海市高校教师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教育管理部门针对高校教师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分随机整群抽样,对北京、上海两所高校教师进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73%的高校教师营养基础知识良好,营养误区(58%)和常见病(52%)方面的营养知识普遍欠缺。94%的高校教师希望多渠道更准确便捷的获得营养知识,26%认为有些宣传不规范不全面。规律进食一日三餐的高校教师占比82%,不经常吃水果和奶类的各占16%和55%,33%饮水不足1 500mL。40岁以上教师营养知识和行为优于低年龄段教师(P0.05)。结论:高校教师基础营养知识水平良好,存在很多营养误区,疾病营养预防知识欠缺。营养态度积极,营养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需关注高校教师的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