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替牙期儿童刷牙指导后的口腔清洁效果,探讨该年龄段儿童的口腔清洁能力和不足之处,为临床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提供指导.方法 将100名替牙期儿童随机分为刷牙指导组和未指导组,利用菌斑染色剂,对刷牙前后的菌斑指数进行计数,比较两组的刷牙效果.结果 接受刷牙指导的儿童菌斑清除效果明显提高.结论 正确的刷牙指导有助于替牙期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2.
菌斑染色片应用于口腔卫生教育陈炼鸳石四箴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医学教研室(上海,200072)关键词口腔卫生;菌斑测定;菌斑染色片;刷牙中图号R7801菌斑为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菌斑附在牙面上的程度和范围很难以肉眼分辨。菌斑染色片能显示牙面所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卫生习惯与儿童牙龈炎患病率的相关性,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牙龈炎的发生。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08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儿童468例,对其进行刷牙方法、刷牙持续时间、刷牙次数等口腔卫生习惯分析。结果:刷牙方法、刷牙持续时间、刷牙次数等原因所致的口腔卫生状况差对牙龈造成的不良刺激是引起儿童发生牙龈炎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指导并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控制菌斑,最大限度地控制牙龈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固定正畸矫治患者的牙菌斑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进行定期的牙菌斑染色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切实有效的牙齿清洁方法以配合临床的矫治效果.方法 将95例即将粘接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进行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使用冲牙器组,对照组55例进行常规刷牙宣教.采集两组正畸患者固定正畸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结束后1个月刷牙前的牙菌斑染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菌斑染色指数无差异,但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全部指标牙位的菌斑染色指数评价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使用冲牙器组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优于常规刷牙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进行定期的牙菌斑染色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切实有效的牙齿清洁方法以配合临床的矫治效果。方法 将95例即将粘接固定矫治器的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进行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使用冲牙器组,对照组55例进行常规刷牙宣教。采集两组正畸患者固定正畸治疗前、治疗后第三个月、治疗结束后一个月刷牙前的牙菌斑染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菌斑染色指数无差异,但治疗后三个月及治疗结束后一个月全部指标牙位的菌斑染色指数评价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使用冲牙器组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优于常规刷牙组。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29-132
目的了解家长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刷牙行为和口腔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杭州城区两所幼儿园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家长进行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在教育前后检查记录儿童牙菌斑指数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口腔健康教育,两所幼儿园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儿童人数增加,偶尔刷牙和从不刷牙的儿童人数下降(P0.05),而每天刷牙1次的儿童人数在主城区幼儿园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则分别呈现下降和上升的趋势(P0.05)。在主城区幼儿园,健康教育后每次刷牙3~5 min和每3个月更换牙刷的儿童人数明显增多(P0.05),而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上升不明显(P0.05)。健康教育后,两所幼儿园儿童的口腔卫生行为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所幼儿园刷牙后口腔的菌斑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在刷牙前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菌斑指数均高于主城区幼儿园,菌斑清除率均低于主城区幼儿园,切牙的菌斑指数均低于磨牙(P均0.05)。在健康教育前、后,两所幼儿园刷牙后切牙的菌斑清除率均高于磨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儿童刷牙行为,降低口腔菌斑指数,提高菌斑清洁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正确刷牙方法及口腔卫生宣教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的清洁效果。方法:将60名正畸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口腔卫生宣教及正确刷牙方法的指导,另一组未采取任何口腔卫生维护指导;采用牙茵斑指数对两组患者初带固定矫治器一个月后口腔卫生状况进行评价。结果:给予口腔卫生宣教及正确刷牙方法指导组的牙菌斑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刷牙方法及口腔卫生宣教可以有效地改善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在正畸治疗中一定要贯彻始终,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的年龄分布特点,口腔保健与儿童患龋率的发生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德阳市851例学龄前儿童的龋患情况和口腔卫生习惯进行调查,对各年龄段患龋率、龋均、口腔卫生习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41.83%,龋均0.46,随年龄增加龋患情况逐渐加重.仅有39.8%的学龄前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但开始刷牙年龄较晚.结论 口腔卫生保健是防止儿童龋齿的主要方法,应加强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指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餐后漱口,保持刷牙习惯和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睡前吃零食等不良习惯,能够有效地防止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指导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在刷牙时配合使用牙间隙刷,观察其控制菌斑的效果。方法:选择采用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刷牙时配合使用牙间隙刷,对照组刷牙时未使用牙间隙刷。矫治1个月、6个月和1年后分别使用菌斑显示剂检测牙菌斑指数。结果:矫治期间实验组菌斑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菌斑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刷牙时配合使用牙间隙刷能有效的控制菌斑,有利于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从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牙菌斑评价系统对现时口腔卫生状况可做出客观定量的评价。菌斑是细菌+糖而形成粘稠的菌聚糖附着在牙齿表面上,但它并不牢固,咀嚼及认真刷牙均可清除菌斑。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开展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监督和鉴测方面有实际应用价值。为了解我省牧区藏汉族中小学生口腔卫生状况,我们于1985年7月对海南州恰不恰镇的藏汉族学生以牙菌班指数法做了口腔卫生及龋齿调查。  相似文献   

11.
SARS-CoV细胞空斑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适用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的SARS-CoV空斑试验方法.方法 SARS-CoV10倍系列稀释接种Vero-E6细胞,用0.6%琼脂糖覆盖中性红着色(琼脂糖-中性红法)或覆盖1%甲基纤维素,4%甲醛固定,结晶紫染色(甲基纤维素-结晶紫法),空斑计数.结果 琼脂糖-中性红法病毒滴度为6.14 Lg pfu/mL,甲基纤维素-结晶紫法病毒滴度为6.57 Lg pfu/mL.结论 二种空斑试验方法相比,病毒滴度无明显差异.甲基纤维素-结晶紫空斑试验法形成的空斑比琼脂糖-中性红法清晰、操作简单安全、结果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2.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前进  梁岩 《医学综述》2009,15(4):560-565
众所周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直接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相关研究一直是近几年冠心病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易损斑块名称的演变、病理学特征、易损机制、血清学标志物及检测与干预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7个颈动脉斑块,术前行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检查,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各参数的差异并构建灰阶中位数及标准化管壁指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与稳定斑块组(t=1.581,P<0.001)。易损斑块的灰阶中位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t=5.076,P<0.001);易损斑块的标准化管壁指数高于稳定斑块(t=2.314,P=0.025);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最大面积狭窄率、厚度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灰阶中位数值34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68.0%、特异性81.8%、准确性74.5%、阳性预测值81.0%、阴性预测值69.2%,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标准化管壁指数0.645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60.0%、特异性81.8%、准确性70.2%、阳性预测值78.9%、阴性预测值64.3%,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结论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利用灰阶中位数及标准化管壁指数定量评估斑块成分、血管负荷,对诊断易损斑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柳明  王缉胜 《医学综述》2012,(19):3264-3266
颈动脉斑块(CP)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体征,作为影响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项敏感指标备受关注。近年来,CP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易损斑块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斑块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准确诊断是临床的焦点问题。现就超声诊断、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手段检测CP的部位、大小、成分、稳定性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何剑玲  陈怡 《海南医学》2009,20(10):36-38
目的 比较分析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AU)与健康人的菌斑指数(PLI)对RAU的发生与患者的牙周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复发性阿弗他溃疡102例,同期检查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与RAU组匹配.检查记录PLI.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AU组的PL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的菌斑指数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发病与患者的牙周状况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Vastag  Brian 《JAMA》2002,288(11):1342
  相似文献   

17.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易损斑块的破裂致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最主要诱因,现有检测方法仅能运用于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当时及事后,而上游的诊断手段目前仍不能大规模运用于临床.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及检测方法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急性冠脉事件的早期诊断及积极预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其病理机制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早期发现、早期药物干预对减少或延缓脑梗死的发病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发现高危患者并行血管重建干预治疗仍是目前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林聪 《医学综述》2013,19(6):975-977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炎症及脂质堆积共同引起的。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个炎症指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过程。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减少炎症等诸多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支持将他汀类药物作为这类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用药。该文主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CRP的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作用下血脂下降程度、CRP下降程度以及颈动脉斑块消退程度之间是否存关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认为 ,稳定性冠脉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稳定的动脉粥样斑块 ,而不稳定冠脉疾病如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在其破裂基础上不同程度和特征的血栓形成。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由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大小决定。本文就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不稳定斑块 (unstableplaque)的结构及特点1 1 不稳定斑块的形态学特征经尸检、冠脉旋切标本观察及动物模型研究发现[1,2 ] ,不稳定斑块有如下明显的形态学特征 :①斑块系偏心病变 ,且不规则 ,多表现为斑块分型中的Ⅱ型 (图 1)摘自[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