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调查综合ICU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分析氧气湿化瓶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为防范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感染、非感染患者使用后和安装未使用共3组氧气湿化瓶标本和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对其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常见细菌的耐药率。结果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氧气湿化瓶的污染率分别为86.79%和79.2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安装未使用组(30.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氧气湿化瓶和患者下呼吸道痰液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别占64.81%和75.38%,两者的细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湿化瓶之间的细菌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患者下呼吸道痰液培养的细菌耐药率远高于氧气湿化瓶培养的细菌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气湿化瓶污染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定期更换氧气湿化瓶对于防治因其导致的医院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病房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防治其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4个ICU氧气湿化瓶标本和ICU患者下呼吸道痰,对其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重点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结果从氧气湿化瓶分离的细菌158株,以G-杆菌共116株(73.4%),其中铜绿假单胞菌75株(47.5%);痰培养的细菌340株,G-杆菌278株(81.8%),铜绿假单胞菌85株(25.0%),患者下呼吸道痰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7.5%~84.2%;氧气湿化瓶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除羧苄西林耐药率为57.1%外,其余为3.5%~28.6%.结论氧气湿化瓶污染细菌与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患者进行长期吸氧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液细菌污染的情况。方法选取呼吸科感染和非感染且长期吸氧患者120例,对吸氧第1~7天进行采样并监测一次性氧气湿化液的细菌污染情况。结果一次性氧气湿化液在不同时间段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患者,840份标本,其中阳性标本共33份,占全部的3.93%,有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在7 d内使用一次性氧气湿化液污染率为7.62%。结论有呼吸系统感染且需长期吸氧患者一次性氧气湿化液4 d后易被感染,4 d应及时更换氧气湿化液;呼吸道无感染患者使用氧气湿化液感染机会少,一次性湿化液可以使用7 d。对一次性氧气湿化液的监管力度加强,能够大大降低院内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医用氧疗湿化系统的清洗消毒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各科室氧疗湿化系统清洗消毒方法存在的不足,采取改进措施,减少污染。方法设常规组、观察组,两组湿化瓶均用流动水冲洗后,放入500 mg/L有效氯溶液的加盖容器中浸泡30 min,常规组用蒸馏水冲洗、晾干、包装,湿化液用蒸馏水;而观察组将湿化瓶放入65℃的烘箱内烘60 min,湿化液改用瓶装灭菌水,然后对消毒后的氧气湿化瓶和湿化液采取分期抽样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湿化瓶细菌污染件数常规组为19.17%、观察组为0.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化液细菌污染率常规组为21.57%、观察组为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湿化瓶清洗消毒后加用烘箱进行干燥处理,可明显降低氧疗湿化系统细菌污染,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氧气湿化瓶细菌学调查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目的探讨氧气湿化瓶导致医院感染的途径和预防措施. 方法采集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中、后各部位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同时对湿化水、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并采集患者痰液进行培养检查. 结果 10个氧气湿化瓶使用前各部位、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未检到患者感染细菌,患者使用后40%的氧气湿化瓶的内芯、内壁、出气口及管道检到与患者痰液培养结果相同的致病菌. 结论氧气湿化瓶易被患者污染,其内芯是导致医院感染的最危险因素,应对其各部位进行彻底消毒.  相似文献   

6.
医院氧气湿化液与湿化瓶消毒效果目标性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医院氧气湿化液与湿化瓶消毒效果进行目标性监测,预防医院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式,每季度到临床科室采样,随机抽取使用中氧气湿化液、备用氧气湿化液以及消毒后的湿化瓶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 2008年共监测备用湿化液66份,合格率45.45%,使用中湿化液110份,合格率34.55%,已消毒湿化瓶62份,合格率80.65%,各季度合格率比较,备用湿化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中湿化液,一季度与二季度、三季度与四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格率提高,已消毒湿化瓶,四季度有明显变化,合格率达100.00%;120份不合格标本细菌谱分析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为83.33%,其中产碱杆菌属为67.00%、黄杆菌属为21.00%.结论 医院对氧气湿化液及湿化瓶进行目标性监测,每季度针对监测结果提出意见,不断整改,收到一定效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加大监控管理力度是预防湿化液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 研究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 取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及湿化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84%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到20种69株细菌,以G^-杆菌为主(57.96%);58%的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其细菌分布以G^-杆菌为主;31.8%痰培养与湿化液所分离的细菌一致。结论 湿化液细菌污染是造成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对湿化液的定期更换和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恒温湿化系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于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干预,观察组给予恒温湿化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痰痂形成例数、治疗前后平均吸痰次数,并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构成比及病原菌种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Ⅰ度和Ⅲ度患者减少,Ⅱ度患者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吸痰次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5.10±1.36)次低于对照组(7.78±1.8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4.18%(P<0.05);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72株,观察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温湿化系统可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较多,需加强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传统的氧气湿化瓶导致医院感染的途径,选择安全、有效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吸氧设施. 方法 分别对5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37例使用传统氧气湿化瓶吸氧的湿化瓶、98例使用一次性AF-A低噪音阻菌式输氧器,使用1~6 d后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 51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使用传统氧气湿化瓶的细菌培养与患者痰液培养的病原菌结果有明显的一致性,痰培养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43%、21.43%、10.71%、3.57%;湿化瓶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34.78%、21.74%、8.69%、13.05%,而AF-A低噪音阻菌式输氧器使用4 d内无细菌生长,安全使用期为5 d. 结论 传统氧气湿化瓶易被细菌污染,是导致医源性呼吸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使用一次性AF-A低噪音阻菌式输氧器可防止因氧气湿化瓶污染引起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恒温湿化系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于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干预,观察组给予恒温湿化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痰痂形成例数、治疗前后平均吸痰次数,并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构成比及病原菌种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Ⅰ度和Ⅲ度患者减少,Ⅱ度患者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吸痰次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5.10±1.36)次低于对照组(7.78±1.8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4.18%(P<0.05);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72株,观察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温湿化系统可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较多,需加强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和非ICU送检痰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革兰阴性(G~-)菌中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比较2005年6月-2007年6月ICU和非ICU送检痰标本中分离的上述2种细菌的相关资料。结果 2005-2007年,鲍曼不动杆菌在ICU痰标本分离的G~-菌中占7.00%~22.41%,非ICU为7.14%~16.84%,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痰标本分离的G~-菌中占5.70%~12.07%,非ICU为3.06%~5.05%,2006年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97.50%~97.65%)最高,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ICU与非ICU差异无显著性(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替卡西林敏感率50%,仅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ICU高于非ICU(P=0.03)。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与非ICU送检痰标本G~-菌中的构成比多无差异,其耐药性均较严重;医务人员需根据本院用药习惯及细菌的耐药变化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对血清细胞因子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医院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未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各80例;采集感染组患者痰液进行细菌培养,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IL-2R受体(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感染组80例患者中61例痰液标本培养阳性,阳性率为76.25%,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革兰阳性菌20株,分别占71.83%、28.17%;病原菌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43例、革兰阳性菌感染18例,分别占70.49%、29.51%;感染组患者IL-6、IL-8、IL-10、IL-2R、TNF-α、CRP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中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IL-6、IL-8、IL-10、IL-2R、TNF-α、CRP水平均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肺部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清细胞因子IL-6、IL-8、IL-10、IL-2R、TNF-α、CRP在并发肺部感染时会明显升高,革兰阴性菌感染相对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和非ICU送检痰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革兰阴性(G-)菌中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比较2005年6月-2007年6月ICU和非ICU送检痰标本中分离的上述2种细菌的相关资料。结果 2005-2007年,鲍曼不动杆菌在ICU 痰标本分离的G-菌中占7.00%~22.41%,非ICU为7.14%~16.84%,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 痰标本分离的G-菌中占5.70%~12.07%,非ICU为3.06%~5.05%,2006年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0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97.50%~97.65%)最高,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ICU与非ICU差异无显著性(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替卡西林敏感率>50%,仅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ICU高于非ICU(P=0.03)。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与非ICU送检痰标本G-菌中的构成比多无差异,其耐药性均较严重;医务人员需根据本院用药习惯及细菌的耐药变化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吸氧装置医院感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分析吸氧装置污染情况和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 2006年1-6月为对照组,7-12月为观察组,对观察组62份与对照组65份消毒后未使用的湿化瓶进行监测,对持续使用的湿化液对照组63份、观察组62份分别进行每天监测;对观察组第1、6天分别与对照组第1,2天持续使用的湿化液进行监测比较.结果 两组消毒后未使用湿化瓶的合格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持续使用的湿化液第2天与第1天的细菌数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氧气湿化瓶持续使用有效期限为1 d;而观察组第6天与第1天的细菌数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氧气湿化瓶持续使用有效期限为5 d,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应在氧气湿化瓶持续使用的第6天进行更换消毒的方法,说明合理使用消毒剂,加强吸氧装置消毒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医院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卫生情况进行分析,进行细菌污染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方法随机选择三种不同状态氧气湿化瓶(共250只),对其细菌污染概率及分布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结果三种氧气湿化瓶细菌污染概率及菌落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污染概率达到,而控制措施实施后,污染率下降到,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污染在医用氧气湿化瓶中很常见,其中最为主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通过有效的控制对策,细菌污染概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院ICU重症感染患者病原菌耐药性及对Smad通路蛋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4年8月诊治的190例ICU重症感染患者设为感染组,以医院ICU 180例未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同期18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比3组患者血清中Smad通路蛋白的水平变化。结果 190例医院ICU重症感染患者标本分离出病原菌20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5株占42.5%,革兰阴性菌115株占57.5%;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头孢西丁、青霉素、四环素及阿莫西林耐药性较强,但对万古霉素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及哌拉西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但对亚胺培南均较敏感;感染组患者血清中Smad1、Smad2及Smad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ICU重症感染患者耐药菌感染多发,且感染后患者血清中Smad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扶舒清氧气湿化液与蒸馏水带菌率及其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用以规范临床氧气湿化液的应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救治并需吸氧的1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扶舒清作为吸氧湿化液,湿化器材6d更换1次,对照组应用蒸馏水作为吸氧湿化液,每天更换湿化器材1次,连续监测5d;两组患者均每天收集痰液做细菌培养,比较扶舒清与蒸馏水的带菌率及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 5d检测湿化液带菌率试验组分别为0、0、0、0、3.75%,对照组分别为55.00%、51.25%、53.75%、53.75%、48.75%,两组湿化液带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湿化液共检出623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多152株占24.40%;试验组患者无下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9例,感染率11.25%。结论扶舒清氧气湿化液的带菌率相对较低,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建议临床选择扶舒清作为氧气湿化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临床呼吸机管道及氧气湿化瓶消毒效果进行目标性监测,实现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每季度随机抽取使用中呼吸机管道和湿化瓶送检。结果 2009年监测呼吸机管道共135份,合格率71.1%;湿化瓶143份,合格率68.5%,季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份标本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占59.8%,以非发酵菌为主。结论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瓶细菌污染严重,通过持续整改,效果明显;加强监控是提高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瓶消毒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晚期孕产妇生殖道细菌感染特点和耐药性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中晚期孕产妇生殖道细菌感染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中晚期孕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生殖道细菌感染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分离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情况;两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中晚期孕产妇生殖道细菌感染患者200例,分离细菌218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分离细菌中,主要为B群链球菌53株、粪肠球菌35株和大肠埃希菌31株;主要革兰阳性菌中,B群链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为52.83%;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为68.57%;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和头孢呋辛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0.65%和51.61%;观察组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感染和羊水污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孕产妇生殖道细菌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且影响妊娠结局,为降低细菌感染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中药氧气湿化液与传统湿化液临床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陆思 《职业与健康》2003,19(5):112-113
目的 为解决蒸馏水作为传统氧气湿化液使用时,细菌易生长,易造成呼吸道继发感染的问题。方法 对中药氧气湿化液与传统湿化液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咽干情况比较:对照组咽干总发率为100%(30/30),观察组为26.67%(8/30)。经确切计算概率法,P=0.00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中药湿化液可以减少病人咽干发生。②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观察组为0(0/30),对照组为16.67%(5/30),经确切计算概率法P=0.026<0.05,差异有显著性。③两种湿化液使用中细菌生长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污染率为6.67%,对照组污染率为46.67%,经X2检验,X2=12.27,P<0.05,观察组污染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患者采用中药湿化液给氧配合临床治疗,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