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既有建筑的空间设计和规划的难度并不亚于新建筑的建造: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到空间改造的契合点,使之焕发新的生命,这就不仅需要高超的施工技艺,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建筑理念和前瞻性的价值眼光。而在现今高涨的绿色节能的呼声下,运用节能技术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关键是如何将之运用得恰到好处,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的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积极建设紧凑型城市的大前提下,建筑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一种有限资源,空间如何重复高效的利用起来、建筑形态之间如何彼此交流和相互融合都是考验建筑设计师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艺术楼建筑方案设计,设计师充分利用建筑这种"有限资源",将有限空间延伸出无限魅力与美感,空间和形态犹如设计师手中的活物,彼此间交流不断、火花闪现。论文就以该设计为例,探究建筑空间如何彼此交流、建筑形态怎样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综述国内外有关光影在建筑空间中运用的研究成果,发现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存在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论证不够系统、充分、缺乏逻辑性等不足,没有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我国艺术设计领域对光影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研究呈自发状态,未能把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作为建筑艺术设计研究参照系。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光影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如何贯彻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方面。用合理的设计手法巧妙地把光影运用在建筑空间的营造中,利用光影提升建筑空间的装饰效果,是当下国内建筑空间艺术设计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顾燕  姚准 《华中建筑》2007,25(5):45-47
该文通过对高校建筑交通空间设计的反思,提出观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所谓的"辅助空间"其实更需要设计;或曰所谓的"辅助空间"包含着更多可设计的内容和空间,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才能设计出更为积极的"辅助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新开发区的发展已从生产导向型进入到以研发导向型为主的高科技园区。为了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科技园区环境,论文提出了高科技园的建筑空间形态设计方面的具体特点和要求,以及其建筑设计如何适应以研发为目的的产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的过程中,一系列渡口建筑的更新、改造、新建具有建设周期短要求高的特征。通过对宁国路轮渡渡口项目中设计策略和建造过程的记述,讨论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如何在有限时间和造价控制下,通过建筑学原理和建筑师的深度介入——合理的体系选择、有效的设计语言、创新的空间构成、积极的沟通协调等达到良好的设计品质和空间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3)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对高中教育如何进行创新性学生培养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现如今的高中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现代高层办公发展迅速,尤其在创作领域建筑师在高层办公建筑关键发展时期,如何通过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实现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是目前建筑师的时代使命。因此,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以发现,蕴藏其中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角度的设计创新、建筑空间设计创新和建筑技术创新三大方面。该文探讨了高层办公建筑的创新发展。并以广州电网生产调度中心建筑投标方案为例,从城市空间角度、建筑空间角度、建筑技术利用角度等三个方面,逐步分析、展开论述了高层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葛家君 《建筑》2013,(12):43-44
研究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必须充分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考核机制的作用、存在问题、如何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考核机制以及怎样保障考核机制的运行等四个方面。科技创新考核机制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具有推动建筑科技进步、提高建筑企业整体科技水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推动建筑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建筑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建筑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创造,更需要建筑企业参加研究  相似文献   

10.
顾红男  丁素红 《新建筑》2013,(6):116-119
机场作为城市口岸,其建筑形象往往需要表达传统的地域特征,对于小型机场的航站楼更是一种有效的设计策略。由于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和使用功能的改变,使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传统建筑应根据现实需要转变,而建筑创新需要对传统建筑重新解读、分析和创造。结合遵义机场航站楼设计,探讨如何通过对传统建筑的空间类型、建构方式和形式构成的转化达到建筑意义的回归,并在现代语境下表达建筑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在原有建筑的改、扩建工程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改善现有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提升建筑本身的品质和形象,并使之适应不断发展的使用需求,是改、扩建项目的核心。该文以国家远程教育大厦建筑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为线索,介绍作者在城市空间整合、街区形象完善、建筑与文化的融合、空间与形象的提升等方面的探索与思考。项目设计通过"信息塔"的融入、方整外壳的设置、中庭虚空间的积极营造,使建筑整体空间形象的积极相应周边环境的同时,又表达出有意味深长的文化隐喻,建筑的身份与内涵达到了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建筑空间留白的可持续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各个方面的深入,设计者对于建筑以及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关注。该文从建筑设计方法的角度入手,以建筑空间的“留白”设计作为切入点,探讨这种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手法如何应用于建筑的设计,并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及影响。可持续发展观与建筑的碰撞,应落实于建筑工程项目从策划到施工的各个层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而建筑创作中的留白恰在建筑空间设计的层面提出了建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指引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老旧厂房在原有生产性功能丧失之时,其本身及其内部空间就已经为当今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而面对着这种可能性,又应该如何对已有的空间进行改造,创造出适用和经济的空间,以适应新功能的需要。该文以湖南军粮昭山服务中心的改造实践为例,从单层和多层旧厂房在空间上不同的特点和新旧功能转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体现可持续的原则这些方面着手,探索老旧厂房空间更新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庭院空间的地域文化逐渐流失,很多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建筑庭院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人们认为传统建筑无法与高效批量生产的现代竞争,传统建筑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出来。中国传统建筑庭院孕育了两千年的华夏传统生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于传统建筑庭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从根本上认识和理解建筑庭院文化,从前辈们的设计中提取精髓加以分析和吸收,发展当代建筑庭院设计。  相似文献   

15.
生土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因其绿色、生态、节能、成本低等特点,在过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因其自身固有的不足,现在的应用越来越少。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给生土建筑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论文通过对山东省的生土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了现存的生土建筑形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建筑在当今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在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是基于一定的模式进行吸收和采纳,并与自身本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发生交织与碰撞,使建筑跳脱出单一的仿造和复制,而是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内涵。日本建筑得以重生,在于建筑师找到了民族性与外来文化共生的发展途径,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意蕴的新建筑。文章纵观日本建筑史,结合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把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万展志  周铁军 《福建建筑》2014,(1):62-64,68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城市快速扩张和不断更新,其中城市发展中的建筑更新与保护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对于一部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怎样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处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河南郑州东史马村文化体验展示中心建筑方案为例,强调"城市舞台"的设计构思,提出"公共性"、"体验性"、"独特性"三个主要的设计方法来突显文化体验展示中心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设计中将原有建筑充分利用,使其与新建建筑在多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新旧建筑在功能、形式上相互依存,恢复原有的场所精神,既发挥出原有建筑的文化价值,也使整体建筑成为该区域内新的活力点。通过介绍,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江  凌世德  张蕾 《新建筑》2006,(6):46-49
通过分析蒙太奇的艺术模式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印证了当今信息化社会需要建筑师拥有蒙太奇式的审视角度和解决方法。结合泰安市水利与渔业局办公楼及综合服务楼的设计实践,探讨了如何以建筑师和电影人的双重视角来从事建筑创作,用电影思维启发灵感,用电影语言表达构思,以实现对创造未来理想空间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薛浩  刘骜  林挺 《华中建筑》2014,(1):137-141
城市历史街区作为城市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保护是街区改造工作中的新课题,在更新改造中,不但要注意旧式格局与建筑的沿承,同时也要注重新兴元素的引入。改造设计,一方面需要通过空间的梳理、古建的维护、传统生活状态的展示来重现历史街区风貌;另一方面需要有机地注入现代社会新生活力,拓展街区脉络、演变建筑风格、转变建筑功能,更新建筑结构,使文脉得以沿承。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了传统街区改造的传与承问题,并通过湖州府庙街区改造这一具体项目设计的全程思考,从空间、建筑、景观的角度探讨了传统街区的开发策略与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郭燚  江蓝 《重庆建筑》2007,(3):36-38
教育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怎样发展和创新教育建筑一直是建筑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天津财经大学教学楼在平面功能、造型、材料、空间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可参照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