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试验对博州市7个试验点的羊只血样(N=1 520)及羊体表的蜱虫(N=1 088),经18S rRNA进行PCR检测及序列比对等方法进行了羊泰勒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血液源性和蜱源性羊泰勒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1.64%(329/1 520)和3.68%(40/1 088);经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预期片段相符,说明二者感染均为绵羊泰勒虫;放牧羊(26.81%,233/869)的感染率高于舍饲羊(14.75%,96/651);此次对采集的绵羊血液及体表蜱虫检测未发现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试验结果表明:绵羊泰勒虫在新疆博州的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可补充羊泰勒虫病的区域性流行病学数据,以期为后续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吕氏泰勒虫在中国不同地区山羊和绵羊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应用基于吕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位点的PCR检测方法,对采自中国河南、甘肃、陕西、山西、贵州、云南、新疆7个地区的281份羊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测序以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羊吕氏泰勒虫总感染率为35.23%(99/281)。不同采样点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河南省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最高(98%,49/50),新疆最低(0)。绵羊和山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分别为51.67%(31/60)和30.77%(68/221),差异极显著(P0.01);放牧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41.55%,86/207)极显著高于舍饲羊(17.57%,13/74)(P0.01);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在春、夏、秋及冬四季分别为56.00%(28/50)、42.75%(59/138)、9.43%(5/53)和17.50%(7/40),差异极显著(P0.01);≥12月龄和12月龄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分别为33.50%(67/200)和39.51%(32/81),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羊吕氏泰勒虫分离株与中国流行的吕氏泰勒虫分离株同源性高达99.60%以上,且位于同一分支上。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羊吕氏泰勒虫的流行现状及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羊泰勒虫吉林省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序列,根据羊泰勒虫18S rRNA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吉林省的绵羊血液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出长度为459 bp的基因片段,并成功地将该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将经纯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和PCR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与已发表的羊泰勒虫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序列分析显示,羊泰勒虫吉林省分离株与羊泰勒虫China 1的同源性为100%。  相似文献   

4.
牛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原虫资源库内收藏的3种牛源泰勒虫10个地方分离株(包括4株环.形泰勒虫、3株瑟氏泰勒虫和3株中华泰勒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用所测得的牛的泰勒虫中国株基因序列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牛的3种泰勒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 740~1890 bp,并有规律地分布于3个不同的进化枝上,且种内地方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明显大于种间同源性,说明采用18S rRNA基因序列测定方法对牛的泰勒虫进行分类与传统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符合性.该研究也可为建立针对18S rRNA基因为靶标的牛的泰勒虫病PCR检测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吕氏泰勒虫在中国不同地区山羊和绵羊中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应用基于吕氏泰勒虫18S rRNA基因位点的PCR检测方法,对采自中国河南、甘肃、陕西、山西、贵州、云南、新疆7个地区的281份羊血液样品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测序以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羊吕氏泰勒虫总感染率为35.23%(99/281)。不同采样点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河南省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最高(98%,49/50),新疆最低(0)。绵羊和山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分别为51.67%(31/60)和30.77%(68/221),差异极显著(P<0.01);放牧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41.55%,86/207)极显著高于舍饲羊(17.57%,13/74)(P<0.01);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在春、夏、秋及冬四季分别为56.00%(28/50)、42.75%(59/138)、9.43%(5/53)和17.50%(7/40),差异极显著(P<0.01);≥ 12月龄和<12月龄羊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分别为33.50%(67/200)和39.51%(32/81),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本研究获得的羊吕氏泰勒虫分离株与中国流行的吕氏泰勒虫分离株同源性高达99.60%以上,且位于同一分支上。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羊吕氏泰勒虫的流行现状及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调查吉林省部分地区蜱虫和羊体内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对采自吉林省5个地区的340份羊血液样本和841份蜱虫样本进行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样本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蜱虫中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4.64%(39/841)和7.13%(60/841);羊血液样本中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阳性率分别17.06%(58/340)和10.00%(34/340),混合感染率为3.24%(11/340)。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感染的羊泰勒虫为吕氏泰勒虫单独感染,未检测到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泰勒虫与吕氏泰勒虫处于同一分支,与吕氏泰勒虫河南株亲缘关系较近,与尤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亲缘关系较远;蜱虫和羊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嗜吞噬细胞无浆体与韩国株、俄罗斯株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结果表明,吉林省羊泰勒虫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感染普遍存在。本调查结果为吉林省羊泰勒虫病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吉林省部分地区羊泰勒虫病的流行情况,试验采用PCR方法对采自吉林省部分地区羊血液样本235份进行羊泰勒虫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羊泰勒虫阳性率为28.08%,为吕氏泰勒虫单独感染,没有检测到尤氏泰勒虫和绵羊泰勒虫感染。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吉林省吕氏泰勒虫与青海分离株分布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绵羊泰勒虫、尤氏泰勒虫亲缘关系较远。此次调查为吉林省羊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阿克苏地区羊感染羊泰勒虫病情况,并对其进行分子分类鉴定,试验采用PCR方法对采自阿克苏地区8个县市的312份血样进行检测,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检测的羊泰勒虫阳性率为58%,其中绵羊泰勒虫呈阳性,吕氏泰勒虫和尤氏泰勒虫均为阴性;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检测到的绵羊泰勒虫与新疆株亲缘关系最近。说明阿克苏地区为绵羊泰勒虫的流行地区,该调查丰富了我国羊泰勒虫病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陕西麟游县山羊吕氏泰勒虫感染情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采自陕西麟游的209份山羊血液样品进行吕氏泰勒虫18S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扩增,并对部分阳性样品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调查显示,吕氏泰勒虫总感染率为61.2%(128/209);不同饲养方式、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山羊的吕氏泰勒虫感染率均差异性显著(P0.05,P0.05,P0.05)。遗传进化分析表明,研究获得的泰勒虫分离株与吕氏泰勒虫(GenBank登录号:LC326009)位于同一分支上。该调查结果丰富了我国吕氏泰勒虫流行病学资料,并为该地区及同类地区羊泰勒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四川省攀西地区羊梨形虫的感染情况及种类分布,本研究采用原虫、泰勒虫18S r RNA基因通用引物和种特异性引物对采集自凉山州和攀枝花市7个县/市的497份羊血样样品进行套式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攀西地区7个县/市羊梨形虫阳性率为11.27%(56/497),其中吕氏泰勒虫、尤氏泰勒虫阳性率分别为10.46%(52/497)、0.20%(1/497),混合感染率为0.20%(1/497),未检出绵羊泰勒虫。分歧巴贝斯虫和Babesia sp.KO1阳性率分别为0.20%(1/497)和0.80%(4/497),Babesia sp.KO1与吕氏泰勒虫混合感染率为0.20%(1/497),未检出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山羊和绵羊梨形虫阳性率分别为10.35%(47/454)和20.93%(9/43)。经卡方检验,西昌市、布拖县、会理县和米易县梨形虫阳性率均与美姑县、普格县和盐边县差异显著(p0.05),山羊与绵羊梨形虫阳性率也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存在羊梨形虫的感染,且以单一病原感染为主,其中吕氏泰勒虫为主要虫种,该地区应加强对羊梨形虫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云南高海拔地区绵羊泰勒虫的分型,从临床上出现焦虫可疑临床症状的绵羊养殖场采集病料,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16份来自高海拔地区昭通永善县的绵羊血液样品进行检测。血液涂片染色后形态学检测结果表明,其中4份血液涂片的红细胞内虫体直径约0.5~1.5μm,呈圆点形、卵圆形或短杆状。血液样品DNA PCR扩增、焦虫18S序列比对及基于核糖体小亚基RNA(small subunit ribosamal RNA,SSU rRNA)基因位点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可疑送检绵羊的血液病原为吕氏泰勒虫,检测株与国内报道的感染株同源性为99.6%~100%,属同一亚型,未出现变异虫株。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血涂片镜检和PCR技术对新疆塔城地区疑似梨形虫感染的病马进行检测。通过18S rRNA基因通用引物扩增出目的基因,克隆测序后,与GenBank公布的梨形虫18S rDNA参考序列对比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梨形虫的种属。血涂片鉴定结果显示,红细胞中发现圆环形虫体,具有马梨形虫的主要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18S rDNA序列与马泰勒虫美国分离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3%;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虫株与已知的泰勒属在同一大枝上,与马泰勒虫美国分离株、马泰勒虫西班牙分离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旨在建立快速检测环形泰勒虫和牛无浆体的双重PCR方法,调查吐鲁番地区这2种病原感染情况。根据NCBI库中上传的环形泰勒虫Spm2、Tams1基因和牛无浆体16S 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引物,使用PCR扩增并测序。根据Spm2和16S rRNA基因设计双重PCR并对反应体系及条件进行优化,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检测,建立一种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双重PCR方法特异性扩增出环形泰勒虫和牛无浆体相应目的片段,片段大小分别为853,351 bp,而驽巴贝斯虫、马泰勒虫、绵羊无浆体和伊氏锥虫均未扩增出条带。对环形泰勒虫Spm2、Tams1和牛无浆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环形泰勒虫Spm2基因序列与印度株同源关系最近(MH844677)、Tams1基因序列与突尼斯株同源关系近(AF214899),牛无浆体16S rRNA基因序列与突尼斯株同源关系近(KY655808)。此方法能检测环形泰勒虫与牛无浆体最低浓度分别为2.9×10-16,1.8×10-19 g/μL。用该方法对临床60份牛血DNA进行双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陕南地区白山羊泰勒虫的感染情况,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121份来自陕西省陕南地区白山羊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血液涂片染色后形态学检测结果表明,112份血液涂片的红细胞中存在大小约1μm,呈圆点形、卵圆形或短杆状多形性虫体。基于泰勒虫SSU rRNA基因位点对提取的血液样品DNA进行套式PCR扩增。结果表明,陕南地区白山羊的血液样品中泰勒虫阳性率为92.6%(112/121),且该结果与形态学检测结果相一致。通过比对发现,所获得的泰勒虫分离株与获取自GenBank中的吕氏泰勒虫相应基因序列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进一步构建遗传进化树发现,获得的泰勒虫分离株与吕氏泰勒虫(登录号:JN676988、AF081136)归于同一支,提示陕南地区白山羊感染的泰勒虫种为吕氏泰勒虫。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20,(3):61-68
为了解腾冲市牛、羊感染梨形虫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选择腾冲市11个乡镇为采样点,采集牛、羊血液样本,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包括泰勒虫属和巴贝斯虫属在内的梨形虫科18S rRNA基因约1 600 bp片段,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根据序列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进行虫种鉴定。共采集758头牛、羊的血样,检出阳性207头,总阳性率27.31%。其中牛、羊阳性率分别为45.02%(149/331)、13.58%(58/427)。11个乡镇的牛均有检出,6个乡镇的羊有阳性。检出虫种包括巴贝斯虫(Babesia)和泰勒虫(Theileria)两属共13种,均为蜱传血液原虫,泰勒虫占82.13%(170/207),巴贝斯虫占17.87%(37/207)。巴贝斯虫种类包括:狍巴贝斯虫(B.capreoli)、猎户巴贝斯虫(B.venatorum)、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微小巴贝斯虫(B.microti)等5种;泰勒虫种类包括:吕氏泰勒虫(T.luwenshuni)、环形泰勒虫(T.annulata)、水牛泰勒虫(T.buffeli)、东方泰勒虫(T.orientalis)、瑟氏泰勒虫(T.sergenti)、绵羊泰勒虫(T.ovis)、附膜泰勒虫(T.velifera)和一种新的未命名泰勒虫共8种。牛感染6种泰勒虫和4种巴贝斯虫,羊感染3种泰勒虫和2种巴贝斯虫。该结果表明腾冲市养殖的牛羊存在梨形虫病的广泛流行,且虫种丰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南疆地区绵羊感染绵羊无浆体感染状况,试验从南疆4个地区(喀什、和田、阿克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21个县市采取绵羊血液样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637份血液样品中绵羊无浆体的16S rRNA进行巣式PCR扩增,并分析584 bp片段的阳性样品。结果表明:巴州、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75.8%、34.8%、23.3%和23.0%,平均感染率为33.3%;采样点各县市中感染率最高的为巴楚县91.4%,最低为阿瓦提县感染率10.3%,各地区感染率差异性较大。调查说明,新疆南疆地区属于绵羊无浆体病高发地区,急需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梨形虫病是严重危害牛羊养殖业的寄生虫病之一,本试验的目的是对四川省甘孜州藏绵羊主产区开展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2018年6月—2019年5月,采集了甘孜州泸定、丹巴等9县主要藏绵羊养殖区临床健康藏绵羊全血352份,采用靶向18S rRNA的巢氏PCR进行梨形虫核酸检测,挑选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用于虫种的鉴定。结果表明,352份藏绵羊全血样本中梨形虫核酸阳性样本147份,平均阳性率为41.76%(147/352),其中半农半牧业县平均阳性率为48.25%(124/257),纯牧业县平均阳性率为24.21%(23/95);藏绵羊感染的虫种有吕氏泰勒虫(46/68)、绵羊泰勒虫(14/68)和奥氏巴贝斯虫(3/68)。本试验结果表明,甘孜州藏绵羊梨形虫感染率较高,优势虫种为吕氏泰勒虫,为甘孜州藏绵羊梨形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青海海北地区患病藏羊携带蜱虫种类及蜱传病原的情况,采用PCR方法对蜱虫种类进行鉴定,并利用16S 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也利用PCR方法检测了携带的病原,对鉴定的病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海北地区主要流行西藏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和草原革蜱,鉴定的蜱虫基因与GenBank中的参考基因的同源性均在97.00%~100.00%之间;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鉴定的蜱虫均与相应的蜱种聚类,且均与西北地区的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上,呈现区域聚集性;蜱传病原种类丰富,包括尤氏泰勒虫、吕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巴尔通体、绵羊无浆体、立克次体、贝纳特氏立克次体,流行的主要病原是绵羊无浆体和巴尔通体。通过本次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有助于研究我省蜱的生物学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丰富蜱种分子标记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同时对蜱传病原进行了分子鉴定,有助于查清蜱携带的病原谱,可为我省蜱传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新疆地区焉耆马场马梨形虫病病原感染情况,促进当地马梨形虫病的综合防控和马产业的健康发展,选取5个焉耆马场作为试验点,随机采集156匹焉耆马全血进行马梨形虫病病原DNA检测,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Megalign与MEGA 11.0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马匹的感染情况差异,同时进行病原核酸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156匹焉耆马全血样品中,检出马梨形虫病病原核酸阳性82份,其中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两者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3.3%(52/156)、26.9%(42/156)和7.7%(12/156)。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焉耆马的马梨形虫病病原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通过Megalign与MEGA11.0软件分析发现:测序得到的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5.5%~100%,马驽巴贝斯虫BC-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8.6%~99.6%。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与马泰勒虫伊犁株(OL589505.1)位于同一分支上,进化关系较近,与其他...  相似文献   

20.
为理清泰勒虫中国分离株的分类地位,本研究首次对我国报道的5种泰勒虫9个地方分离株的COⅠ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与GenBank中其它泰勒虫COⅠ和相应1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比较基于不同基因的分类结果。结果显示:9株泰勒虫的COⅠ基因大小在1214 bp~1 459 bp,与18S rRNA基因比较,COⅠ基因序列含有较多的变异位点及简约信息位点;基于两个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大体一致。但也存在如下差异:环形泰勒虫不同分离株的聚类分析在COⅠ树中更趋于合理;有关东方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命名的争论,本研究给出新的解释。因此,COⅠ基因可以作为新的标记基因用于泰勒虫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