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於颜面神经麻痹症,在祖国医学上很早就有关於病源,症状治疗的记载,汉代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上,称为“中风”邪风中在脉络所致。如“(?)僻不遂,邪在於络”就是口眼歪斜,是邪风中了脉络,後人用针灸治疗此病,常用“聽会”,“颊车”,“地仓”等穴。近年来西医界则认为此病是颜面神经,特别是神经通过茎乳突孔部分受滤过病毒体侵袭所致,因而发生颜面肌肉运动障礙,常为受风受凉等诱因而发病,目前治疗方法主要的是靠  相似文献   

2.
3.
颜面神经麻痹是现代医学病名,其主要见证为口眼喎斜.一般用针灸治疗本症,效果颇为满意.我们在郑毓琳老师的指导下,从1958至1963年7月,应用针灸治疗本症38例.兹报告如下.一、病历分析1.一般分析:38例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男女之比约为3∶2.发病年龄最小者为8个月,最大者为64岁,在21-40岁之间者有22例.病历中有发病原因记载者19例,其中受风者13例,劳累者2例,与情志有关者2例,发烧1例,外伤1例.发病大多数是急骤的,往往早起突然发现口眼喎斜.病程最短者为1天,最长者为11年,多数在7天以内见(表1).  相似文献   

4.
(一)文献考察灵枢经筋篇:"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古人这些治法,包括外治法、机械牵引法、桑火熏法、针刺法,并强调要人饮酒,企图增强血液循环,以促其弛缓麻痹的恢复.其中桑木钩牵引术(是企图用机械的力量,使其恢复原状,不是根治办法),今人早已不用,而取金属钩代之.外敷法和熏法在临床上还有应用.但一般治疗颜面神经麻痹,最常用的还是针刺  相似文献   

5.
颜面神经为十二对,脑神经的第七对,发自第四脑室底部,从耳底穿出,分布于头面肌肉,及颌下腺,舌下腺前三分之二等处,管理面肌运动,味觉及唾液的分泌,该神经一侧麻痹时,则面肌呈异常状态——口眼喎斜,运动障碍。早在公元前二世纪黄帝内经曾付这样记载:“卒然间口僻(痹),有的很急,眼也闭不上。这样麻痹的原因多是因为冷热的刺激。”到汉  相似文献   

6.
笔者按分型治疗法,治颜面神经麻痹150例,其中痊愈者146例(占97.34%),显效、无效者各2例(占2.66%)。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年龄最大80岁,最小5岁;左侧颜面神经麻痹95人,占63.3%;右侧55人,占36.7%;虚证(气虚、血虚、气血俱虚)124人,占82.7%;实证(风热)26人,占17.4%。二、治疗方法(一)针刺疗法取穴:①印堂、承浆、风池、大迎(辅穴:  相似文献   

7.
颜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或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高顺才老师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研究,在针刺为主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本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者4岁,最大者50岁。其中4~20岁者5例,21~40岁者39例,41~50岁者6例。其病程均在2周之内,最短者2个小时即来就诊。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取穴:地仓、下关、颊车、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手法:采用1~3寸毫针,直刺双侧合谷、患侧下关、健侧地仓透颊车。沿皮向下刺鱼腰,丝竹空、攒竹二穴均沿皮下向鱼腰方向进针,以至鱼腰穴为度。采用强刺激捻转辅以提插法,留针2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治疗期间避风寒。 2.2 方药:以牵正散为主:白附子、僵蚕、防风、白芷、川芎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  相似文献   

8.
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0天。2 辨证施治2.1 外邪壅络型 主证:口眼歪斜,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者,恶寒轻,咽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  选穴: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  加减:风寒加风池,列缺;风热加大椎,曲池。  按:下关,颊车,阳白为局部取穴,有疏通患部经气,疏风通络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能祛除头面之风邪;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穴,为祛风之要穴,配列缺以疏风散寒通络;大椎为督脉经穴,又属…  相似文献   

9.
颜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僻”范畴。笔者采用针刺治疗本病40例,疗效较为显著,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0天。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颜面神经麻痹40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玉梅 《江苏中医》1997,18(2):32-32
  相似文献   

11.
从1965年至1978年4月,对60例颜面神经麻痹进行温针冶疗,效果良好。60例中,男31例,女29例;20岁以下5例,21~40岁35例,41~60岁16例,61~80岁4例;最小14岁,最大80岁;发病30天以内者37例,31~60天者6例,2~6月者5例,6~+月~1年者2例,1年以上者10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8年;左侧33例,右侧27例。60例表现不同程度一侧面肌无力外,伴耳鸣耳痛者12例,面部肿胀9例,面肌痉挛15例,味觉失常14例。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为主治疗颜面神经麻痹11例广东省深圳市平湖镇人民医院(518111)戴小欣,梅湘江主题词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而神经麻痹/中医药疗法,牵正散/治疗应用自1994年2月~1995年3月,笔者采用针刺疗法为主,辅以中药牵正散加减治疗颜面神经麻痹11例...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麻痹是急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大多数有面部受凉史,发病较突然,面部表情肌瘫痪明显,眼睑闭合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进食、喝水及日常工作和生活,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面肌痉挛、角膜溃疡等。笔者近几年来运用中药外敷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方药組成柴胡二錢,当归二钱,牛夕二錢,番木必一錢,川芎一錢半,兩头尖(雄鼠粪)二錢,生甘草八分,鈞屯二钱半,荆芥、防风各一錢六分,海风藤二錢。加減:气虚加党参三錢,黄芪三錢,血虛当归加倍,局部肌肉颤抖較甚者鈞屯加至四錢。服用方法:每日一剂,每剂煎兩次,水600毫升煎至400毫升早晚各煎服(食后)一次。宜忌:宜于單純性顏面神經麻痹的内服用。对孕妇、失眠、經期、心臟疾患者忌用。反应:一般老年人及体質較差的人,服后间或出現顫抖反应。但为时短暫,无甚危險。这反应多在服第一至二剂药时見到,以后則无。病例簡介例1:沙云瑞,男性,年33岁,干部,如皋县龙舌公社瓦車篷大队,63年2月15日門診。主訴:前几天深夜旅行多次,累經风寒,加之睡眠不足,昨日早晨,感到面部不适,有微痛和麻木感,对鏡自察,口角向左歪斜,吹火及飲食均感不便。症狀:面部兩側不对称,口角向左歪斜,右眼瞼不能全合,同側额部皺紋消失,并有陣发性牽引鈍痛,不能講唇音字,飲水从口角流下。  相似文献   

15.
处方:乳香没药蓖麻仁冰片麝香巴豆配制:乳没等分,加红皮蓖麻仁适量反复锤捣制成软硬适度的膏药,每取软膏6~7克,加冰片1克、麝香0.1克、巴豆仁3粒共捣匀,摊在布上作为一贴膏药。  相似文献   

16.
颜面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的面瘫、吊线风。临床以突然口眼歪斜、闭合失利、面部皮肤麻木为其主证,重者甚至语言不清、口角流涎。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笔者在临床运用自拟归芪牵正煎加针刺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于下。自拟归芪牵正煎药物组成:当归、黄芪各20克,生白附子(先煎)、白僵蚕、全虫(研末吞服)、红花、赤芍各10克,生南星6克(先煎),防风、白芷、羌活、荆芥、地龙、川芎各15克,甘草10克。针刺取穴:风池、太阳、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合谷,均取患侧。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每次4~5穴,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  相似文献   

17.
正颜汤是著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的经验方 ,具有散风活络、化痰解痉的功效 ,是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剂。笔者近 3年来用该方加减治疗本病 1 2例 ,获得良好效果 ,现总结如下。1 治疗方法1 .1 正颜汤组成 荆芥 1 0 g,防风 1 0 g,全蝎1 0 g,炙山甲 6g,白僵蚕 1 0 g,白附子 1 0 g,蜈蚣 3条 ,白芷 1 0 g,钩藤 2 0 g,粉葛 1 5g,桃仁 1 0 g,红花 1 0 g,川芎 1 0 g,菊花 1 0 g,生白芍 1 5g。1 .2 用法 上方每日 1剂 ,水煎 3次 ,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服下。服药同时用毛巾包裹药渣热敷患部 ,或用浓茶叶水调白芥子粉为稀糊状 ,在纱布上摊一薄层 ,贴…  相似文献   

18.
19.
加味牵正散治疗颜面神经麻痹16例安溪县官桥医院(362441)陈志诚,黄建章我们于1992年1月~1994年1月以加味牵正散治疗颜面神经麻痹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9~52岁。主要症状及体征:单侧口眼斜,口颊脸部麻木,口角流涎;不能闭眼、皱...  相似文献   

20.
1970年以来,我院采用自制复方牵正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颜面神经麻痹418例,疗程最短7天,最长42天,一般在15至20天之间,痊愈率为90%,效果尚属满意,兹报道如下。方药组成:当归、全虫、白付子、僵蚕各60克,大蜈蚣40条。制法,浸泡,煮沸、气味分取,合并提纯,浓缩、灭菌,制成含生药50%注射液,2毫升安瓿分装备用。治疗方法:取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健侧合谷等穴,轮流作穴位注射,每次三穴,一日一次,每穴各注药液O.6毫升。治疗期间,避免寒冷刺激。麻痹部位加强热敷,患眼每日点眼膏三至四次,以防干燥。患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