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介绍经患侧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资料与方法:26例(27例侧肢体)经ECT或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经患侧足背静脉推注10~20万单位尿激酶,1~2次/日,7天为一疗程。结果:27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中治愈17侧,占63%;好转8侧,占30%无效2侧占7%;未发生全身出血;1例发生亚肺段性肺栓塞。结论:经患侧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及血栓形成的初步经验.方法对4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球囊扩张、经动脉溶栓、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1例肝动脉狭窄的患者经球囊扩张后临床症状缓解;3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溶栓后即刻肝动脉血流得到恢复;1例患者溶栓后3d发生吻合口出血,置入带膜支架,症状缓解,1d后肝动脉再次闭塞,2周后行第2次肝移植.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对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是可行的,但必须谨慎实施,以避免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4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9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 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6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病稃较长的患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骨盆骨折并发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连铸板坯直接热装加热数学模型,并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求解,获得了各期加热温度分布及加热时间,此模型可用于连铸铸板坯直接热装加热制度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ulip可回收滤器在上腔静脉内植入的安全性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急性或亚急性上肢、头颈部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患者。在上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后,配合上肢、头颈部静脉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上肢、头颈静脉症状,有无肺动脉栓塞以及滤器形态、位置变化。结果 10例滤器均置入成功。滤器均无移位、倾斜,上肢、头颈部肿胀明显好转,无症状性肺动脉栓塞发生。4例经股静脉成功回收滤器。结论 Tulip滤器可安全植入上腔静脉中并可成功回收,有效配合导管溶栓及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介入溶栓疗法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效果和临床应用中的有关问题.方法对24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其中17例行股静脉插管法,7例行股动脉插管法.平均尿激酶用量250万~500万U.结果阻塞血管完全开通18例,部分开通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8%.结论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双介入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3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 36例患者溶栓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9.4%±14.6%;健患肢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7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对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联合介入治疗过程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整体护理方法、专科护理方法、急救护理方法。观察护理结果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愈3l 例、显效26例、改善6例。治疗过程穿刺点渗血16例,肺栓塞2例,脑出血1例。结论综合护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病人最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消融在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56例慢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接受了静脉内超声消融治疗,超声消融时间为12~24 min,平均18 min,术后深静脉内导管抗凝,在小腿应用静脉趋动器促进血液回流.对其中18例患者安放内支架.结果 56例髂股静脉闭塞中49例完全再通(87.5%),5例部分再通(8.9%).2例未再通(3.6%).49例完全再通者随访38例,22例未安放支架者,9例发生再闭塞,达40.9%;16例安放支架患者中2例发生再闭塞,再闭塞12.5%.结论超声消融可以再通已经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以及随访结果,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54.27±76.31)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支架放置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6.4%。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3例随访6~26(13.5±7.3)个月(随访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3.7%±17.3%。46例深静脉瓣膜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由脑血管血栓形成所致,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为脑梗死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1-4].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神经介入技术的进步,动脉内溶栓技术已经成为急性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药物洗脱支架(DES)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有效性而被誉为里程碑式进展,但同时其安全性尤其是支架内血栓形成问题也一直是医家关注的焦点。DES血栓形成发生率至少不低于金属裸支架,且后果严重,绝大部分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影响DES血栓形成的因素很多,其中提前中断抗血小板治疗是最强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或多处病变、长病变、女性、高龄以及支架膨胀不全和残余狭窄等。其根本原因在于DES延迟内皮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四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了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ATD浸软溶栓或尿激酶溶栓术,对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3例,髂动脉5例,股动脉7例,动脉4例,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4例,人造血管2例,支架术后再狭窄1例.结果 PTA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消失.DSA或B超随访1~20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溶栓后消化道出血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评价经眼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局部灌注尿激酶25万~50万u进行溶栓治疗.结果8例中4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6个月后视力达0.1~0.3者3例,高于0.3者1例.其中1例从光感提高到0.25,1例从术前0.1提高到0.6,1例从术前指数提高到0.3.3例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1例从术前指数下降至光感.2例术后并发脑梗死伴肢体瘫痪.结论早期应用超选择眼动脉溶栓可能比其他治疗方法更有效,但应注意术中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曾被认为是一种并不严重的病变。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现已知道UEDVT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病情严重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对UEDVT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介入治疗、护理和预防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估对传统抗凝疗法无效的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采用窦内溶栓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7期收治5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均采用窦内溶栓(通过微导管将尿激酶灌注到静脉窦内)治疗。临床随访6个月,期间多次复查磁共振静脉造影,评估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50例中,34例(68%)痊愈,11例(22%)在生活自理方面稍受影响,2例遗留有中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死亡。36例患者(72%)术后证实上矢状窦完全再通。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45例患者(90%)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窦内溶栓是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