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阻力指数(UtA-RI)联合临床风险因素预测双胎孕妇发生子痫前期(PE)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检及分娩的双胎PE孕妇49例为病例组,另以1:1配对(孕周、标本收集时间均与病例组相差不超过1个月)选取正常双胎孕妇4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UtA-RI;多因素分析双胎孕妇发生PE的危险因素,并分析UtA-RI联合临床风险因素对双胎孕妇发生PE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孕妇妊娠年龄大于对照组,以试管婴儿方式受孕、胎儿为双绒毛膜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娩孕周早于对照组,UtA-RI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OR=14.11,95%CI:1.48~135.00)、受孕方式(OR=4.46,95%CI:1.51~13.17)、UtA-RI(每升高0.1)(OR=1.76,95%CI:1.03~2.99)均为双胎孕妇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UtA-RI联合临床风险因素(年龄≥35岁、试管婴儿)预测双胎孕妇发生PE的AUC达0.806(95%CI:0.720~0.892,P<0.05),灵敏度为0.82,特异度为0.71,阳性预测值为0.767,阴性预测值为0.709。结论UtA-RI联合临床风险因素对双胎孕妇发生PE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孕妇孕期增加体质量与围产期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35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妇资料,按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孕期增加体质量指南推荐,将受试者按孕期增加体质量分为3组:低于指南推荐组(体质量增加<16.8 kg)145例;符合指南推荐组(16.8 kg≤体质量增加<24.5 kg)170例;高于指南推荐组(体质量增加≥24.5 kg)35例。记录每例受试者的妊娠并发症发病情况和围产期结局,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孕期增加体质量呈正相关(OR=1.087,95%CI=1.008~1.172,P=0.031)。3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分别是(35.29±2.25)周、(36.32±1.33)周和(36.50±0.94)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度早产(OR=0.829,95%CI=0.749~0.918,P=0.000)和极度胎膜早破(OR=0.776,95%CI=0.688~0.874,P=0.000)的发生与孕期增加体质量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孕妇中,孕期体质量增加符合IOM指南推荐,有利于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获得良好的围产期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双胎孕妇251例,回顾性分析孕妇及围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51例双胎妊娠中,围产儿不良结局有87例,不良结局发生率高达34.66%,围产儿死亡21例,围产儿死亡率8.37%。(2)单因素分析结果:受孕方式、绒毛膜性、孕妇合并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有明显差异(P<0.050)。(3)多因素分析结果:剖宫产分娩是双胎围产儿结局的保护性因素(P=0.000,OR=0.086,95%CI=0.023~0.321)。未足月胎膜早破和单绒毛膜性是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0,OR=2.979;P=0.043,OR=5.689)。结论:单绒毛膜性、孕妇合并未足月胎膜早破双胎是双胎妊娠围产儿结局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分娩方式剖宫产术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居住地离主干道距离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产检的孕早期孕妇703人的相关信息,根据孕妇居住地与主干道距离将孕妇分为2组,距离≥250 m组共618人,距离<250 m组共85人,随访孕妇妊娠结局,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居住地离主干道距离与早产、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胎膜早盘、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孕妇居住地离主干道距离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的关系。结果:以孕妇住址离主干道距离≥250 m为对照,在调整了孕妇基本人口学特征后,孕妇住址离主干道距离<250 m不是早产(OR=0.669,95%CI=0.153~2.972,P=0.593)、妊娠期糖尿病(OR=0.784,95%CI=0.454~1.353,P=0.382)、子痫前期(OR=1.650,95%CI=0.454~5.991,P=0.447)、胎膜早破(OR=1.120,95%CI=0.672~1.867,P=0.664)、 低体重儿(OR=1.626,95%CI=0.455~5.809,P=0.454)及巨大儿(OR=1.932,95%CI=0.763~4.890,P=0.165)的危险因素,也不影响新生儿的体质量(OR=0.037,95%CI=-49.746~146.518,P=0.333)和身长(OR=0.009,95%CI=-0.350~0.445,P=0.813)。结论:孕妇家庭住址与主干道距离<250 m不是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发病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通地区住院孕妇的资料,统计妊娠期发现肝功能异常的病例数,分析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所占比例,同时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年龄、孕前体重指数、胎次、不良妊娠史(自然流产或早产)、家族史、饮食、受精方式、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等情况的相关性。结果:99 523例妊娠晚期孕妇中,肝损害3 712例(发病率为3.73%),其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998例(占26.89%)。单因素分析发现单胎及双胎以上妊娠、家族史、人工受精、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脂代谢异常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胎以上妊娠、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25、2.06、4.01、5.21、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高,双胎及以上妊娠、家族史、激素保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压是其危险因素,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龚衍  杜晓红  肖兵  赵梓琳  秦娟  陈旭 《当代医学》2011,17(35):26-28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及母婴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94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加体重、并发症、早产率、剖宫产率、低体重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孕产妇的居住地、产次、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龄、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有关,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并发症、早产、剖宫产、低体重儿发生率增加.应针对有危险因素的孕妇加强孕期保健,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病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患者早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根据孕妇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组(MCDA组)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组(DCDA组),并分析两组孕妇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不良结局单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受孕方式、绒毛膜性、是否胎膜早破、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分娩方式是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妊娠患者受孕方式、胎膜早破以及分娩方式是其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CDA组患者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以及胎儿畸形等围产儿预后发生情况明显低于MC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受孕方式、胎膜早破以及分娩方式是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患者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以及胎儿畸形发生率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国西南地区育龄妇女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GDM组3 593例,对照组15 346例)的方法,选取18 939例于2013~2015年在四川、贵州、云南定期产检的单胎孕妇,测量身高及孕期体质量,于孕24~28周进行GDM筛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暴露水平1)、孕期增重(暴露水平2)与GDM结局的关系。结果 孕前超重和肥胖可增加GDM的发生风险〔比值比(OR)=2.44,95%可信区间(CI):1.98~2.99;OR=4.98,95%CI:2.52~9.91)。采用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孕期增重标准,调整了预产年龄及孕前BMI后,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过多或孕中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OR=1.33,95%CI:1.03~1.70;OR=1.48,95%CI:1.26~1.72)。孕早期,高龄组(预产年龄≥35岁)中,与增重适宜者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发生GDM的风险更大〔OR和95%CI为1.42(1.02~2.28)〕,而非高龄组(预产年龄OR值无统计学意义;孕中期,高龄组和非高龄组发生GDM的风险均是增重过多者高于增重适宜者〔OR和95%CI分别为1.59(1.14~1.88)和1.49(1.20~1.72)〕。结论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妇女中,孕前超重和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的高龄妇女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SLE合并妊娠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纳入216例SLE患者的223次妊娠结果,其中妊娠期SLE活动者130次(58.29%),其流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及新生儿NICU转入率高于疾病稳定者(P<0.001)。妊娠期SLE活动为妊娠丢失(OR=12.626,95%CI:2.431~65.581,P=0.003)、新生儿早产(OR=7.467,95%CI:2.819~19.766,P<0.001)和低出生体质量儿(OR=4.359, 95%CI:1.361~13.965,P=0.013)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子痫前期为新生儿早产(OR=3.697,95%CI:1.120~12.200,P=0.032)和低出生体质量儿(OR=16.185,95%CI:1.895~138.232,P=0.011)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除SLE活动外,妊娠丢失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妊娠期新发SLE(OR=4.466,95%CI:1.588~12.554,P=0.005)和产妇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下降(OR=23.158,95%CI:1.952~274.685,P=0.013)。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为妊娠期SLE活动(OR=0.875,95%CI:0.775~0.987,P=0.030)及新生儿早产(OR=0.883,95%CI:0.798~0.977,P=0.016)的保护因素。结论 SLE合并妊娠患者疾病活动度高,引起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妊娠期新发SLE为疾病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早期识别新发SLE及SLE活动的危险因素并积极治疗,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妊娠早、中、晚期睡眠质量,分析基本人群特征、孕期特征、生活、工作习惯与环境暴露因素对孕期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7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检至分娩的334例孕妇,调查其基本人群特征和生活、工作习惯、环境暴露因素及孕11~13+6周、孕24~27+6周、孕32~36+6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析基本人群特征、孕期特征、生活、工作习惯与环境暴露因素与妊娠各期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各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妊娠早、中、晚期睡眠质量差(PSQI>5分)的发生率分别为45.51%、37.41%和47.31%,68.56%孕妇发生过睡眠质量问题,20.96%孕妇在妊娠早、中、晚期均发生睡眠质量问题。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OR=1.751, 95%CI:1.091~2.809)、噪音(OR=1.790, 95%CI:1.065~3.009)、妊娠早期食欲差(OR=2.343, 95%CI:1.266~4.336)是影响妊娠早期睡眠质量问题的危险因素;痛经史(OR=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8年1月1日-2019年6月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胎龄34周诊断新生儿低血糖且其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患儿共128例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未诊断新生儿低血糖但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新生儿128例为对照组。收集纳入病例与母亲的临床资料、生后24 h内血小板参数。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因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发生低血糖的影响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双胎妊娠、初产妇、顺产、孕期血糖控制不佳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比例、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入院时血气分析pH值、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双胎妊娠[OR=5.225,95%CI(1.070,25.527)]、孕期血糖控制不佳[OR=11.751,95%CI(3.775,36.57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8.707,95%CI(1.875,40.439)]、平均血小板体积增高[OR=1.519,95%CI(1.020,2.257)]均是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顺产[OR=0.480,95%CI(0.242,0.953)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双胎妊娠、孕期血糖控制不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平均血小板体积增高均是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而顺产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冬  韦安稳  薛丽丽 《浙江医学》2021,43(8):885-887,893
目的探讨妊娠间隔对母体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指导再生育妇女掌握最佳的妊娠间隔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经产妇49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产妇妊娠间隔的时间,将经产妇分为0~2年组690例、3~4年组1180例、5~6年组1083例、7~8年组742例、9~11年组703例、≥12年组530例。比较不同妊娠间隔组孕妇母体及围生儿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妊娠间隔对母体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不同妊娠间隔组孕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间隔组早产、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入住NICU、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与0~2年组比较,9~11年组孕妇子痫前期发生风险增加(OR=3.08,95%CI:1.15~8.29,P<0.05);7~8年组(OR=2.05,95%CI:1.17~3.59)和≥12年组(OR=2.93,95%CI:1.45~5.96)孕妇胎膜早破发生风险增加(均P<0.05)。结论妊娠间隔对母体及围生儿结局有重要影响,为了减少再生育妇女的妊娠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建议选择适宜的妊娠间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建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35~45岁的253例孕产妇的临床一般资料和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纳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性及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和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资料做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OR=4.479,95%CI:1.989~10.087 )、凝血功能异常(OR=3.855,95%CI:1.435~10.361)、妊娠合并甲减(OR=6.041,95%CI:1.891~19.293)、GDM(OR=4.108,95%CI:1.640~10.287)、HDCP(OR=2.509,95%CI:1.067~5.900)、ICP(OR=11.071,95%CI:2.696~45.464)及胎盘前置(OR=5.114,95%CI:1.827~14.318)为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与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高度相关。基于年龄、凝血功能异常、妊娠合并甲减、GDM、HDCP、ICP及胎盘前置这7项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同时本研究使用Bootstrap 内部验证法对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C-index指数高达0.807(95%CI:0.765-0.849),说明本研究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高龄孕发生不良妊娠的风险较高,年龄、凝血功能异常、妊娠合并甲减、GDM、HDCP、ICP及胎盘前置等因素是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能够提高对高龄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诊断效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胎妊娠孕妇子痫前期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分娩的单胎孕妇14 87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孕妇子痫前期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4 875例单胎孕妇中,年龄28~37岁,平均(32.5±4.1)岁;2 975例(20.0%)孕妇发生子痫前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034,95%CI:1.017~1.052,P <0.001)、孕前BMI越高(OR=1.137,95%CI:1.118~1.155,P <0.001)、孕期增重越高(OR=1.050,95%CI:1.039~1.061,P <0.001)、产次越低(OR=0.585,95%CI:0.493~0.695,P <0.001)、辅助生殖技术受孕(OR=2.169,95%CI:1.790~2.628,P <0.001)、妊娠期糖尿病(OR=1.233,95%CI:1.050~1.426,P=0.010)的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越高(P <0.05)。结论 年龄、孕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双胎妊娠孕妇的孕期增重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探讨我国双胎妊娠孕妇的孕期体重总增长的适宜范围,为进一步指导双胎妊娠孕期体重管理及营养摄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585例。按照孕前BMI分为4个组: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BMI<24kg/m2)、超重组(24≤BMI<28kg/m2)和肥胖组(≥28kg/m2)。记录孕期增重数值,将总增重的P25~P75区间定为适宜增重范围,并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组:孕期增重过少组(孕期增重小于适宜范围下限)、孕期增重适宜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孕期增重大于适宜范围上限)。结果 本研究表明双胎妊娠孕妇孕期总增重的适宜范围为12~18kg。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双胎孕妇的适宜增重范围分别为14~17kg、13~19kg、12~18kg、11~17kg。双胎妊娠孕妇孕期增重与其产次呈正相关,孕期体重增重不足的孕妇胎膜早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孕中期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指标异常项数及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2611例GDM孕妇,根据孕中期OGTT血糖异常项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分组,分析各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及其交互作用。结果:OGTT血糖三项均异常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巨大胎儿和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率高于一项和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均P<0.017);血糖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早产发生率也高于一项指标异常的孕妇(均P<0.017)。孕期增重过多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胎儿发生率高于增重不足和增重适宜孕妇,LGA发生率高于增重不足孕妇(均P<0.017);增重适宜孕妇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率低于增重不足和增重过多孕妇,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低于增重不足孕妇(均P<0.017)。在OGTT血糖一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发生早产、SGA的危险因素(aOR=1.66,95%CI:1.10~2.52;aOR=2.20,95%CI:1.07~4.53),是LGA的保护因素(aOR=0.40,95%CI:0.27~0.50);孕期增重过多则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低体重儿的危险因素(aOR=2.15,95%CI:1.35~3.41;aOR=1.80,95%CI:1.20~2.72;aOR=2.18,95%CI:1.10~4.30)。在OGTT血糖二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巨大胎儿和LGA的保护因素(aOR=0.24,95%CI:0.09~0.67;aOR=0.54,95%CI:0.34~0.86),孕期增重过多则是早产的危险因素(aOR=1.98,95%CI:1.23~3.18)。而在OGTT血糖三项指标异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无明显关联。结论:在GDM孕期管理中,对于OGTT一项或两项血糖升高者,孕期体重合理管理可降低部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三项血糖均升高者,除了孕期体重管理,需更严格的血糖监测并进行药物降糖等积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吕艳香  周颖  呼瑞  梁艳  乔媛  贺同强 《浙江医学》2022,44(14):1532-153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年龄≥18岁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6144例,其中合并胎盘早剥158例(胎盘早剥组),未合并胎盘早剥598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产科情况及分娩并发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结果胎盘早剥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多胎比例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减少、子宫肌瘤、HELLP综合征、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肾功能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OR=2.255,95%CI:1.267~4.013)、子宫肌瘤(OR=2.014,95%CI:1.131~3.586)、HELLP综合征(OR=13.526,95%CI:5.992~30.530)、未足月胎膜早破(OR=2.698,95%CI:1.223~5.952)均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管理应结合孕妇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子宫肌瘤、HELLP综合征及未足月胎膜早破等危险因素,个体化管理,尽早识别和处理胎盘早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双胎妊娠孕产妇与正常单胎妊娠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97例双胎妊娠孕妇(双胎组)与100例正常单胎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DH)、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贫血、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围生儿情况及剖宫产率。结果:双胎组与对照组的PDH发生率分别为24.7%、6.0%,ICP发生率分别为7.2%、2.0%,贫血发生率分别为72%、50%,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13.4%、3%,早产率分别为42.3%、3.0%,产后出血率分别为14.1%、2.0%,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5.2%、0%,剖宫产率分别为79.4%、4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妊娠可以增加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母体血清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与胎盘炎症反应程度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 月~2016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47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后胎盘 病理结果分为PIR组(238例)和非PIR组(240例)。分别比较两组孕妇晚孕期的几种血清炎症指标(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数、淋巴细胞数、CRP、NLR)水平与胎盘炎症相关性进行比较,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胎盘炎症反应发生独立危险 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记录曲线下面积以分析晚孕期不同血清炎症指标预测 PIR发生的临床价值。结果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CRP、NLR预测PI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95% CI:0.485~0.766)、0.716(95%CI:0.453~0.783)、0.329(95%CI:0.228~0.431)、0.725(95%CI:0.677~0.765)和0.801(95%CI: 0.742~0.856)。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孕妇早产(OR=2.446,95%CI:1.003~4.590)、胎膜早破(OR= 2.304,95%CI:1.049~4.161)、NLR>7(OR=3.268,95%CI:2.071~6.920)、CRP>15 mg/L(OR=2.137,95%CI:1.412~8.236)均为PIR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孕期NLR增高可作为预测胎盘炎症发生风险的一项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可能对仅空腹血糖升高未重视,导致妊娠期血糖管理不佳,而这种情况是否会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待研究。 目的 探究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产前检查的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411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随访至分娩,并根据最终分娩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和无不良妊娠结局组。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果 411例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GDM孕妇中157例(38.2%)接受妊娠期规范化血糖管理并达标,88例(21.4%)接受妊娠期规范化血糖管理但未控制达标,166例(40.4%)未接受血糖管理;323例(78.6%)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不良妊娠结局组),88例(21.4%)妊娠结局良好(无不良妊娠结局组)。两组孕妇年龄、妊娠前超重肥胖所占比例、妊娠期血糖管理情况、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 h血糖、OGTT 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5.5%、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时间-血糖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前超重肥胖〔OR=2.89,95%CI(1.45,5.78),P=0.003〕、妊娠期血糖管理〔管理未达标:OR=3.64,95%CI(1.64,8.06),P=0.001;未管理:OR=3.46,95%CI(1.91,6.25),P<0.001〕、HbA1c〔OR=2.38,95%CI(1.06,5.34),P=0.035〕、低蛋白血症〔OR=2.25,95%CI(1.15,4.41),P=0.018〕、时间-血糖曲线的AUC〔OR=1.23,95%CI(1.03,1.47),P=0.024〕是单纯空腹血糖升高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 结论 妊娠前超重肥胖、妊娠期血糖管理未达标或未管理、高HbA1c、低蛋白血症、时间-血糖曲线的AUC是单纯空腹血糖升高GDM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指导孕妇妊娠前保持正常体质量、规范化管理血糖等,以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