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揭示了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对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忽视。指出中国地理学家不仅要从学科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也应该关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发展问题也许更应引起关注。譬如,区域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城市内部的不公平问题,农民与农区研究,特殊社会问题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总被引:54,自引:5,他引:54  
针对目前我国世界遗产地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矛盾 ,从人口压力、遗产地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潜在市场需求以及世界遗产地保护的资金需求角度 ,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等技术手段 ,证实中国世界遗产地面临着旅游开发的巨大需求 ,进而论证了在我国对世界遗产地加强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每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瑰宝,是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馈赠,因而又被称为“袭产”。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传承,而不是消费。我们今天与之共存,明天还要将其留传给子孙后代。遗产视其价值可以分为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我国的国家遗产主要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遗产视其类别又可分为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化双重遗产三大类。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滨海湿地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滨海湿地有其重要的地位和生态功能,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随着福建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滨海湿地的利用与保护存在尖锐的矛盾,本文阐述了滨海湿地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主要有乌鲁木齐河、头屯河和水磨河等,是西北干旱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内陆河系。乌鲁木齐河流域,现有人口1.2797×10~6人,农业灌溉面积7.75×10~4hm~2。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26.6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53亿元,占全疆33.05%。解放40年来,乌鲁木齐市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由于有利的自然条件,地表水和地下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水资源系统(图1)对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充分利用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供需矛盾很尖锐。如市区河谷及其下游地区长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耀华  刘强 《地理研究》2012,31(6):1111-1120
对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正确认识是处理遗产地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基础,也是解决遗产地"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的前提。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对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诸多认识的基础上,依据系统论观点,提出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是由"本底价值、直接应用价值和间接衍生价值"构成的"价值体系"。该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其中本底价值是所有价值存在的基础,这决定了遗产资源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利用;该体系也有空间性,三种价值主要分别存在于遗产地范围以内、遗产地及相邻区域、遗产地范围以外的更大的区域。于是,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严格保护本底价值,确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受损害;适度利用直接应用价值,做到功能综合利用、产品综合开发、产业综合发展;大力发展间接衍生价值,充分发挥其空间结构关联效应和产业发展乘数效应,从而达到带动遗产地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耀华  杨柳  颜思琦 《地理研究》2013,32(2):369-379
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从空间结构入手探讨了"分散型村落"这一特殊遗产类型的概念及其空间布局分散、村落格局完整、主题载体连接、片区特色鲜明和整体价值突出的五大特点,并阐述了这些特点对遗产地带来的不利于统一管理与统筹利用等方面的影响。在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借鉴其他类似"分散型村落"遗产地保护利用经验,针对分散型村落遗产的独立性、差异性和不可分割性,提出了该类遗产整体保护、统筹规划、区域联动、统一形象、各显特色、纽带连接等保护和发展的对策,达到在保护村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使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众多村落遗产及历史村镇如何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既要严格保护珍贵的遗产资源,又要有效发展当地社会经济有较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沙枣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增长方式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出现,才第一次把两者纳入到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框架之内,从而构成了整个社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张力。如何在公平的价值观念下效率,如何在有效的市场中保证公平,成为环境与发展问题相并列的当代经济理论、经济伦理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围绕马鞍山江心洲湿地的发展规划,分析了湿地现状及因港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以当今湿地与水资源保护为前提,探讨了江心州湿地开发利用战略与保护措施,提出了湿地保护与发展兼容的若干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邮湖湿地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水域面积780km2,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区位重要。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原因,导致高邮湖区湿地受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受到影响。通过对高邮湖湿地特点、功能及所面临问题的分析,阐述了保护利用高邮湖湿地的意义,提出了高邮湖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公平与效率停留在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是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是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的统一,目前,我国水资源现状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情况非常严峻,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既不能实现公平也不能体现效率,文章在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公平和效率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柳河县地处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湿地类型、面积及其比例构成等方面介绍了柳河县湿地资源现状与基本特征;根据近20年来湿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及其产生原因,探讨了湿地资源变化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在分析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湿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较低、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缓慢以及泥炭地开发利用过度等方面,是目前柳河县湿地利用与保护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柳河县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建立湿地生态农业模式等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的最大湖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湿地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洪泽湖东部湿地的调查分析,阐述了洪泽湖东部湿地目前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就如何科学保护以及合理地开发利用洪泽湖东部湿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阿尔泰山分布着众多的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蕴育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由于各种原因和历史变革,湿地退化已不容忽视,但目前尚未失去自我修复能力。依据阿尔泰山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应尽快建立机构、明确职责、加强湿地教育科研和执法力度,采取实施退耕、退牧还湿、生态补水、人工恢复等措施,保护与合理利用阿尔泰山珍贵的湿地资源,为阿勒泰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新疆旱地分布及其农业生产特点和途径,提出旱地利用有一此优点,但存在着自然植被恢复困难,产草量和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农林牧矛盾等问题,并提出调整布局,种植绿肥,加强耕作管理等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地调查法、GIS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分析建水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建水县建设占用与林地保护矛盾突出;林地生产力较低;林地树种结构较单一,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大多数林地分布在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地质灾害对林地破坏较大;林地保护管理队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研究结论:根据林地保护级别对林地实施分级管护,要依法正确处理林地保护和建设占用的关系,完善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林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大力促进天然林、人工林和经济林的合理有效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尹国蔚 《热带地理》2011,31(6):645-648
世界遗产的内容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极为相似.从类型上看,世界文化遗产、双重遗产与文化景观,以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都包含不同成分的人文要素在内;世界遗产内容的构成与人文地理教科书的结构相似,二者的研究对象互相包容,教学宗旨同一.作为最佳例证,世界遗产应该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人地关系等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9.
尹国蔚 《热带地理》2014,34(5):712-718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提供的资料和其他以关于印度史地为主的文献,按类型归纳印度世界遗产的地域与分布特征。截止2013年,印度入选的世界遗产包括24项文化遗产和6项自然遗产,无属于混合类型的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具有自然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而文化遗产的宗教特征比较普遍。自然遗产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地区;而文化遗产主要以历史上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外来势力的统治中心、海陆交通枢纽和环境适宜为分布取向;其中,各类宗教性遗产呈南北向地域分异。这些特征是在印度地缘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地形和炎热多雨的气候,以及悠久但发展极不平衡且以分裂为主的历史、外来势力、经济发展和本土文化基底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缺乏对乡村类型遗产的划分导致对此类遗产特征与综合价值的把握不甚明确。乡村是由其所在地的自然基底要素、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了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文章筛选了28处独立且仍有人类活动的乡村世界遗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归纳了不同地域的乡村世界遗产特征,并且总结了乡村规划布局、文化艺术、杰出建筑和土地利用4大核心价值。进而指出,我国的乡村世界遗产申遗工作起步较晚,且地域局限、类型单一,未来乡村世界遗产申报可尝试从其他遗产亚类或者双遗产角度开展,发掘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手工业生产方式等价值,丰富我国乡村世界遗产类型和价值。并且,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对乡村世界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