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庹继光 《新闻传播》2014,(3):11-12,14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害怕孤立"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基于微博的自媒体特性,许多人敢于在微博平台上发表非主流观点,形成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制。分析认为,不少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的自由表达,带有传播策略的意图,但总体而言,微博平台上大量出现非主流观点,有利于各种观点展开碰撞,有助于推进人们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恶俗广告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兵艳  尹莉 《当代传播》2007,(6):104-105
本文对恶俗广告的概念、表现形式、危害、形成原因及如何避免进行了探讨,以期揭示恶俗广告现象的本质,减少和避免恶俗广告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许永 《新闻爱好者》2008,(10):12-13
生活中有时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因为一个有争议的议题的出现,人们就会对此众说纷纭,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可能就有一种占据上风的观点,经过几次公开表达后,其他的声音在逐渐弱化,最终就可能只听到一种意见。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减弱政治参与——“沉默螺旋”假说的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b2.0时代的社交媒体的兴起,并没有按照很多人预期的那样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而是让人们的政治参与度下降了.文章从中国和外国两个维度,讨论梳理社交媒体上网民政治参与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当传播的步伐进入网络时代时,网络以其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的三个特点征服了人类。当网络传播经过兴起、发展、成熟至今时,那些曾经成功诠释了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理论在这个网络媒介大行其道时,被毫不留情地提出了置疑,“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未能幸免,本文旨在证明该理论不仅没有因为强势的媒介——网络媒介而沉没,而是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8.
耶丹 《传媒》2008,(4):61-62
恶俗广告是一种为实现特别广告日的,在广告活动特别阶段采取的策略,但是其助长了商业利益至上的广告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兴起后,有不少学者认为"沉默的螺旋"依旧适用于互联网环境。如今,越来越多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大众传媒为信息发布方的格局。那么"沉默的螺旋"理论究竟是否适用于自媒体呢?本文试图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核心理论的角度,浅析该理论是否适用于自媒体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0.
王晓慧 《报刊之友》2010,(11):139-141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于是有学者提出,作为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之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在现今网络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究竟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该篇文章就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并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11.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12.
杨牛牛  潘强 《新闻世界》2014,(12):81-82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6):11-17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大众社会转变为网络社会,社会结构的变迁将引起社会关系的重构、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作为"社会皮肤"的舆论生成发展路径,也将顺应这一趋势发生转型和重构。本文在分析大众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传播模式的基础上,预测了社会舆论传播范式由大众社会"沉默的螺旋"到网络社会"意见的长尾"的衍变趋势与路径,为网络社会舆论生成演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张珺洁 《视听》2021,(3):175-177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使普通网民能规模化地公开表达自己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和立场.转型期的中国,虽然舆情环境发生巨变,但"沉默的螺旋"这一经典理论在很多网络事件中依然适用.本文以2020年上半年钟美美短视频爆红事件为例,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行机制以及在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反沉默的螺旋"在此案例舆情发...  相似文献   

15.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2年在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媒介环境变得多元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信中出现多元呈现的趋势,熟识度、群内权威、"无所谓"心态以及功能性操作和设置成为左右"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晗啸  张楚惠 《新闻大学》2022,(12):75-90+124
在人类用户与大众媒体的“双重意见气候”下,本文致力于讨论社交机器人舆论干预对于沉默螺旋效应的影响,并将媒体监管、因同质偏好引发的连边增减等影响因素纳入模型之中。研究发现,仅需10%的社交机器人,就会造成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类用户沉默,但在有媒体监管的状态下,随着媒体支持比例的提升,沉默螺旋效应会加速减弱;连边动态变化率的升高,沉默螺旋效应会出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走势,且低水平的连边动态变化,使优势多数一方表达者迅速上升,而劣势少数的表达人数亦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在"沉默螺旋"理论提出来的年代里,该理论准确的描述了当时的舆论环境 ,但目前人类社会的交流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也随着网络时代里新媒体语境下的特征进行新的发展和补充,在我们观测到的现象里,至少在小范围内,即在某一公共空间内,沉默的螺旋仍在生效,但放在整个中文互联网的视角下,舆论则不再沉默,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下,中文互联网在各虚拟社区呈现"多个螺旋同时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20.
冯超 《新闻传播》2010,(7):134-135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并不喜欢足球.但是禁不住周围一帮朋友的鼓吹,自己也看了一场,从此成为球迷;本来没什么可买的,可地铁里、报纸上的广告铺天盖地“某某商场买100返80”,还真去逛了一趟:同学都说麦当劳新出的鸡腿汉堡好吃,要不赶紧去试试,就落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