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要点。方法:对938例脊柱外科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护理重点突出患者的安全体位、搬运方法、引流管的护理及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结果:本组938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摔倒,转运途中无1例发生引流管脱管等意外情况。结论:安全有效的转运方法及护理措施,有利于脊柱外科患者康复,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急诊气管插管行院内转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转运过程中出现的危险因素,对采取的护理措施予以总结。结果: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有气道阻塞、人工气道移位、供氧不足、转运人员缺乏经验和流程不畅、原发疾病影响等。患者均成功院内转运,未出现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前应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转运途中的护理,完善转运后的交接,是保证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监护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措施与管理方法。方法:2013年3月~3014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完善各类急救物资准备,增设外出急救箱,根据专科特点自行设计"转运-交接评估表"用于规范转运评估和患者交接,修订工作制度使转运过程标准化,全员培训安全转运相关知识技能,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结果:院内转运患者1328例次,转运过程中发生不良情况197例次,其中发生病情变化145例次,有7例患者中断转运,无脑疝病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管道问题52例。行影像学检查983例次,完成既定检查976例次,完成率99.29%;转科患者345例次;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及转运过程满意度为98.00%,无与院内转运相关的纠纷发生。结论:重视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针对神经外科监护室患者的转运过程实施综合的安全转运措施,能够保障患者安全,并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存在的护理风险,探讨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急诊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187例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转运过程中175例病情平稳,12例发生意外.结论:做好转运前病情的评估、准备工作、与家属良好的沟通、畅通绿色通道以及加强转运途中病情的观察和呼吸道的管理,并由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转送,可减低意外情况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保证转运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6例机械通气需院内转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100%患者均能实现安全转运,无发生死亡病例。转运途中出现的意外均能得到有效应对。结论:通过转运前预见性护理、转运中严密监测和转运后反馈等措施,可确保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室患者转运和交接的改进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对2013年1~6月手术室患者转运和交接安全问题调查分析后,于2013年7~12月实施增加手术室患者转运和交接记录单、制定手术室患者安全转运和交接的工作流程并培训、增加反馈环节等安全改进措施,比较改进前后患者转运和交接过程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改进患者转运和交接安全管理措施后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改进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患者转运和交接的改进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手术室患者转运和交接安全,提升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邹会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88-4888
目的 保障住院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的安全.方法 2009-01-2010-06对我科所有住院患者实施安全转运护理.结果 所有住院患者得到安全转运,无患者在转运过程发生意外及医患纠纷.结论 加强护士急救技能和专业培训,掌握安全转运管理原则,加强转运安全管理,可确保患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7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6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发生供氧不当24例,输液中断11例,管道滑脱8例,运送方式不当25例,护士对患者病情缺乏了解15例,转运前未联系接收科室26例,接收科室不满意43例,送错科室3例.结论:危重病人院内转运风险不容忽视,应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及预处理,正确实施转运,并做好转运后交接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流程、护理措施。结果:全部10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除因颅脑损伤过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1例、发生脑疝者2例外,其余所有患者在转运途中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制定合理安全的转运流程,严格按照护理流程操作,可以避免意外事件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对医院临床环境安全的认知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更好进行健康教育及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环境安全认知情况调查问卷。认知情况包括7个方面因素:护理管理因素、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陪伴因素、药品管理与使用因素、技术操作因素、临床环境因素,共65项,每项按1-3级评分。共发放问卷65份。结果收回有效问卷60份。护理管理因素认知程度最高(2.73±0.33)分,临床环境因素认知程度最低(2.41±0.36)分。结论患者需要舒适、安全的临床环境。然而,创建安全的临床环境,不仅需要护士、护理管理者、医院共同努力,还需要住院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统计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析住院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上报的172例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每百张床年上报率为10.41%;不良事件的种类及所占比例主要为:坠床/跌倒41例(23.8%),液体外渗28例(16.3%),给药错误26例(15.1%);不良事件的级别主要为未造成后果事件(60.5%);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为8:00-11:59,高发年龄段为<3岁(45.9%);工作时间<3年的护士值班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41.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儿住院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4.
70岁以上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70岁以上高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46例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述(OPCABG)35例,平均搭桥(2.34±0.74)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CABG)11例,平均搭桥(2.54±0.63)支。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加强呼吸功能的训练。术后精心护理,做好各系统的监测。结果:全组死亡1例,4例出现并发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OPCABC患者(8.0±4.39)h,CCABG患者(15.46±9.63)h,住ICU时间(2.56±1.4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38±5.82)d。结论: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大,术后护理难度高,既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心的术后护理,更要加强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胰岛素泵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文献检索护理证据,进行证据评价,制定循证护理措施。将住院糖尿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按循证护理措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患者满意率、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分数以及胰岛素泵的故障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率、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泵故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的安全性,减少故障率,提高患者满意率,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术后护理与康复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56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病人均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图片式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病人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可提高病人理解力,有利于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收治的1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在一般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将普通病房同期住院的160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一般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安全风险事件评估、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安全风险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或P<0.05)。结论: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依从性,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干预,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措施。全部患者均接受自订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240分为满意。结果: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的实施可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是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还有待广大护理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护理干预对酒精依赖患者复饮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酒精依赖患者复饮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在精神科住院诊断为酒精依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行为指导、全程健康教育,并对其家属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对照组单纯药物替代疗法。两组均为治愈戒断出院。出院6个月后上门随访,比较两组复饮率。结果:实验组1例,对照组2例未获随访,按实际完成处理。实验组有59例,对照组58例纳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复饮率(40.68%,24/59)低于对照组(84.48%,49/5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酒精依赖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及行为,帮助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复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一般状况、出院准备度及出院后可利用的资源情况。方法: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出院准备度调查表、出院后可利用资源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1例,年龄中位数为70岁,平均服药种类为4.21种,ESSEN评分在3分及其以上者45例(78.95%),Barthel指数评分在60分及其以下者13例(21.31%);出院准备度调查中,照顾维度平均得分(4.44分)大于4分,其余各维度均小于4分;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中,独居者有t5人(41.67%),55位家庭附近有社区卫生机构的患者中,30位(54.55%)认为自己不会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主要原因是不相信其技术。结论:脑卒中患者年龄大、服药种类多、危险因素多、复发风险高;患者出院准备不足,在出院时存在未被满足的卫生服务需求,且出院后可利用的资源不足。应关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卫生服务需求,拓展护理工作领域,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