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a,CIP)的CT特征,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恶性肿瘤并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肺部炎症,除外其他导致肺炎的病因后诊断为CIP的患者。分析其CT征象、分布特征、放射学分型,并采用视觉半定量法评价肺炎严重程度。结果 共入组28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2例。CT征象主要为磨玻璃影、小叶中心结节、网格、实变、牵拉支气管扩张、蜂窝灶等。病变主要累及肺外周(17/28)、下肺(18/28)及肺的后部(18/28),以弥漫性分布(23/28)分布为主。病变多累及双肺(23/28),少数可发生于单侧肺或单个肺叶,右肺下叶(25/28)及左肺下叶(20/28)受累最常见,其次为右肺上叶(18/28)。肺炎严重程度评分平均值5.5,标准差3.8,范围1~15分。本组CIP病例最常见的放射学类型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1/28)及过敏性肺炎(10/28),其次为机化性肺炎(6/28)。结论 CI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患者药物治疗史及临床症状,能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2月18日至2014年1月26日收治的12例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男6例、女6例),对其临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行胸部X线和CT检查。发病早期(≤4d)行影像学检查8例,病变多起始单侧肺下叶,局限于肺叶段分布,其中右肺下叶3例,左肺下叶2例,双肺下叶2例(病变右侧叶偏重1例,左侧偏重1例),3个肺叶1例;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和实变影,可见充气支气管征象;伴小叶间隔增厚4例和胸膜腔积液3例。进展期(5-10d):病变迅速进展,累及双肺多叶,呈多发或弥漫性分布,12例均累及3个肺叶以上,其中10例累及5个肺叶,病变仍以起始部位最严重;伴胸膜腔积液11例,心包积液3例,腹膜腔积液1例。吸收期(≥11d):经抗病毒等治疗,病灶开始吸收,但仍残留条索状影、磨玻璃影及片状实变影。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早期表现为单侧肺段和肺叶渗出性病变,48-72h内迅速进展为双肺多叶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影和实变影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伴胸腹腔积液提示病情严重。影像学检查与诊断对本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的认识.方法 对32例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患者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CT检查均有双肺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小结节样、小叶间分隔、小叶实变、磨砂玻璃样或蜂窝样改变,肺功能均存在弥散功能降低.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部分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28例病情好转,4例病情进展,因严重低氧血症死亡.结论 ①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死亡率高,间质性肺炎是皮肌炎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糖皮质激素并发使用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皮肌炎并发间质性肺炎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真菌性肺炎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真菌性肺炎病人的CT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观察病变的分布、形态、边界、密度、合并症等特点。所有病例经抗真菌治疗有效、支纤镜或穿刺活检、痰培养等途径得以证实。结果 17例累及双肺,仅1例病灶局限于右下肺;病变呈多发结节(13例)、团块(7例)、片状或斑片状影(15例)、肺叶或肺段实变(8例)、空洞(4例)、磨玻璃阴影(2例);8例合并双侧胸腔积液。结论真菌性肺炎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但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出现双肺多种形态病变混合存在时,应提示真菌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熟悉酪胺酸激酶抑制剂(EGFR - TKI)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肺炎的 CT 表现,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干预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 EGFR - TKI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而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的 CT 表现和相关高危因素。结果6例 EGFR - TKI 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肺炎 CT 表现为两肺新增的磨玻璃样改变,大部分对称分布,部分可见到胸膜下线增厚;部分见蜂窝状及网格状改变。结论 CT 能较好地观察 EGFR - TKI 诱发的急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和发展,及时停药并激素治疗,能有效缓解和阻止间质性肺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湿肺(traumatic wet lung,TWL)的影像表现并动态观察其演变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闭合性胸部外伤TWL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于伤后0.5~6.0h行急诊多排螺旋CT检查并于首次CT检查后1~3天、4~21天和21天后复查,31例同期行X线胸片检查。结果 X线表现:肺内片状密度增高影14例、肺纹理增强6例,阴性11例(35.5%)。CT表现:(1)病变分布:两肺58例(67.4%);单侧肺28例(32.6%),其中右肺15例,左肺13例。累及单个肺叶16例(18.6%),2个及2个以上肺叶70例(81.4%),共涉及肺叶181叶。(2)病变类型:间质型17例(19.7%),云雾型30例(34.9%),弥漫实变型25例(29.1%),叶段实变型14例(16.3%)。(3)CT复查表现:1~3天内病变进展17例(19.8%),包括间质型6例、云雾型7例、弥漫实变型4例。间质型、云雾型、弥漫实变型、叶段实变型完全吸收17例、28例、21例和9例,11例基本吸收遗留少许索条状影像;CT显示各型TWL完全或基本吸收时间范围分别为1~5天、3~10天、5~14天、7~34天,中位时间分别为2.0、5.0、8.0、18.0天,其吸收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6.16,8.38,P均<0.001)。结论 CT是早期发现、诊断、动态监测创伤性湿肺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并有助于临床病情、病程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情况,为临床治疗过程中免疫相关性肺炎的鉴别及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帕博利珠单抗致免疫相关性肺炎的个案报道共58例,男性42例,女性15例;年龄40~91岁,中位年龄65岁;原发病非小细胞肺癌26例,黑色素瘤21例,结肠癌3例,肺多形性癌2例,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鼻咽癌、乳腺癌、胶质瘤各1例;单用帕博利珠单抗者56例,联用卡铂、培美曲塞者1例,联用卡铂、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并联合放射治疗者1例。CIP发生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2年零2个月,中位时间12周。CIP主要临床症状呼吸困难、发热、咳嗽;影像学主要表现有GGOs、实变、结节、间质性改变。54例经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死于CIP。好转后,4例患者再次给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耐受良好。结论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肺部影像学特征,尽早识别免疫相关性肺炎,发生免疫相关性肺炎的患者需根据其严重程度不同予以相应的治疗手段,尤其重症患者警惕其致命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其死亡率约为2%。肺癌患者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的总发生率及重度CIP发生率高于其他癌种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本文报告了荆州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治的三例CIP患者,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真菌性肺炎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真菌性肺炎病人的CT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观察病变的分布、形态、边界、密度、合并症等特点.所有病例经抗真菌治疗有效、支纤镜或穿刺活检、痰培养等途径得以证实.结果 17例累及双肺,仅1例病灶局限于右下肺;病变呈多发结节(13例)、团块(7例)、片状或斑片状影(15例)、肺叶或肺段实变(8例)、空洞(4例)、磨玻璃阴影(2例);8例合并双侧胸腔积液.结论 真菌性肺炎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但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出现双肺多种形态病变混合存在时,应提示真菌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陈洋  林尤军  李建军  吴礼胜  蔡亲磊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130-1131,1138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重症手足口病53例患儿的胸部影像资料,均摄胸部X线平片,19例行CT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1)支气管炎型7例,主要累及肺间质;(2)局限型9例,病灶仅限于单个肺叶或肺段;(3)局限~广泛型21例,病变不仅累及单个肺叶或肺段,还可见跨越多个肺叶分布;(4)广泛型12例,病变累及双肺多个肺叶,广泛性分布;(5)肺水肿型(神经源性肺水肿)4例,病变累及双肺,以肺门为中心基本对称分布,典型者呈蝶翼状改变。结论重症手足口病的胸部X线及CT表现多种多样,以片絮状影及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可合并肺间质性浸润,动态变化快,具有一定特征性。最终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64排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MPP及4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表现类型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MPP组肺叶/段实变表现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小叶性肺炎及支气管炎表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合并其他类型的CT表现包括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磨玻璃样改变、肺门淋巴结肿大、肺不张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PP肺叶/段实变表现比例高于细菌性肺炎,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临床工作中应综合分析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病薄性肺炎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经临床确诊的成人病毒性肺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形态、范围、伴发改变、发展与转归等情况。结果观察到磨玻璃影20例、碎石征13例、小片状模糊影15例、大片状实变影5例、支气管气象J5例、小结竹影6例、胸膜下网状影5例、条索影7例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例,伴舣侧胸腔积液者18例、胸膜增厚3例、气胸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肺门增大3例、病变累及双侧所有肺叶肺段者17例、在吸收期,11例患者中观察到磨玻璃影、小片状模糊影较网状影吸收稍快.8例患者中观察到内中惜病灶较外带病灶吸收稍快。结论本组成人病薄性肺炎CT表现以间质性病变为主,伴不同程度肺实质受累.磨玻璃影及碎石征为特征性表现,常伴胸腔积液,病变在肺内分布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CT上胸膜下带状分布磨玻璃影(GGO)对百草枯中毒性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住院的百草枯中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及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患者胸部CT及临床资料,分析比较胸膜下带状分布GGO及其他影像学特征对百草枯中毒性肺炎的诊断及鉴别价值。结果共14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选,其中6例胸部CT有GGO,比例为42.9%。共698例间质性肺炎患者入选,其中胸部CT上表现有GGO者392例,占56.2%。共38例PAP患者入选,胸部CT有GGO者比例高达100.0%。百草枯中毒性肺炎胸部CT上表现为GGO的患者中具有胸膜下带状GGO特征者占83.3%。而在PAP及间质性肺炎胸部CT上具有GGO的患者中具有胸膜下带状GGO特征者分别占18.4%和5.6%,均显著低于百草枯中毒性肺炎(P0.05)。PAP组患者胸膜下带状GGO均并存铺路石征,而在间质性肺炎及百草枯中毒性肺炎组中均未发现并存铺路石征。GGO伴铺路石征在PAP组高达94.7%,而间质性肺炎组中仅为0.5%,百草枯中毒性肺炎组中未发现。GGO伴蜂窝样改变及GGO伴胸膜下线在间质性肺炎组中分别占22.7%和11.2%,而在PAP组及百草枯中毒性肺炎组中均未见有并存蜂窝样改变和胸膜下线。结论胸部CT上胸膜下带状分布GGO最常见于百草枯中毒性肺炎,较少见于PAP及间质性肺炎患者。结合其CT上有无合并铺路石征及胸膜下线等其他影像学特征对百草枯中毒性肺炎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东辉  戴冽  韩智娟  曾燕 《广东医学》2003,24(12):1328-1329
目的 提高对皮肌炎合并问质性肺炎的认识。方法 对62例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3例皮肌炎中62例合并间质性肺炎,占15.4%,临床主要表现为干咳、呼吸困难,X线检查均有双肺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小结节样、小叶间分隔、小叶实变、磨砂玻璃样或蜂窝样改变。所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部分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44例病情好转,18例病情进展,因严重低氧血症死亡,病死率为29.0%。结论 ①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死亡率高,间质性肺炎是皮肌炎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早期联用免疫抑制剂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的诊断原则和组织病理诊断价值,以及纤维化程度的客观定量评估指标。方法:选取2004~2009年间具有相对完整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的17例IIP,参照国际最新分类标准进行组织学分析及纤维化程度分级评估,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肺间隔纤维化病灶CD34和SMA染色进行半定量评估,分析两者表达变化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7例IIP组织学改变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可诊断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9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5例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3例;SMA表达与肺间隔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性(r=0.928,P=0.01),而CD34呈负相关性(r=-0.606,P=0.01)。结论:病理组织学在IIP诊断及分类中有重要意义,多数病例组织学改变结合临床和影像学可对IIP及其类型做出明确诊断;规范适量的活检取材是正确诊断的重要前提;SMA和CD34表达可用于IIP常规纤维化程度病理学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髓过氧化物酶阳性的间质性肺炎(MPO-I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住院的15例MPO-I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和治疗资料,并与同期诊断的1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比较。结果 MPO-IP患者发病年龄较高[(74.07±6.31)岁vs.(66.73±6.80)岁,P0.01]。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无血管炎相关肾脏表现。MPO-IP与IPF患者在性别、吸烟、咳嗽咳痰、喘息、气促、HRCT表现、FVC%pred、T_LCO%pred、Pa O_2和Pa CO_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MPO-IP患者中HRCT上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12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2例,机化性肺炎(OP)1例,其中5例合并肺气肿。11例IPF患者均表现为UIP改变,4例合并肺气肿。1例MPO-IP和5例IPF患者出现杵状指。两组在杵状指和治疗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F患者治疗上以对症为主9例,MPO-IP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7例,2例MPO-IP患者予以吡非尼酮治疗。结论 MPO-IP患病年龄大于IPF患者,HRCT以UIP改变为主,杵状指更多见于IPF,药物治疗除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外,使用吡非尼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大叶性肺炎 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多为肺炎双球菌或链球菌致病,可累及整个肺叶,也可呈肺段分布. [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间质性肺炎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8月我院770例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IPA者46例,对照组未合并IPA者724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间质性肺炎合并IP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t=3.348,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t=8.381,P0.001)、3个月内使用过广谱抗生素(X~2=87.157,P0.00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X~2=57.462,P0.001)、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X~2=31.715,P0.001)、影像学呈UIP型(X~2=20.632,P0.001)、糖尿病(X~2=9.737,P=0.002)、心功能衰竭(X~2=9.300,P=0.00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3个月内使用过广谱抗生素(OR=4.773,P0.00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OR=9.195,P0.001)、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OR=2.662,P=0.046)、影像学呈UIP型(OR=5.725,P0.001)、糖尿病(OR=3.847,P=0.003)是间质性肺炎合并IPA的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OR=0.792,P0.001)与IPA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多种因素影响间质性肺炎合并IPA的发生,应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余忠强  夏瑞明  王亮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05-106,161
目的 探讨成人衣原体肺炎CT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7例经PCR证实的衣原体肺炎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CT影像学特点,评价其对定性诊断的价值。结果 成人衣原体肺炎CT病变多呈小叶性分布,在各肺叶内分布无明显差异。影像学表现小片影及结节影发生率高于大片影,多个肺叶病变发生率高于单个肺叶病变发生率,未合并胸腔积液者发生率高于发生胸腔积液者,患者治疗后影像学改善率低于临床改善率。结论 成人肺炎衣原体肺炎CT平扫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能够为早期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