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是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  相似文献   

2.
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重要路径。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组织力、领导力,街道与社区等社区治理主体职责界定不明晰、治理载体单一,导致以党建推动社区治理制度向效能转化存在困境。天津市“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模式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街道与社区作为社区治理“主战区”、强调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主体责任、坚持治理重心下沉,有效推动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新时代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将党的领导嵌入和融入社区治理实践的一种新探索,是我国当前和未来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背后有其重要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及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实践逻辑,并在时代背景下随着基层党建重心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并且已经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质和一大优势,加强和创新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为此,成都市委坚持"党建统领、体制破题、发展治理、做活社区"的总体思路,以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的着力点,在理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的领导逻辑、创新党领导城乡社区治理的各类平台、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与基层社会公共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其突出亮点与特色就是破解了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基本问题——活力与秩序的矛盾,从而实现了党组织对社区治理的有效领导,并推动成都乃至四川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条党领导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性保障,组织强则基层稳,基层稳则国家兴。组织部门作为党委职能部门,应巩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将制度建设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全过程,使组织、干部、人才“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推动组织工作提质增效,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持久动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载体。渝北区龙溪街道秉持"和合故能谐"理念,把握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需求、目标"三大导向,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社区倾斜,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寻求政府治理和社会协同、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一条互联互促、文明双向、和谐共生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区治理中,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聚民意、集民智、解民忧、得民心。近年来,涪陵区敦仁街道移民小区社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指示精神,把加强党的领导、赢得党员群众信任和拥护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不断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激发治理活力、党群同心共筑幸福家园的社区治理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海阳市以联系群众大走访、千名干部“双报到”下沉一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为契机,全面优化升级社区网格,配齐配强网格工作队伍,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实效,切实掌握基础信息,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有效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和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杨积堂 《前线》2020,(1):85-8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前,基层多元参与治理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城乡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观念和治理责任没有被普遍激活。北京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在京郊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村里耕地被征收、300多户居民“村转居”.  相似文献   

10.
徐炜  刘博维 《求实》2024,(1):71-83+111
社会动员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基层治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发挥社会动员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社区居民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社会动员行动范式表现出分类精细化、机制结构化、逻辑明晰化等鲜明特征,在利益选择、社区资源、归属感、社会力量等方面面临动员困境。亟待通过社会动员理念重塑、社会动员共同体构建、社会动员技术更新、社会动员资源整合和社会动员抗逆力提升等,提高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动员效率,同时,准确把握社会动员的适度边界,实现居民参与基层治理与社会动员在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有效承载体。在深刻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基础上,立足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实践,从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以人人有责为基础,增强居民共同体意识;以人人尽责为抓手,培育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以人人享有为目标,聚力保民生聚民心等方面探索乌鲁木齐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雷博雅  武刚 《兵团党校学报》2020,(2):108-112,F0003
社区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最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区规模日趋扩张的形势下,尽管依法治理已成为各方面的广泛共识,但实践中仍存制约社区法治化发展的诸多障碍,亟待从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为切入,理顺参与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明晰不同主体之具体职责,依托政府治理水平提升、社区自身建设加强、居民参与意识养成,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最本质特征,双重统合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党建双重统合社区治理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资源聚集。党组织凭借其执政优势和组织优势搭建平台,将各类资源下沉至社区并进行有效整合以满足居民需求。二是主体协同。属地党组织召集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协同应对,以科层体制内部动员的方式将政府“再组织化”,以此实现集中办公和有效治理。党组织在有效凝聚治理资源的条件下协同各类治理主体,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推动各类主体真正融入社区治理场域并发挥长效作用。“双重统合”有效促进了党组织与各方治理主体在协同合作基础上形成治理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成都市在加强基层治理建设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治引领,推动社会组织融入社区治理,打造民心工程,服务社区群众等。成都市在基层治理中取得的诸多成效,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高邑县在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着眼城乡统筹、全域治理,突出“党建领治、政府施治、多元辅治、依法善治、文化兴治、科技强治”,全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点场域,其治理成效事关民生福祉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看,基层智慧治理遵循问题呈现、网络组建、利益赋予、多元互动的行动逻辑,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但同时,也存在权力与责任不匹配导致的权宜性治理、治理一体化与个体差异化张力导致的居民参与不足、技术应用数字鸿沟导致的老年群体被边缘化和技术平台公益性与运营部门营利性之间的冲突等治理限度。因此,要从深化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需求识别的精准度、提升行动者的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密切相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多元治理的结构,增强民众参与的效能感,创设协作发展的机制,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治理平台,基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结构功能与文化功能,党和国家在基层治理中高度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由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选择性培育”和“代表性覆盖”,社区社会组织面临着活力不足的发展困境。本文认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平衡“自上而下社区社会组织”与“自下而上社区社会组织”的二元结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需要同时兼顾“赋能”和“枢纽”双重策略,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志愿队”和“蓄水池”的功能,实现对社区治理活力和秩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实践中,基层政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形象”政府,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平台”政府,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终端”政府,是实现全民守法的“窗口”政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焦点”政府。实现基层治理法治化,改革现存的党政一体、以党代政的传统治理体系是其关键环节,需要从治理理念、加强法制、强化监督、理顺机制等多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区域化党建已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领域。克拉玛依区基层党组织在以"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以共驻共建工作为依托,按照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丰富"一管三带一联四满意"主题实践活动,深化"五百"工作机制,对实现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