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世兴  赵俊杰 《中国校医》2013,27(12):933-935
目的初步探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分析临床采用268颗国产和进口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107例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情况,总结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应用方法及临床应用体会。结果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总成功率分别为94.03%,国产和进口微螺钉种植体植入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有效完成支抗控制。植入不同部位微螺钉种植体成功率有一定差异,植入腭部的微螺钉种植体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是正畸治疗中一种效果肯定的骨性正畸支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5例行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的固定正畸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专科特殊护理。结果 35例患者共植入微种植体95颗,其中颊侧植入89颗,腭侧植入6颗。其中1颗种植体在植入时由于种植手柄损坏而导致失败,8颗种植体在受力后出现松动或脱落;3个月加载受力后存留率为90.5%。结论自攻型微种植体植入手术时良好的配合与护理,是保障种植支抗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5例行自攻型微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的固定正畸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专科特殊护理。结果35例患者共植入微种植体95颗,其中颊侧植入89颗,腭侧植入6颗。其中1颗种植体在植入时由于种植手柄损坏而导致失败,8颗种植体在受力后出现松动或脱落;3个月加载受力后存留率为90.5%。结论自攻型微种植体植入手术时良好的配合与护理,是保障种植支抗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钛合金微螺钉种植体作为种植支抗进行矫正的20例成年错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种植均获成功,种植成功率为100.00%,部分患者术后在种植体周围出现软组织轻度水肿,予局部上碘酊后好转,均无其他明显不适。矫治后的X线投影测量结果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合金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部位灵活、术式简单、费用低廉,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完全满足正畸支抗的需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个性化设计3D打印导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应用方法,并探讨其效果及预后情况,为提高THA诊疗精准度提供可行参考方案。方法 分析自2021年6月以来收治的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治疗情况,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27~84岁,根据手术方式共分为两组,研究组13例,对照组7例。研究组采用数字三维测量评估、个性化设计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设计规划并于术中利用导板精准引导实施THA,对照组为既往行传统THA病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在术后行X线片、CT扫描及三维模型测量,评估两组患者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和外展角、股骨假体前倾角、股骨偏心距、联合前倾角、双下肢长度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通过影像学及三维评估表明术前个性化3D打印设计能够良好地预测患者手术所需假体规格,同时,研究组利用的人工髋关节导板有效地提高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假体的放置准确度,并能够较佳地矫正患者术前的双下肢短缩(P<0.05)。结论 对于常规尤其是存在部分下肢短缩的患者,在进行THA手术时,借助个性化设计3D打印...  相似文献   

6.
微种植体可以植入上、下颌骨,为正畸和矫形治疗提供高效、理想的强支抗,增加了临床可矫治的范围。但微种植体作为支抗为治疗提供强支抗的前提是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其稳定性包括初期稳定和二次稳定。其中,初期稳定性是决定微种植体的支抗植入颌骨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保证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初期稳定性成为目前正畸专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于微种植体支抗的初期稳定性学者们进行了许多相关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与骨质情况、微种植钉的设计、植入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本文就微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影响初期稳定性的因素和如何增强初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18例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内提升和上颌窦外提升进行人工牙种植患者,在术前均拍摄锥形束CT,测量和观察上颌后牙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及上颌窦的形态,完成上颌窦提升和牙种植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结果:18例手术均按术前设计完成了上颌窦提升和种植体植入,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现均已完成永久性冠修复,短期效果满意.结论:CBCT三维成像及测量技术为上颌窦提升的术前检查,术后手术效果评价提供了更准确的分析资料,有助于规避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院》2017,(12):1844-1848
目的研究对比Bio-Oss和PerioGlas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就诊于我院种植中心的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患者20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12人,共植入32枚种植体,分别植入Bio-Oss和PerioGlas两种骨替代材料,并于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上部永久冠修复。手术完成后随访1年,统计种植体存留率。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拍摄CBCT,并通过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s,PES)、边缘骨水平(Marginal Bone Level,MBL)、唇腭侧骨板宽度、患者满意度,评价种植修复后成骨能力及效果。结果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软组织情况较好,红色美学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骨替代材料术后与术后6个月的改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改变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骨替代材料的术后6~12个月的边缘骨水平改变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Bio-Oss和PerioGlas均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及成骨效果,通过比较发现Bio-Oss吸收较慢,有利于唇侧骨壁宽度的维持,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微钉种植体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经验,评价微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的有效性。方法:从临床病例中选择6例双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以微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种植体植入上下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或上下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150g~200g力滑动法关闭间隙。比较6例双颌前突患者拔牙间隙关闭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6例双颌前突患者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上颌切牙切端在治疗前后平均内收6.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抗磨牙在治疗前后平均前移0.42mm,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微钉种植体起到了磨牙强支抗的效果。治疗过程中,微小种植体均保持了稳定,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初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微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联合片段弓技术,为缺牙时间过长患者固定或种植修复提供足够修复空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单颗或少数磨牙长期缺失并伴有对颌牙过度伸长患者29例,在伸长磨牙颊侧和腭侧分别植入微螺钉种植体1枚,一周后缺牙区临近牙体粘结托槽上片段弓并加力,进行正畸压低,嘱患者四周复诊。患者正畸前后拍摄曲面体层片,观察磨牙压低距离。结果 29例患者对颌均得到有效压低,矫治疗程最短13周,最长29周,平均20周。被压低磨牙位置基本正常,与邻牙无明显台阶,对颌缺失牙修复空间足够,经口腔曲面体层片观察,被压低的磨牙没有明显的牙体、牙髓病变。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联合片段弓技术简化了治疗过程,避免了多种力的交织和相互抵消,而且复诊加力十分方便,减少了椅旁工作时间。采用微种植支抗联合片段弓局部正畸的方法,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纵隔肿瘤精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例纵隔肿瘤的病历资料,术前行双源螺旋CT检查,将扫描获得的DICOM原始数据输入到Visual Volume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将导出的STL格式的数据输出到Objet 350 Connex3 3D打印机进行打印。结果:三维重建模型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与周围器官的空间结构关系,有利于筛选最佳手术入路,有效避免了损伤大血管的风险,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术后患者满意。结论:3D打印技术可以应用于纵隔肿瘤精准切除术,为同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更可靠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血管化腓骨植骨重建术中的初步应用,以改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3例单侧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病历资料,术前均行下颌骨薄层CT扫描,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软件的镜像工具生成健侧下颌骨的镜像模型,依镜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设计移植血管化腓骨、预弯塑形钛板、模拟手术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实际手术操作与术前规划一致,术后患者颜面部外观满意,下颌骨功能满意。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植骨重建术可以术前在模型上进行手术规划,提供精准化及个体化治疗,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使牙齿产生移动的有效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例牙列不齐,同时合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横位埋伏阻生的患者,利用在下颌骨升支上植入的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向上向远中向牵引,使埋伏阻生牙直立、伸长并排齐入牙列中。结果:临床观察显示:3颗埋伏阻生牙均正常萌出,临床冠长度正常,牙周附着良好,牙齿无明显松动,牙根无明显吸收,牙髓活力测试正常,微螺钉种植体稳固,周围软组织健康无红肿。结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可以使牙齿产生有效的向上向远中方向的移动。由于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和去除的临床操作简单、安全、美观、稳定、可靠且又基本上不需患者的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冒叶琳 《药物与人》2014,(9):218-219
AngleⅡ类1分类错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错合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开唇露齿,磨牙远中关系,严重影响容貌及患者心理健康,患者的矫治愿望迫切。在对Angle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患者进行矫正时,上颌拔牙间隙常常需要全部或者大部分提供给前牙解决前突,因此磨牙支抗要求最强控制。在微型种植体支抗出现之前,有Nance弓、TPA和口外弓等获得磨牙强支抗的传统方法,但都需要患者很好的配合。近年来.微种植体可提供绝对支抗.具有体积小、植入部位灵活、手术操作简单以及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行口腔正畸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横腭杆支抗正畸治疗法,观察组采用种植体支抗的正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及效果。结果观察组34例共植入后牙区种植体68枚加强支抗,种植两周后脱落4枚,脱落率为5.88%;10个月后,观察组磨牙移位距离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上中切牙倾角和上中切牙凸距差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在口腔正畸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李莹莹  郭慧颖  袁长永 《中国校医》2023,(9):712-715+720
目前,数字化导板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应用数字化导板使术前设计更为直观、术中定位更为精准、术后对比更为便捷,从而提升了口腔种植术的准确性。对于无牙颌患者,最常用的数字化导板是黏膜支持式导板。本文旨在阐述黏膜支持式导板在无牙颌种植中的应用,对其优势、制作流程以及临床应用流程进行简介,并分析了临床医生应该如何提高黏膜支持式导板应用于无牙颌种植的精确度,希望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陈高荣 《现代保健》2010,(32):27-28
目的总结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用于正畸强支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个前突病例,安氏I类双颌前突或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颌前突需拔除第一前磨牙且需用强支抗,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从矫治排齐始至关闭间隙均使用该支抗。对治疗前后情况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共植入24枚微螺钉种植体,拉尖牙向后过程中松动1枚,内收前牙结束时松动1枚,22枚未发生炎症、松动,成功率91.67%。关闭间隙时间6—8个月,平均6.86个月。矫治后其上颌前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上颌磨牙远中移动0.37mm,压低0.9mm,上颌磨牙位置稳定。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是一种临床所需的简便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锥形束CT用于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重度吸收的患者,种植术前进行评估和设计。方法:5例下颌磨牙牙槽骨区重度吸收,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病例。术前进行锥形束CT扫描,测量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利用种植软件,根据测量结果制作手术模板。使种植体向颊侧或舌侧倾斜一定角度避开下颌神经管,且达到有效种植长度。共植入10mm种植体9个,3个月后行冠修复。结果:8个种植体向颊侧倾斜,1个向舌侧倾斜。其中5个行单冠修复,4个行固定桥修复。1年后复诊,种植体均获得成功。结论:下颌磨牙区牙槽骨重度吸收的病例,在种植义齿修复时,利用锥形束CT术前设计,制作手术模板,可使种植体向颊侧或舌侧倾斜一定角度避免损伤下牙槽神经,达到种植体的有效高度。是一种微创,有效地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技术在复杂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8月医院收治的20例复杂上颈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钉,试验组采用3D打印导板技术置钉。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每枚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置钉准确度及术前1 d、术后3 d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和颈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试验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置钉准确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两组VAS评分、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1 d,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术前1 d,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颈椎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上颈椎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技术置钉的效果较好,利于缩短螺钉置入时间、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5,(7):15-17
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术及早期种植术的临床疗效及两者的差异。方法对我院27例上前牙病变患者进行微创拔牙,术后分别行即刻种植体植入、术后4~8周及12~16周早期种植体植入,共植入种植体32颗,其中伴骨缺损者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同期植入工骨粉及生物膜,关闭创口。种植体植入后3~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随访种植义齿情况,时间6~24个月。在此期间进行x线检查种植体周骨量吸收情况;检查种植体周牙龈及龈乳头外形,且通过牙龈乳头充盈指数及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临床成功率及美学修复效果。结果 32颗种植体存留率为96.9%;种植体周未见病理性骨吸收;牙龈形态良好,色泽正常,患者主观满意度VAS值平均达96.3。两者在组织稳定性和美学效果的稳定性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对上颌前牙区进行即刻种植或早期种植都能获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适应症的选择和临床操作方面,早期种植比即刻种植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