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是累及全身的病变,因此整体干预血管病变的策略才是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和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根本措施。笔者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先有大动脉动脉壁的细微结构改变,然后引起功能障碍,最后造成动脉腔径的变化及斑块的形成而产生临床症状。目前大部分临床研究多在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的最后阶段进行,这不仅不能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的干预及识别,而且由于已有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对于治疗将造成极大的困难,预后也不良。  相似文献   

2.
动脉硬化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和Monekeberg’s硬化两种形式,前者主要在内膜层,形成斑块;后者则累及动脉壁全层,引起管壁僵硬度增加,弹性降低。传统观点认为动脉内膜下的粥样斑块造成管腔狭窄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注意力都集中在管腔病变。而最新的国内外研究发现,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才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管壁病变才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动脉内膜斑块为特征的血管类疾病.据统计,AS是导致我国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因素之一[1].对于AS的发病机制,动脉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AS的始动环节,因此对与内皮细胞相关物质参与AS机制的研究较多.而研究发现AS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的迅速变革,引起人类致残及致死性疾病急剧增加,而心血管疾病作为世界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1],20世纪初在世界范围内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仅为10%;而在21世纪初,其病死率则高达25%;预计到2020年,全球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将高达2.5亿.  相似文献   

5.
目的:四妙勇安汤及其成药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连续应用四妙勇安汤16w后家兔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斑块内部成分及炎症因子、基质降解等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斑块呈现大的脂质核心、其上覆有较薄的纤维帽,斑块的主要成分以巨噬细胞和脂肪为主,还含有较少的胶原及肌动蛋白,显示出不稳定斑块的特点;两药物治疗组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明显较模型组为轻(P<0.05或0.01),四妙勇安汤在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和肌动蛋白含量、减少脂质核心和MMP-9表达上作用优于辛伐他汀(P<0.01).结论:四妙勇安汤可通过拮抗炎症反应、抑制基质降解和脂肪沉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相似文献   

6.
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尿酸水平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可预示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然而尿酸是否为心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还不明确,因此针对尿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来明确。  相似文献   

7.
邵荣  孔玉  韩伯军 《中医药研究》2013,(11):1295-129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和颈动脉斑块组,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和稳定斑块亚组.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微栓子阳性率(45.0%)高于无斑块组(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亚组微栓子阳性率(67.9%)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及不稳定性是导致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的重要因素之一,稳定颈动脉斑块是防治动脉至动脉栓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以及可能快速进展为罪恶斑块的粥样病变,它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机制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的不断增高,对于易损斑块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不但作用肯定而且还具有不良反应轻、适于长期应用的特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易损斑块的研究不断增多,文章拟从易损斑块的中医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上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2008年,全世界与冠心病相关的死亡人数为724.9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7%。2011年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31.3%,即美国每3人死亡其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吸烟与肥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中国,年龄标准化后的冠心病发病率每年增加2.7%,城镇冠心病发生率较农村高6倍,城市冠心病死亡率管理指出,2030年中国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增长将超过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易损斑块相关血清学指标MMP-9、sCD40L、sVCAM-1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51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25例.2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方汤剂.治疗4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血清学检测指标MMP-9、sCD40L、sVCAM-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中MMP-9、sCD40L、sVCAM-1的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对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血清学检测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显著降低患者MMP-9、sCD40L、sVCAM-1的表达,其机制可能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等途径有效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提高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研究。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35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128层CTA及DSA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情况。结果:128层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脉受累支数情况的检出率与DSA检查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CTA诊断135例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如下:软斑块21例(15.6%),硬斑块19例(14.1%),混合斑块41例(30.4%),钙化斑块54例(40.0%);而DSA则无法有效判断斑块性质;104例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以钙化斑块43例(41.3%)、混合斑块33例(31.7%)为主;25例冠状动脉中度狭窄以钙化斑块10例(40.0%)为主;6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以软斑块4例(66.7%)为主。结论:128层CTA可有效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而DSA对斑块性质评价也较差,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内科疾病,其发病率高,预后较差,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历代医家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对本病的治疗不能见心治心,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审因求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明医杂著>[1]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说明肝与心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某些心血管疾病在治心无效的情况下,从肝论治而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就心血管疾病从肝论治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精神心理医学交叉而成的综合性学科.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伴发率高,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如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双心医学"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将其与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目前,心血管疾病是死亡率最高的非传染性疾病,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灰阶谐波超声造影(CEUS)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类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7例,共计158个斑块,采用灰阶谐波CEUS模式对斑块回声特征进行分析,观察造影增强模式特点。结果:通过检测发现均质斑块95个,非均质斑块53个,溃疡型斑10个;其中均质斑块中35个低回声,43个等回声,17个强回声;而采用灰阶谐波CEUS对新生血管内斑块进行检查,其均质斑块检出率为52.6%(50个),非均质斑块检出率为67.9%(36个),溃疡型斑块检出率为30%(3个)。通过对斑块回声检测率进行对比发现,灰阶谐波CEUS表现为低回声检出率明显高于等回声、强回声及溃疡型斑块;而低回声与非均质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0个CEUS增强中64个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外膜向斑块内增强形式,余下26个斑块CEUS增强表现为由动脉管腔向斑块内蔓延的稀疏增强。结论:采用灰阶谐波CEUS可有效全面观察和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的灌注特征,准确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信息,对今后临床防治不稳定粥样斑块提供重要数据参考,增加了治疗方案制定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心血管疾病高发高致死的背景下,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和驱动疾病进展的核心病理基础。不稳定斑块的破裂以及斑块脱落、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最具危险性的环节。其中斑块纤维化的形成是调节斑块稳定性的核心机制。更重要的是,纤维化反映了炎症进程的动态性变化以及病理性改变。该文从炎症调节与纤维化调节2个方面入手,审视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程,归纳了炎症相关细胞和细胞因子在斑块稳定性中发挥的作用,并对近年来与稳定斑块相关的中药研究进行概述,为未来从纤维化角度改善斑块稳定性的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探讨斑块稳定性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取79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9例,ACS 50例。比较SAP组和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的斑块类型,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与ACS发病的关系。结果:79例冠心病患者共检出斑块147个,其中SAP组检出50个,ACS组检出97个。SAP组和ACS组患者的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以硬斑块为主(占72.0%),ACS组以软斑块为主(占64.9%)。随访5个月,20例患者再发ACS,分析其随访之前的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ACS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斑块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为软斑块。结论:64排螺旋CT可通过对不同密度斑块及相应层面对比剂CT值测量,从数值上区分硬斑块及软斑块,以判别斑块的稳定性,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旭晖  王昌俊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522-1523,1527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60%~7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而引起的。这些易于破裂的斑块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在其基础上形成血栓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堃  胡为民 《中医药研究》2013,(11):1291-1292
目的 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无明显脑血管病表现者65例.通过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颈部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YKL-40浓度.结果 病例组斑块检出率和不稳定斑块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率〉50%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和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浓度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稳定型斑块和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YKL-40浓度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