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斜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PHA、秋水仙碱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斜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核型为:2n=48=2sm 46t,臂数:NF=50.  相似文献   

2.
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4批赤点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杂交的初步结果。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取得杂交受精卵,受精卵的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的畸形率与雌鱼的卵质有关;杂交组与对照组的斜带石斑鱼相比,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无显著差异,但发育速度较快;杂交组仔鱼与对照组仔鱼在孵化后11 d内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但12 d后杂交组仔鱼增长显著;杂交组仔鱼的不投饵活力系数SAI和育苗成活率较对照组显著高,初步表现出杂交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斜带石斑鱼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白细胞介素8(IL-8)的结构和功能,本实验对其基因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分析. 运用RACE-PCR方法,从斜带石斑鱼总RNA反转录cDNA库中获得了961 bp 长的cDNA全序列. 同时利用RT-PCR 技术,检测了微壁溶球菌诱导前后该基因在斜带石斑鱼体内不同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 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IL-8cDNA序列包含235 bp 的5′非编码区,438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288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5个氨基酸. 未诱导前,斜带石斑鱼IL-8基因主要在心、头肾、脾和肝脏中表达,在鳃和肠中量表达,在胃、肌和皮中几乎没有表达;诱导后,IL-8基因强烈表达于所有取样器官. 所获得的斜带石斑鱼IL-8基因是一种与炎症作用有关的CXC亚族趋化性因子.  相似文献   

4.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广东引进斜带石斑鱼受精卵1.5kg(约2.2×106粒),孵出仔鱼约1.8×106尾,在水温25.0~28.8℃、盐度25.6~28.4、溶解氧5.7~7.3mg/L的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牡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蒙古裸腹溞、不同规格的微颗粒配合饲料和鱼糜进行饲喂,经72 d培育出平均全长44.1mm的幼鱼约3.05×104尾,育苗成活率达1.7%.  相似文献   

5.
在广东阳江闸坡网箱养殖区,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的斜带石斑鱼样品,体重20~500 g。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斜带石斑鱼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结果表明,30℃养殖水温下,各部分蛋白酶活力为幽门盲囊>胃>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为肝胰脏>幽门盲囊>肠>胃。在斜带石斑鱼发育进程中,300 g前蛋白酶活力呈上升趋势,350 g前淀粉酶活力呈上升趋势。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40℃和3.0,40℃和8.0,50℃和8.0,50℃和7.0,胃、幽门盲囊、肠、肝胰脏淀粉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和pH依次为40℃和5.0,40℃和8.0,50℃和8.0,50℃和7.0。  相似文献   

6.
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了斜带石斑鱼血液性状及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其幼鱼与成鱼、雌鱼与雄鱼的血液性状及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其它的硬骨鱼类相比,斜带石斑鱼的血液性状指标处于较低的水平;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血细胞比容及血细胞数量低于成鱼,幼鱼与成鱼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雌雄差异不明显.结果可作为斜带石斑鱼的正常生理常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7.
斜带石斑鱼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通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自然产卵的目的。强化培育的3批亲鱼(共91尾)在77d里共产卵120天次,产卵量达26276.8万粒,其中上浮卵18452.9万粒,上浮卵率为70.2%,上浮卵的受精率为92.5%。另外,斜带石斑鱼的产卵与水温的关系密切,最适的产卵水温在24~27℃之间。  相似文献   

8.
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对这两种石斑鱼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变异分析。计算多态位点百分率、基因多样性和香农信息指数等遗传参数,以此评估种内遗传变异水平;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核苷酸多样性以及种间平均每位点核苷酸替代数进行基因序列变异分析,并构建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赤点石斑鱼,这可能与它们在种内特定遗传结构、分布范围大小、自然资源状况的差异有关;斜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之间检测到的种特异RAPD条带以及基因序列的变异,可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与斜带石斑鱼早期个体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斜带石斑鱼卵、胚胎及仔鱼组织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斜带石斑鱼未受精卵中含有较高的T3水平,达每克体质量2,75ng,于开口期升至每克体质量6.28ng,之后保持在较低水平。用T3浸泡处理4~5周仔鱼,当T3浓度达到10^-8mol/L以上时,外源T3才能引起组织T3水平增加;10^-8mol/L的作用比10^-7mol/L的作用弱,浸泡24h所引起的T3增加幅度明显高于72h;对4周仔鱼的影响明显强于5周仔鱼。这些结果证实了斜带石斑鱼卵中存在母源T3,其自身内分泌腺的分化可能始于孵化期或开口期,处于变态后期的仔鱼已具有一定的调节组织甲状腺素水平的能力。外源T3能影响4--5周仔鱼组织L水平的最低浓度为10^-8mol/L,浸泡2,4h对发育早期的仔鱼作用较强。用RT-PCR检测了斜带石斑鱼卵、胚胎及仔鱼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mRNA的表达情况,表明未受精卵中有较高水平的GH mRNA表达,受精卵至囊胚期胚胎的GH mRNA表达水平较低,原肠期以后,胚胎GH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进一步证明硬骨鱼从受精卵开始就存在GH mRNA的表达,并在自身内分泌腺分化之前参与鱼类早期发育的调节。总之,斜带石斑鱼的早期发育受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的共同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内质网蛋白44基因(ERP44)在石斑鱼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实验室石斑鱼转录组数据中ERP44的表达序列标签(EST)设计引物,克隆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Ec-ERP4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Ec-ERP4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序列结构和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基因的组织分布特征,以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 I:C)刺激后该基因在石斑鱼脾脏中的表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Ec-ERP44基因ORF全长1 233 bp,编码410个氨基酸;该蛋白具有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家族保守的硫氧还蛋白结构域。同时,Ec-ERP44基因在健康石斑鱼体内的多种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LPS与Poly I:C刺激后,石斑鱼脾脏中Ec-ERP44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本研究结果表明,Ec-ERP44基因参与了石斑鱼抗病原感染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区斜带石斑鱼群体遗传学的等位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和淀粉凝胶技术对台湾海区斜带石斑鱼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等位酶分析。对18种酶系统共27个等位酶基因座位的检测表明。ADH—l、ODH-2、FDH-1和Est-3等5个基因座位具多态性,其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8.5%。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Ne为1.185,平均杂合度的观测值Ho为0.0469,预期值He为0.0662,反映了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鱼类中处于中等程度,而其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246,表明该群体仍存在着明显的杂合子缺失现象,相对于捕捞压力,海岸线的工程改造是对其资源的更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体外表达的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在海水鱼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将其酵母表达基因重组蛋白上清液按照2,4,8 mg/kg的添加量喷涂饲料(分组记为G1、G2和G3),与空白对照(记为G0)共4组,每组设3个平行,进行斜带石斑鱼室内工厂化养殖试验。饲养期间,早中晚各投喂1次,每日测1次水质指标,经10周的饲养,结果如下:①生长性能方面,G2组斜带石斑鱼增质量率最高,为293.16%,显著高出G0组23.75%(p0.05),饲料系数最低,为1.14,G2组斜带石斑鱼在体长增长率以及均摄食量方面显著高于G0组(p0.05);②形态学及体成分方面,G2组全鱼粗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G0组(p0.05),鱼体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显著低于G0组(p0.05);③血脂方面,G1、G2和G3组鱼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均低于G0组,且G1和G2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G0组(p0.05);④消化酶活性方面,试验组斜带石斑鱼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2组最高,显著高于G0组(p0.05);脂肪酶活性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⑤抗氧化指标方面,试验组斜带石斑鱼肌肉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G0组(p0.05);⑥磷酸酶活性方面,G2组鱼的磷酸酶活性最高,在肝脏中G2组鱼的磷酸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 mg/kg的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对于斜带石斑鱼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能提高饲料利用率;还可明显降低斜带石斑鱼的血脂水平,提高其消化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斜带石斑β-珠蛋白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斜带石斑EpinephelusCoioides白细胞cDNA库随机挑取噬菌斑,做为模板,用λTriplEx5'3'长距离插入子筛选引物,进行插入片断的PCR扩增,并进行表达序列探针(ESTs)测定。从中克隆到了血红蛋白β亚基cDNA,cDNA包含长达44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7个氨基酸的多肽。用www.expasy.ch网站的compute pI/MW程序计算其可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544,等电点为6.95。其氨基酸序列与草鱼β-珠蛋白Ⅲ的同源性最高,为73.0%。在远端和近端的与血红素结合的组氨酸都是保守的,另外,与其它鱼类及蛙,鸡和人的β-珠蛋白比较,在血红素结合区及亚基结合区的氨基酸残基均是高度保守的。  相似文献   

14.
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3~2004年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和摄食进行了研究.在水温28.5~31.0℃,盐度31.4~34.3条件下,初孵仔鱼经39 d培育变态为幼鱼.全长(L/mm)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L=2.039 8e0.076 7D;体质量(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65 8e0.252 8D;全长(L/mm)和体质量(M/mg)的关系式为M=0.006 5L3.267 3.对170尾仔、稚、幼鱼的解剖观察结果表明,摄食率达95.88%,饱食率达77.65%.饱食量(F/mg)与体质量(M/mg)呈直线相关,F=0.043 3M-0.003 9,大多数仔稚鱼在30 min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的消化时间为1~2 h,稚鱼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1.5~3 h和2~4 h.斜带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仔鱼白天摄食、晚上不摄食,前期仔鱼在8:00和18:00摄食量较大,后期仔鱼在8:00和16:00摄食量较大,稚鱼昼夜均摄食,摄食高峰期出现在中午12:00.  相似文献   

15.
温度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水温及盐度渐变和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1)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15~32 ℃的海水中均能存活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 ℃.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为14~32 ℃范围内48 h的存活率均在92.5 %以上,其中17~29 ℃的存活率为100 %;在渐变条件下,温度为12~32 ℃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80 %~95 %.2)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盐度适宜范围是9~39.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盐度为4~39范围内48 h的存活率均在95 %以上,盐度为0时不能存活;在渐变条件下,盐度为4~39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91 %~100 %,其中盐度为14~39范围内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8 %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