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人的发展视角来分析女性的人文贫困及反贫困的路径选择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首先,从反贫困与人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实现人的发展的前提是消除贫困.只有消除贫困,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公平的制度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消除贫困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是反贫困的价值归宿,是反贫困的动力保障,人的发展在反贫困中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其次,从女性贫困群体的人文贫困状况来看,就业性别歧视是女性生存能力贫困的关键,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女性权利贫困的应然,教育程度低下是女性发展能力贫困的基础,传统的性别分工是女性自由发展的瓶颈.再次,从反贫困路径的选择来看,需要制定有利于妇女精准脱贫的倾斜政策,完善基于性别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贫困性别统计与监测评估机制,从根本上提升女性反贫困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印贫困现象与反贫困实践的经济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经济学理论探索中印贫困现象与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不同内在机理以及不同运行规律,以期为中印两国政府进一步消除绝对与相对贫困,制定切实可行的反贫困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贫困与反贫困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体系。实施反贫困战略 ,首先应明析贫困的涵义、程度划分和成因类型。世界范围的贫困问题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但反贫困的行动十分艰难。中国反贫困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依然任重道远。广西的贫困问题在全国较为典型、严重 ,在基本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后 ,巩固成果和继续攻坚都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贫困与反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大面积的贫困地区和5800 万的贫困人口也日益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邓小平同志在深入认识贫困实质的基础上,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反贫困战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的反贫困思想,文章试从贫困的实质、共同富裕的含义及反贫困战略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话题之一,马克思认为解决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探索国家贫困治理之道,从实行"耕者有其田"到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虽消除了贫困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但并没有解决现存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现阶段贫困问题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不发达,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消灭贫困的有效之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剩余的贫困群众已经很难通过市场机制摆脱贫困,而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的扶贫大格局,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则是消灭剩余贫困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国家贫困治理之道,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新时期的战略构想和目标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为此就要关注贫困,消除贫困。本文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农村贫困现象的存在对和谐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贫困产生的原因,指出只有改造贫困文化,才能真正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贫困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取向: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型导致的"结构性"贫困.当贫困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并呈现长期化与固定化的趋势时,单纯的结构视角已无法拯救贫困,需要文化解释的介入.当前,城市"文化性"贫困从贫困群体的精神特征、社会交往状况和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三个方面凸现.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不仅要消除"结构性"贫困,更应该着手"文化性"贫困的疗治.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时期我国反贫困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二五"时期国内学者的反贫困理论研究文献为基础,基于经济增长、个体发展、制度文化、组织、区域系统以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体系等视角,对国内贫困研究领域的反贫困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研究和比较西方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从个体和社会结构出发的社会学研究为反贫困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总体上看,国内现有反贫困理论研究侧重西方反贫困理论的应用研究,对理论本身的适用性重视不够,应提高国内贫困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国家反贫困战略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持续系统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提供生活救济、增加就业机会、开发人的潜能,反映了人类反贫困的逻辑和政策演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极大地改写了世界贫困数据。如何评估、解释这一成就,这对于2020年后中国贫困治理与世界反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两个维度考察反贫困历史,中国减贫所取得的成就,应该归功于建立了反贫困的经济开发与社会保障双重政策体系并得到有效执行。中国反贫困从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生存救济,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并重的精准脱贫,正在进入国家—社会—公民协同、以消除人们能力和发展机会的制度性限制为核心的贫困治理新时期。2020后贫困治理的努力方向,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的理念下,持续建立、优化、完善制度,由救济扶贫、开发扶贫、精准脱贫转向以制度化建设为方向的贫困治理,不断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现实,对贫困根源进行挖掘,对反贫困的途径和现实指向进行了探寻和阐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工人的异化劳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阶级的差别和压迫都是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原因,而究其根本,贫困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要通过无产阶级武装斗争的革命实践来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在生产力、物质财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和历史的生成中,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实现对贫困的消除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和方法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以及阶级差别下的贫困问题,他的反贫困理论具有突出的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也是对资产阶级反贫困理论的超越。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60年四代党中央领导人。他们从各自所处的时代条件出发,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反贫困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道路。四代党中央领导人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启示是:反贫困的原则是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消除贫困的根本在于发展,反贫困的核心在于反制度贫困,反贫困的关键是解决农村的贫困。  相似文献   

12.
目前,城市贫困问题已不可忽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城市消除贫困工作。本文提出在城市反贫困工作中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必须坚持精神扶贫,强调精神扶贫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消除贫困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虽然是世界反贫困事业的积极实践者,并在世界反贫困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消除贫困的任务仍相当艰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贫困问题从衡量标准、致贫因素、结构类型、演变趋势等各方面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探索反贫困的模式与道路,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经验。当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重心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措施,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这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解决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反贫困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的历史路径在纵向演进上,经历了以社会制度变革解决压迫性贫困——以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广义性减贫实践解决极端性贫困——以益贫性增长、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的三轮驱动式减贫——以精准扶贫解决个别分散性贫困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相互衔接,通过不同的农村减贫机制共同谱写了中国农村的反贫困故事。以史为鉴,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历史路径的分析,能够更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我国农村贫困的历史根源及现状 ,从经济扶贫到反贫困战略的选择 ,回顾了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所走过的历程 ,以及我国反贫困战略的发展 ,深化和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战略措施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有关贫困文化论的学术思想和观念 ,为文化扶贫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反贫困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范式:注重经济发展自动减贫效应的(新)古典分析法和注重贫困是由于制度内生并由多因素影响的制度分析法,由此而形成了“经济传统”和“制度传统”两条理论发展主线,并在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它们的资产阶级立场、“治标不治本”的政策主张以及微乎其微的反贫困效果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理论指导。因此,无论是反绝对贫困的“中国方案”还是后续对相对贫困的治理,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反贫困理论的合理有益部分。  相似文献   

18.
贫困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围绕贫困理论中贫困的定义、贫困线的确定、总体贫困程度的测定以及反贫困战略及政策的选择等问题,当代中外学者的研究具有不同特色。分析比较这些研究成果,旨在促进我国反贫困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反贫困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最重要部分,而西部地区贫困主要体现为教育贫困。西部教育贫困表现为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和文化贫困,应通过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发展技能,从而达到反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松动使得中国现阶段贫困问题呈现出城乡二元性 的新特征,由此影响了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高效推进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 的观点和方法,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纳入统一的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同时,针对城乡二元 性贫困的现状,建议反贫困战略和对策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