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自1982年设立以来, 尚未进行过兽类资源的深入研究。为此, 作者于2012年9–10月, 采用笼捕法、陷阱法和红外相机法等对保护区内森林动态永久监测样地及周边常见植被类型中的地栖性小型兽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共捕获小型兽类12种, 其中啮齿目8种, 食虫目4种。结合以往记录, 该保护区现已记录的小型兽类有20种, 而本次调查新增分布记录物种6种, 即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灰黑齿鼩鼱(Blarinella griselda)和藏鼩鼱(Sorex thibetanus)。陷阱法所捕获个体的体重显著小于笼捕法。此外, 不同生境类型对小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建议综合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整个保护区兽类多样性资源进行深入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2022年5—10月,利用夹夜法和陷阱法对四川西岭雪山小型兽类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海拔1 000~4 600 m设置102个样方,捕获小型兽类32种884只。以400 m海拔梯度分析小型兽类群落:随海拔梯度升高,群落第一优势种形成了从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海拔1 000~1 800 m),转变成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海拔1 800~3 400 m),再到松田鼠属未定名种Neodon sp.(海拔3 400 m以上)的替换现象;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为中峰格局,物种丰富度在海拔1 800~3 400 m最高;发现松田鼠属Neodon一新物种,确认壮鼩鼹Uropsilus robustus Wan, 2015新种地位成立。本研究强调了对完整海拔梯度进行全面抽样调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生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云南天池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利用夹日法、样线法和访问记名对云南天池自然保护区进行了3次野外调查,共安置鼠笼(鼠夹)3006夹日、502桶日,采集小型兽类标本313号。结合文献材料确认该保护区现有兽类89种,隶属9目27科65属。其中17种为古北界与东洋界共有物种,72种为东洋界物种,东洋界物种中有21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隶属于东洋界西南区;中国特有种13种,占该地区兽类的14.6%;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针对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兽类资源,提出了保护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四川夹金山小型兽类区系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夹金山位于西南山地,是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我们对其不同海拔和不同生境类型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927 号个体,隶属4 目8 科35 种,其中啮齿类16 种,食虫类16 种,鼠兔类有3 种。数据分析显示:(1) 因南北气候差异,夹金山南坡物种(31)显著高于北坡(20);(2)在35 个物种中,中国特有种高达15 种,同样,该地区食虫类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3)北坡古北界成分显著高于南坡古北界成分,夹金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的南北交流;(4)南坡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见于中海拔区域(2 400 ~ 3 000 m),低海拔区域人类干扰严重,高海拔区域植被类型单一,然而北坡由于低海拔区域气候干旱,多样性最高的海拔区域(3 000 ~ 3 600 m)呈现上移。夹金山内复杂的地形有助于物种分化,并为小型兽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生境。因此,该地区特有种和物种多样性较丰富。该区域内具丰富的食虫类物种,其原因可能是食虫类具有较多的进化优势.  相似文献   

5.
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格局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分布模式为中峰格局。为了解太白山北坡小型兽类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本研究于2020和2021年两年的6至9月采用样线法、铗日法和陷阱法对太白山北坡小型兽类物种进行调查。在海拔780~3767.2 m之间,以200 m为梯度,设置采集样点15个,累计布置4150铗次,陷阱105个,样线8条。共记录小型兽类4目7科12属21种148只,阔叶林中的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普遍高于针叶林,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锐齿槲栎(Q.aliena)林最高,高海拔地区秦岭冷杉(Abies fargesii)林最低。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为左偏倚中峰格局,物种多样性在1500~2300 m海拔段内出现峰值。这种分布格局和林型中小型兽类东洋界与古北界、特有种与非特有种在太白山地区交汇有关,太白山北坡南北纵列的山脉-沟谷地貌为南北物种扩散和迁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沟谷内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形成了规律的林型垂直带谱,这使得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也具有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垂直空间生态位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6~7月采用铗夜法,对云南香格里拉县海拔2500~4500 m范围内的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中各物种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大小与其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关系及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共捕获19种275只小型兽类,其中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齐氏姬鼠(A.chevrieri)、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西南绒鼠(Eothenomys custos)和大足鼠(Rattus nitidus)分布的海拔梯度跨度最大,分布范围较广,占据垂直空间生态位宽,是当地小型兽类群落的优势种.19种小型兽类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幅度差异很大,大绒鼠(E.miletu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中麝鼩(C.russula vorax)的空间生态位完全重叠;大足鼠、齐氏姬鼠与滇攀鼠(Vernany fulva)、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atis)、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空间生态位完全不重叠.  相似文献   

7.
四川都江堰"中华熊猫谷"是新建的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训练场所。于2010年3月—2014年10月,采用夹日法对该地区小型兽类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表明:1)2243夹日共采集到小型兽类标本238号(捕获率10.6%),隶属2目3科8属13种,其中,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和黑腹绒鼠Eothenomys melanogaster为优势种;2)以生境类型看,弃耕地群落捕获率(11.73%)高于次生林(8.98%);3)从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看,弃耕地(H=0.670)与次生林(H=0.677)差别不大,但弃耕地物种数明显多于次生林;4)2010年到2014年调查期间,小型兽类的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云南省农耕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根据云南不同经纬度、海拔等自然环境条件,于2010年8月—2018年4月,选取云南省25个调查样区中104块农耕地,采用铗夜法开展小型兽类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对农耕区小型兽类的群落特征和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共捕获小型兽类3240头,隶属4目9科21属42种,其中啮齿目最多,以齐氏姬鼠和黄胸鼠为代表.25个样区聚类为三大类.小兽在纬度和垂直分布上类似,低纬度和低海拔范围的种类相对较少,以家鼠属和小鼠属为主,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以姬鼠属、白腹鼠属和绒鼠属为主.小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海拔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单峰分布格局,峰值出现在中海拔地区;经度水平分布上,小兽多样性指数呈V型分布格局,在98°—99° E最高;而纬度水平上,小兽多样性指数由南到北总体呈上升趋势.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表明,各因子对农耕区小型兽类多样性指数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为经度>海拔>纬度.相似性分析表明,相邻梯度带之间小兽群落结构为中等相似,相似性最高出现在中海拔带、中纬度带、低经度带之间,不同梯度带距离越远,小兽相似性越低.云南省农耕区小兽群落结构在不同维度上存在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随环境梯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洲滩 小型兽类群落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洞庭湖区洲滩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群落状况,对洞庭湖区洲滩生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铗日法,于2010至2018年,对洞庭湖区洲滩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计算优势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对多样性指数采用t值法进行比较,各年份、生境的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差异则采用卡方检验。2010至2018年,共布放34 116铗日,捕获可以分辨种类的样本2 129只,主要有啮齿目(Rodentia)和鼩形目(Soricomorpha)2类,共7种,分别是啮齿目的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巢鼠(Micromys minute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黄毛鼠(R. losea)和鼩形目的臭鼩(Suncus murinus)。总捕获率为6.36%,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捕获率较高,分别为1.83%、3.94%。从小型兽类组成看,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在群落中组成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3.18%和29.26%。在调查的5类生境中,植被组成以苔草(Carex sp.)、南荻(Miscanthus sp.)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主的生境小型兽类群落多样性指数(1.0772)和均匀度指数(0.6662)均最大,其次是以苔草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9275、0.5723)、以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856、0.550 2)和以苔草加南荻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75 6、0.481 9),以美洲黑杨为主的生境多样性指数(0.323 6)和均匀度指数(0.180 6)最低,但其优势度最高,为0.881 2。结果表明,随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洞庭湖区植被演替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小型兽类群落动态的变化。在洞庭湖洲滩上,生境越复杂,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高。单一生境下,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越大,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越低。目前,黑线姬鼠已经成为洞庭湖洲滩生境的第一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主要探讨黄龙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和栖息地复杂程度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将调查区按海拔高度分为4 个调查点,每点的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各不相同,分别为: 24.9 MJ / (m2·a) ; 21.5 MJ / (m2·a) ; 17.5 MJ / (m2·a) 和14.1 MJ / (m2·a) 。在选择调查点时,同时考虑栖息地复杂程度,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调查点选择栖息地复杂程度较低的地点,而在生产力较低的调查点选择栖息地复杂程度较高的地点调查,以便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与栖息地复杂程度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鼠铗捕获小型兽类。结果表明,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森林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有密切关系,随着海拔升高,森林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所捕获的小型兽类生物量随之降低,其物种多样性也随之下降。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也与栖息地复杂程度有关,森林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大于17.5 MJ / (m2·a) ,栖息地复杂度的增加可以降低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然而,森林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小于14.1 MJ / (m2·a) ,生产力水平则为影响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此外,小型兽类的生物量与森林生态系统年净初级生产力和栖息地复杂程度也有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了解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媒介群落结构及其种群动态,为提出针对性的鼠疫防控策略与机制提供依据.云南省剑川县属于齐氏姬鼠和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核心区,该区域小型兽类种类丰富,存在2种类型鼠疫菌,为进一步研究疫源地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现场模型.本文对剑川县1976-2019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该疫源地室内共捕...  相似文献   

12.
种子中的单宁影响鼠类的取食和贮藏策略.高单宁假说认为鼠类倾向于优先贮藏单宁含量高的种子、取食单宁含量低的种子.同域分布的鼠类对种子的取食和贮藏选择是否符合高单宁假说的预测尚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本研究通过围栏实验研究了四川都江堰地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小泡巨鼠(Leopoldamyys edwardsi)、针毛鼠(Niv...  相似文献   

13.
热带山地雨林中捕获鼠形啮齿类6种,社鼠(Rattus niviventer)是优势种,相对丰盛度为81.18%;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中捕获8种,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为优势种,相对丰盛度为73.63%。两种森林类型鼠形啮齿类种类数目间并无显著差异。 热带山地雨林6种鼠形啮齿类平均密度为13.21只/公顷,平均生物量为711.43克/公顷;亚热带中山阔叶林中5种平均密度为20.25,平均生物量530.19。两种森林中鼠形啮齿类的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但生物量平均值却无明显差别。 群落中生物量分布极不均匀,社鼠和中华姬鼠的生物量分别在两种森林中各自占鼠形啮齿类总生物量的77.37%与70.43%。  相似文献   

14.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作为北京地区的顶级食肉动物,对于维持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到重要的生态作用。对于捕食动物食物构成研究,较为简便的方法是粪样内容物检视法,而粪样残余物DNA鉴定技术具有更为准确细致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探索不同方法的优势互补,将有助于提高技术应用成效。本研究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与粪样内容物分析法,对采集自北京市4个自然保护区的71份豹猫粪样进行食物构成分析,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了解豹猫的食物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DNA宏条形码技术共鉴别出36种猎物,来自10目22科,4个保护区的豹猫食性具有显著差异,百花山、松山、云蒙山保护区的豹猫食物种类的出现比率均以小型哺乳类为主,其中对鼠类的捕食比例最高,对鸟类的捕食次之,而分布于云峰山保护区的豹猫对鸟类捕食比例最高,对鼠类的捕食次之。粪样内容物分析法鉴别出9类猎物,其中包括昆虫和植物两种DNA宏条形码技术未检出的食物,4个保护区的豹猫食物均以鼠类和鸟类为主,且最多检测出鼠类数量为3只、鸟类2只,次要食物则为植物和昆虫。两种方法均显示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态学报》2013,22(2):216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iversity patterns of mammals in the Bada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unan Province, although the reserve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During September and October of 2012, the diversity of ground-dwelling small mammal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live traps, pitfalls and camera traps in a permanent forest dynamics plot and other nearby vegetation types. We captured 12 species of ground-dwelling small mammals, including eight species of Rodentia and four species of Insectivora. Presently, there are 20 species of ground-dwelling small mammals recorded in the Bada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cluding six new species recorded in this study, i.e., Eothenomys melanogaster, Typhlomys cinereus, Apodemus draco, Anourosorex squamipes, Blarinella griselda, and Sorex thibetanus. The body mass of the individuals captured by live traps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ndividuals captured by pitfall traps. Our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diversity patterns of ground-dwelling small mammals are affected by the habitat types. Therefore, we recommend that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be used to effectively monitor mammal diversity in the Badag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 M. 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 R. 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华北山啮齿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论述了金华北山啮齿类的区系组成、数量季节消长和垂直分布。依据不同生境中鼠种和数量的组成,划分了7个鼠类群落。进而对比和分析了各鼠类群落的组成和空间配置、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分配。通过以人工针叶林为主的北山与具良好次生林植被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表明鼠类组成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8.
侯祥  张博  韩宁  封托  王京  陈晓宁  常罡 《兽类学报》2020,40(4):390-397
正种子贮藏是啮齿动物利用食物资源的一种适应性行为(Vander Wall,1990)。经过长期的进化,啮齿动物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贮藏食物行为:一是集中贮藏,即把收集的大量食物集中在其洞穴或临时栖息场所贮藏,通常有少量贮藏点,每个贮藏点有大量种子;二是分散贮藏,即把收集的种子分散贮藏在相对较大范围或其巢域周围,通常有大量贮藏点,但每个贮藏点仅贮藏约1~3粒种子。与集中贮藏相比,分散贮藏扩展了植物种子的分布范围,降低了种子被动物取食的概率。由于被分散贮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