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死亡率已达到30·5/10万,远远高于城乡男性和城市女性[1]。本文报道了湖北麻城市农村15岁及以上妇女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对象与方法1·1对象资料来源于湖北麻城市(县)“四报”信息管理系统。在湖北麻城市农村抽取分别代表山区、丘陵和平原的龟山、乘马岗和中驿乡,以这3个乡2000~2002年间15岁及以上自杀死亡妇女为研究对象。选择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2~3岁、与病例居住在同一生活环境的妇女1:1配对作为对照。1·2方法:采用自制问卷,由研究者(或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逐一入户,寻找知情人(家人、亲属、邻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婚姻恋爱生活事件与中国农村女性高自杀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心理解剖的方法对66例农村自杀者与6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结果:研究人群中女性36名,占全部调查人群的27%(36/132)。女性自杀者中婚姻恋爱生活事件的发生频数最高,为1.6±2.1,高于其他四类生活事件(0.5±0.7、0.4±0.6、0.9±0.9、0.4±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自杀者中婚姻恋爱生活事件的发生频数(1.6±2.1)高于男性自杀者和对照女性人群婚姻恋爱生活事件的发生频数(1.0±1.5、0.2±0.6、0.6±0.9),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女性自杀者中,婚姻恋爱方面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值得重视的诱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肺癌患者中的自杀高危人群,分析自杀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美国SEER数据库中1975-2016年确诊的肺癌患者,计算患者自杀率和标化死亡比(SMR);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934例肺癌自杀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1∶20的配比匹配同性别、同年龄的18 669例非自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构建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肺癌患者自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肺癌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SMR=12.00),女性、青年、确诊后1年内、肿瘤细胞未分化、远端转移和无配偶的肺癌患者SMR较高(SMR=26.55、54.10、26.68、20.04、29.67、50.90、17.7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后1年内、肿瘤细胞未分化、拒绝手术、未化疗和无配偶的肺癌患者易发生自杀行为(OR=23.53、1.88、1.31、1.57、1.53)。结论:肺癌患者的自杀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确诊后1年内、肿瘤细胞未分化、拒绝手术、未化疗和无配偶可能是肺癌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贵阳市自杀死亡状况,按随机整群抽样,在贵阳市区逐户筛选进行一次流行学调查,对自杀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自杀死亡者初中以下文化、体力劳动多见,自杀原因以家庭社会纠纷及恋爱婚姻多见。  相似文献   

5.
中南地区自杀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9年中国的年平均自杀率为23.23/10万,高于世界其他各地的平均水平,说明自杀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研究表明中部农业地区具有较高的自杀率(21.68/10万)[2,3].为探讨中南地区自杀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从北京回龙观医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全国项目"中国意外死亡原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中选出中南地区意外死亡案例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部分自杀未遂者两年后与社区正常对照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分析有自杀未遂史者与社区中无自杀行为者的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自杀的措施。方法: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363例曾经就诊于三所综合医院的自杀未遂者进行两年后的随访,并按性别、年龄、居住地匹配无自杀行为者进行比较。结果:尽管在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婚姻状况、职业、医疗来源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对照组比,有自杀未遂史组读书年限明显偏短,冲动性、攻击性的人格特征极为突出,近两年觉得活着没意思的频率高、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数目和相应的心理压力大,近一个月的生命质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差,近一周内的抑郁程度重。结论:有自杀未遂史者两年之后,仍然在许多方面与正常对照有显著的差别。提示有自杀未遂史者是较独特的人群,应该对该高危人群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与奥氮平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年龄在33—63岁符合CCMD-3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幻觉症或妄想症)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帕利哌酮组)及对照组(奥氮平组),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2、4、8周末分别应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将两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结果两组PANSS总分自第2周末起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8周末帕利哌酮组显进率81.0%,奥氮平组显进率78.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奥氮平组嗜睡、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帕利哌酮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利哌酮组锥体外系反应明显高于奥氮平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帕利哌酮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均安全有效,应根据不同个体对不良反应的耐受等情况,选择帕利哌酮或奥氮平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16例两组住院自杀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死亡组独身居多,未遂组已婚居多,危机干预在自杀遂组中起重要作用,服毒和服药已成为最流行的自杀手段,应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心理解剖在中国自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访谈工具的评价,对心理解剖方法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探讨心理解剖方法在中国大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自杀死亡者66例和正常对照组66例,每例访谈两个信息人同时访谈正常对照组本人,共计访谈330人。结果:从分半信度和α系数结果(r>0·6)看,各工具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从评分者信度结果看,总体上各工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r>0·6);以正常对照组本人作为“金标准”,信息人与本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既具有较高的效度(r=0·21~0·61)。结论:由信息人所提供的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大陆自杀研究中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海洛因依赖者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患者执行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6例海洛因依赖患者、36例健康志愿者用木块图形测验、Stroop Test(C,CW)、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isconsin Card Sort Test,WCST-M)进行检测,测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组木块图形总分低于正常对照;Stroop(C、CW)总时间、错误次数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1);海洛因依赖组WCST-M测验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总数高于正常对照,分类个数低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海洛因成瘾时间与WCST分类个数呈负相关(n=36,r=-0.39;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患者大脑执行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等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采用1:2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分析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疾病史等对帕金森病的影响。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筛选危险因素,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结果:家族史(OR=13.54)、重大精神创伤(OR=3.02)、人际交往状况(OR=2.10)可增加帕金森病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支持家族史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在帕金森病病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在一周内及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4·4%和32·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2·2%和14·4%,χ2=7·27、13·12,P<0·01);准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15·6%)高于对照组学生(3·3%,χ2=6·50,P<0·05)。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行为、对自杀者及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对18·9%,56·7%对35·6%);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越是持肯定态度,自杀意念也越强(r=0·38~0·55,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使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产生异乎寻常的变化,使受虐待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3.
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农村女性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自编的自杀未遂者自杀原因与方式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心理健康测查表,对128名自杀未遂者进行测查,评定,并进行1:1的对照研究。结果: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原因主要为婚恋家庭矛盾(43.8%),邻里关系矛盾(25.8%);自杀方式主要为服毒服药(49.2%),自溺(25.8%)、自缢(16.4%),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家庭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的不满意程度上及家庭矛盾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未遂者具有焦虑、疑心、抑郁、脱离现实等人格特征。自杀组中22例能出精神病学诊断,结论:农村女性产生自杀未遂行为与其人格特征,不良家庭环境及精神障碍有关,应积极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老年期抑郁障碍的门诊患者50名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完成6周治疗的42 例病人中,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86%,氟西汀组为8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X~2=0.35,P>0.05)。治疗一周以后,西酞普兰组HAMD 评分低于氟西汀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的副反应轻微,无一例因药物反应而脱落,安全性良好。结论:与氟西汀相比,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类似,但是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15.
不同诊断标准的多动症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为多动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上选用何种诊断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516例门诊就诊的多动症患儿进行研究,以儿童临床诊断性会谈量表与父母进行定式访谈,仅符合DSM-Ⅳ的317例组成ADHD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同时符合两种诊断标准的199例组成HKD-ADHD组(多动性障碍,hyperkinetic disorder,HKD)。结果:HKD-ADHD组以混合型为主(75.4%),ADHD组患者以注意缺陷型为主(67.2%);前者较后者起病和就诊年龄早,共患品行问题、对立违抗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多(P均<0.05);后者在低年龄段共患学习困难多(P<0.05)。结论:HKD较ADHD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但仅符合DSM-Ⅳ标准的患者较一般儿童在学习、行为方面已出现一些功能损害,因此在临床中推荐采用DSM-Ⅳ标准,以使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6.
农村自杀者心理解剖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理解剖的方法探讨农村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2001年辽宁省大连金州和庄河地区自杀死亡者66例,并按1:1选取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研究的结果有3个因素作为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保留在最后的方程中,分别为社会支持总分(OR=0.66,95%CI=0.48~0.91)、汉密顿抑郁总分(OR=1.18,95%CI=1.03~1.35)、神经症(OR=2594.59,95%CI=6.29~1069550)。结论:自杀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预防自杀要对多个因素共同干预。  相似文献   

17.
伴ADH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对立违抗性障碍(0DD)患儿的行为特征。方法:以ICD-10作为诊断标准对门诊就诊儿童进行诊断,得到ODD伴ADHD者40例(64.52%).ODD不伴ADHD者22例(35.48%)。自编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患儿的基本情况。用家长填Achenbach儿章行为量表评定儿童行为。结果:与ODD组相比。合并ADHD组的家长更多对患儿经常打骂和严厉管教:对儿童的不良行为更多地采取打骂的方式。合并组父亲急燥易怒者比ODD组多;合并组起病年龄及就诊年龄比ODD组早:合并组在CBCI。思维、注意问题,违纪、攻击行为,外化性问题,行为总分均高于ODD组。结论:ODD合并ADHD的患儿在思维、注意问题,违纪、攻击行为,外化性问题方面表现更突出,家长对儿童管教方式及不良行为处理方式影响ODD的发生。提示要注重ODD、ADHD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