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内镜切除术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SMT内镜切除术的49例患者,比较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影像、切除方式、治疗效果、术后病理等。结果超声内镜示SMT起源于黏膜肌层3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6例。采用黏膜切除术39例,尼龙绳套扎5例,APC烧灼5例。病理示间质瘤26例,平滑肌瘤4例,囊肿3例,炎性息肉5例,异位胰腺1例。尼龙绳套扎和APC治疗病例无法送病理检查。其中出血2例,未见穿孔。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在术前诊断SMT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预测内镜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EUS检查确认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以显露病变,再完整将病变切除。结果本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患者12例,病变直径0.7—1.dcm,平均(1.1±0.2)cm。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6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血管球瘤1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12例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夹闭。结论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直径〈1.5cm)应用微探头EUS指导下圈套结扎联合剥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病变可被完整切除,且能提供完整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向阳  冷芳  方军  杨力 《江西医药》2014,(12):1453-145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上消化道SM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的符合率,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SM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US诊断上消化道SMT符合率为90.81%;EMR手术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88.461%,ESD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5.65%。结论 EUS对上消化道SM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出上消化道SMT的性质,为安全、有效治疗上消化道SMT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117例,并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合格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3例,胃86例,十二指肠部4例,结肠14例;EUS检查发现息肉41例,间质瘤19例,脂肪瘤6例,平滑肌瘤3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11例;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22例,黏膜下层35例,固有肌层60例。结论EUS可对SMT的类型和起源做出较为标准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镜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对13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检查,并对其中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结果其中食管癌2例,胃淋巴瘤1例,黏膜下肿瘤113例,消化道壁外压迫22例。17例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EUS—FNA),其中14例取材成功可以进行病理诊断(82.5%)。结论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类癌、早癌等.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SMT的方法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为25例SMT患者实施了ESD治疗黏膜切除术不能一次性切除的SMT,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超声内镜诊断的SMT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20~68岁.其中,食管6例,胃17例,乙状结肠2例;超声内镜提示18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6例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  相似文献   

8.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upper-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SMTs)中,在食管最常见是平滑肌瘤[1],而胃内则以胃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居多[2].自内镜超声引入临床,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大小、性质得以术前探查,使内镜下微创切除部分良性病变成为可能.其中,始于1996年的内镜下套扎(endoscopic band ligation,EBL)切除技术比之常规高频电切技术,更少出血穿孔,尤其适合扁平深层病变[3].2009年8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内镜超声引导下内镜套扎技术切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69例.现将配合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on,EMRL)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价值。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浸润深度,对来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及部分来源于固有肌层浅层且直径在5mm-15mm的SMT行EMRL治疗,切除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内镜及超声随访。结果所有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创面愈合良好,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EMRL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安全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直径≤1cm的直肠类癌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直径≤1 cm直肠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物,行内镜超声检查(EUS),怀疑为类癌的病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切除,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直径≤1cm直肠类癌8例,本组病例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年内随访病例无复发。结论结肠镜结合超声微探头对直径≤1 cm直肠类癌进行诊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其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78例、间质瘤84例、脂肪瘤20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120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25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87.6%,来源层次符合率87.6%。10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 (EUS) 明确肿物 (6 mm≤长径≤13 mm)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92 例患者, 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且气管插管状态下, 先采用改良的 ESD 剥离小肿物, 暴露到一定程度后, 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 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出血、 穿孔情况, 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 标本大小, 对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术后对患者进行 6 及 12 个月的胃镜及 EUS 随访。结果 92 例胃固有肌层小肿瘤均一次完整切除, 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9.2±2.3)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2.6±0.5) mL, 切除后穿孔 3 例, 均于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尼龙绳结扎闭合创面。术后观察 1 周均无迟发性出血、 穿孔等情况发生; 标本大小 6 mm×5 mm~13 mm×12 mm, 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73 例 (均为极低危险度), 胃平滑肌瘤 18 例, 胃神经纤维瘤 1 例; 术后随访 12 个月, 均未见残留、 复发等情况。结论改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确切、 安全, 可完整切除病变, 得到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对评估肿瘤性质、 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直肠脂肪瘤的主要内镜下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其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文献,对我院1986年4月至2011年10月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30例脂肪瘤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脂肪瘤女性多于男性(4:3);平均年龄(62.9±8.3)岁;以升结肠及横结肠多见,占73.3%;内镜下均表现为黄色或淡黄色黏膜下肿物,质软,按压变形,触之不滑动。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变。6例<1.5cm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全切除。结论结肠镜、EUS是结直肠脂肪瘤的重要诊断手段,EUS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累及肠壁部位,EMR是结直肠小脂肪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0cm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在内镜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56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122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切电凝、ESD、EMR、尼龙圈套器套扎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良性病变的54.9%;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60.5%;本组行ESD、EMR术,部分病例术中少量出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大部分病变可以安全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经常规胃镜检查明确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观察病灶浸润深度,对符合行EMR治疗指征的患者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及EMR治疗组,术后病理病灶浸润深度与EUS检查比较;对外科治疗组与EMR治疗组两组之间病人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EUS对食管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5.7%,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MR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相比,术后并发症、病灶完全切除率、术后生存率、术后病灶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EMR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低于手术组(P〈0.05)。结论EUS在判断食管癌浸润深度中准确率高,EMR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治疗价值优于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胃超声造影与超声内镜(EUS)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价值,以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经胃镜检查活检确诊为胃癌的52例患者术前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对胃癌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69.2%,其中T1 50.0%,T2 60%,T3 76.4%,T4 84.6%;EUS的总准确...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impact of enteral nutrition on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has not been properly examined.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nteral nutrition using an elemental diet on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for Crohn's disease. METHODS: Forty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section for ileal or ileocolonic Crohn's disease were studied. After operation, 20 patients continuously received enteral nutritional therapy (EN group), and 20 had neither nutritional therapy nor food restriction (non-EN group). In the EN group, enteral formula (Elental) was infused through a nasogastric tube in the night-time, and low fat foods were taken in the daytime.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regularly for 1 year after operation. Ileocolonoscopy was performed at 6 an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One patient (5%) in the EN group and seven (35%) in the non-EN group developed clinical recurrence during 1-year follow-up (P = 0.048).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ive patients (25%) in the EN group and eight (40%) in the non-EN group developed endoscopic recurrence (P = 0.50). Twelv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endoscopic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in six patients (30%) in the EN group and 14 (70%) in the non-EN group (P = 0.027). CONCLUSIONS: Our long-term enteral nutritional therapy significantly reduced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for Crohn's diseas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检查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91例患者均行B型超声、CT及超声内镜检查,部分行ERCP检查.并将超声内镜及超声内镜联合ERCP与B型超声、CT、ERCP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内镜、ERCP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4.5%(86/91)、90.2%(74/91).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及慢性胰腺炎的准确率为100%,超声内镜联合ERCP检奁对结石及肿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00%、97%.结论 超声内镜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的诊断率高于腹部B型超声、CT及ERCP,联合ERCP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指导规范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