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新路火山岩盆地是浙江省重要的产铀基地。文章通过对该区热点作用的研究,解释了该区铀矿床(点)的形成机制,以期获得该区铀矿找矿的新突破。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区深部40 km处存在相对低速体的塑性体(地幔柱冠状体之上的幔枝构造),在其上部地层存在相对高速体的岩浆侵入体;中生代以来发育4次岩浆旋回;地层结构表现出下部为变质基底,中部为滑脱层,上部为上叠火山岩和白垩纪沉积盆地的三层式结构。热点作用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明显。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热液的温度为317~420℃,盐度w(NaCleq)为39.76%~49.68%,其成分为CO2及含碱、H2O、卤素、氮和一些金属元素,地幔流体特征明显,与铀矿伴生的微量元素及成矿同期的硫同位素也指示出成矿流体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出该区存在热点成矿作用,据此建立了该区的热点活动模式。文章认为,热点对该区铀成矿的控制主要表现为:①当深部基性岩浆运移至上地壳时,使硅铝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了新路火山岩,侵入时则形成次火山岩体和各类酸性侵入岩体,为成矿准备了有利的赋矿层位或有利围岩;②地幔柱上隆作用,形成或复活了一系列断裂构造,完善或形成了成矿所需的导矿构造和储矿构造;③地幔柱上隆时,提供了成矿所需的大量热能,造成围岩蚀变,从而萃取了围岩中的部分铀源;④随着酸性岩浆的不断分异结晶,岩浆中有用组分浓度不断增高,提供了深部热液中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浙江省衢州地区新路火山岩盆地西段宏观和微观地质现象的观察,发现本区铀矿物种类主要为沥青铀矿和钛铀矿,且沥青铀矿形成时间较早,其成矿温度为140℃~180℃,晚期的钛铀矿以脉状穿插或包裹状的形式与沥青铀矿分布在一起,其成矿温度较高,为290℃~420℃,指示本区铀矿化具有中高温热流活动改造的特征,而不是之前认为的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同时本次研究在火山角砾中发现了火山喷发前就已形成的铀矿化,指示该区除了发育上述提到的火山喷发期后的两期铀矿化之外,还存在一期早于火山喷发的铀矿化,综合分析其最有可能就位的部位为火山岩盆地与基底的接触界面附近。即在本区铀矿找矿时,在勘探浅部两期火山喷发期后铀矿化的同时,还应关注深部早于火山喷发这一期铀矿化的调查。这些认识对深化本区铀矿床成因类型的认识和增强攻深找盲的信心均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造因素分析是成矿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各古构造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褶皱测量统计,恢复了本区白垩纪以来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发现各期古构造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轴均为近水平状态,其中建德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衢江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始新世–渐新世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W向。指出本区球川–萧山断裂等NE向区域大断裂构造开启的期次,决定了成矿期次,开启的时间决定了铀矿形成的年龄,其开启时序明显受古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控制。建德期晚期,随着NW向挤压应力场转为应力松弛状态,区域大断裂处于开启状态,火山喷发期后的深部含矿流体沿区域大断裂向上运移,形成了本区早期铀成矿(125~115 Ma),衢江期NN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使本区区域大断裂再次开启,带来了深部成矿流体,形成了第二期铀成矿(90~70.2 Ma),两期铀成矿叠加最终形成了本区的铀矿化定位。  相似文献   

4.
大长沙火山岩盆地铀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卫三元 《铀矿地质》1997,13(4):218-225
文章分析了盆地的火山活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和铀矿化特征。认为盆地是塌陷式的,岩浆活动分为两个旋迥,并且不同族迥的岩浆来源深度不同。盆地发育有多期次的矿化蚀变,铀源有地幔铀、基底铀及盖层蚀变而迁移出的活化铀。盆地断裂构造发育,有较好的矿质沉淀场所,又处在有利的铀成矿区域背景之下,因此具有较大的铀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5.
在构造变形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共轭剪节理的产状测量,采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期配套,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大洲火山断陷盆地古构造应力场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的研究。总结了主要经历的四期构造应力:前晚侏罗世构造期、磨石山期、衢江期、始新世—渐新世构造期,分别讨论了各个期次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指出后三个构造期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即磨石山期构造应力场为成矿准备了储矿空间,衢江期构造应力场为成矿准备了导矿空间,而始新世—渐新世构造期构造应力场对已形成矿体进行了破坏或改造。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大别山北麓罗山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为研究区对象,在分析盆地火山岩特征及含铀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火山岩型铀成矿理论,认为罗山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同时,探讨了罗山冯楼地区铀矿成因,建立了"两层楼"铀成矿模式,并预测本区的主要找矿位置为火山机构内部、盆地基底不整合面上下与切盆断裂交切带内,次要的找矿位置为火山岩盆地内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铀富集特征及铀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易超  王贵  李西得  张康  王永君 《矿床地质》2018,37(4):835-85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铀成矿作用过程比较复杂,是多种流体叠加作用的结果。文章在梳理、分析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铀的存在形式、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C、S同位素组成特征、矿物蚀变特征及成矿年龄的研究,总结了铀的富集特征,划分了铀的成矿期次,补充、完善了铀的成矿模式。研究表明,该区直罗组砂岩中的铀主要以独立矿物及吸附态2种形式存在,与黄铁矿、有机质、方解石、黏土矿物等关系密切,独立矿物以铀石为主。含矿砂岩的还原性物质含量(有机质、黄铁矿等)高于其他类型砂岩。碳酸盐胶结物中δ13CV-PDB值为-24.6‰~-6.8‰,反映了碳酸盐胶结物中的碳与生物成因有关。各类砂岩中黄铁矿的δ34SV-CDT值均为负值,分布在-8‰~-40‰,显示出明显的富32S、贫34S的特点,生物成因的分馏特征明显。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古氧化砂岩中多处可见铁的氧化产物以及黑云母的强绿泥石化。结合对铀成矿年龄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研究区铀的富集具有"充足的还原性条件、强改造过程、微生物参与和多期次叠加"的特征,既与潜水氧化作用有关,又受古层间氧化作用的控制,成矿后期还有深部还原性气体的二次还原改造,地层的强还原环境是导致铀富集的主要原因;在古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地层中的微生物在铀的活化和沉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矿年龄反映出该区铀成矿具有多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中侏罗世直罗早期、中侏罗世直罗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以及渐新世之后等4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灵泉火山盆地位于著名的额尔古纳-克鲁伦北东向火山岩铀成矿带中南段,与俄罗斯斯特列措夫铀矿田、蒙古多尔诺特铀矿田处于同一矿带上.通过多年在该盆地的地质工作,在盆内发现了众多的铀矿化异常点(带),呈现良好的找矿前景.在详细论述了盆地的基底、盖层、火山岩岩石化学和热液蚀变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盆地的铀矿化特征和成矿条件,认为该盆地是寻找火山岩型铀矿的有利远景盆地,指出了盆地南部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9.
相山北部次火山岩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山次火山岩的侵位主要发生于燕山晚期,也即两期火山喷发旋回的末阶段。次火山岩体以不规则的条带状、半环状围绕火山盆缘出露。侵位于北部的3个次火山岩体大致呈半环带状分布,明显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的共同制约,其平面形态为长条带状、半环状,呈岩墙、岩枝、岩床和岩盖等形式产出。次火山岩的主要岩性为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成因类型上归属于S型花岗岩。岩石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SiO2、P2O5、Na2O、MgO、MnO、Al2O3含量较低,TiO2、FeO、Fe2O3、CaO、K2O含量较高。铀矿化与次火山岩无论是空间、时间上,还是成因上都有很密切的联系,经陆壳改造而形成的火山岩浆携带着大量成矿溶液由地壳深部向浅部上升运移,在火山喷发旋回末期形成火山岩;而成矿流体则继续沿火山机构、断裂构造迁移、萃取,发生扩散、交代作用等,使铀元素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卡姆斯特地区侏罗系铀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运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重建了该区铀成矿模式,初步认为铀矿化、异常符合层间氧化带控矿理论,受层间氧化带及不整合面控制,总体上遵循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规律。指出区内铀矿找矿目的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次为西山窑组,主要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次为不整合面砂岩型、煤岩型,明确了今后该地区找矿方向,可为准噶尔盆地今后铀矿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谢米斯台成矿带是中国新疆北部重要的铀多金属成矿带,铀矿勘查突破令人期待。文章通过对典型铀矿床观察研究,建立了火山岩型铀成矿预测模型,在GIS平台系统提取了赋矿地层、含矿围岩、控矿构造、航磁推断隐伏岩体及断裂构造、U-Be元素组合异常、铀矿床和矿化点等各类成矿、找矿信息,采用MRAS系统中的特征分析模块进行铀矿产定位预测。按照后验概率大小划分了三级有利成矿远景区,其中A级包括赛力克、白杨河和七一工区3个远景区,显示出较大的铀成矿找矿潜力,在今后的找矿勘查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在中生代岩浆作用过程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演化轨迹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路盆地火山岩型铀成矿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新路盆地由早至晚系列岩浆岩,SiO2含量依次降低,碱度和K2O/Na2O比值逐渐升高,氧化物含量表现为“跳跃性”演变并趋向辉绿岩;ΣLREE、δEu值和Sr元素等含量显著动态升高;微量元素特征比值表现出趋势性变化特点;Sr-Nd同位素演化呈现出由黄尖组熔结凝灰岩依次趋向花岗斑岩、辉绿岩的混合演化趋势线;代表成矿流体同位素组成的萤石投影点位于岩浆作用过程Sr-Nd同位素混合演化趋势线上,且较花岗斑岩更趋近于辉绿岩投影区.认为新路盆地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壳幔源区物质混合特征;酸性系列岩浆岩与火山岩型铀矿在空间上的叠置,是壳幔作用机制下系列产物的耦合;来自岩石圈富集地幔的以富含LREE及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为特征的高温“轻物质流”持续上涌及由此诱发的壳幔作用,为新路盆地岩浆活动及火山岩型铀成矿作用提供了动力学机制;壳幔作用源区是铀成矿作用的动力源,也是成矿流体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铀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叙述了浙江省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总结并提出了火山岩型铀矿找矿远景区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赣南大富足花岗岩体西部铀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大富足花岗岩体位于南岭构造带北部,与武夷山构造带南段交汇处,为印支-燕山期复式花岗岩岩体。岩体西部的河草坑铀矿田是中国重要的铀矿田之一。大富足花岗岩基由小富足、上寮、赤泥、富城、草桃背5个岩体组成,均为富硅、贫铁镁、铝过饱和的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高的铀背景值。岩体西部边缘有一长10 km、宽1 km的紫色蚀变带,其下为绿色蚀变带,铀矿体赋存于紫色带底部与绿色带界面上下。铀矿经过了花岗岩成矿阶段、火山岩成矿阶段和淋积叠加成矿阶段。文章通过分析基底地层、岩体特征、构造、区域蚀变及铀矿化控制因素等,总结了该区"铀源丰富、热源充足、构造发育、蚀变强烈、剥蚀适中"等5个有利铀成矿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半岭及大坪山2处为最有远景的地段,分别位于岩体西部火山机构附近铀矿隐伏区及北部地堑区。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叠合成矿模式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章阐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的基本特征;从铀的来源、迁移和沉淀富集等方面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认为该矿床形成的铀源、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具有多元性和复杂叠置性,提出了该铀矿床形成的“叠合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石煤自燃治理是我国地质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衢州市玳堰石煤矿区石煤自燃已造成严重的地质和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有效治理矿区石煤自燃,恢复矿区生态环境,采用密闭采矿硐口、石煤自燃点削坡以及黄泥密闭的"隔氧灭燃"治理方法。治理效果表明,白坑5号、3号矿和煤山底矿石煤自燃已得到控制;矿区大气二氧化硫监测结果小于0.03mg/m3,地表水SO42-含量从7045.6mg/L降低到399mg/L,治理效果良好,为今后类似废弃矿山石煤自燃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保存完好的新火山而言,古老火山由于经受长期剥蚀与后期构造改造能够直接出露不同时期和深度的物质组成,是火山机构解剖的理想对象。通过对古火山机构进行调查及研究,对于理解火山喷发过程和浅部岩浆系统演化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同时对活动火山的监测及灾害评估具有实践意义。文章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对浙江苍南地区望州山古火山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根据岩性岩相平面上呈环状展布且向核部由老变新,产状围斜内倾,发育典型的环状、放射状断层以及晚期中央侵入相岩穹等特征,确认其是一座典型的复活破火山,其形成演化先后经历了初始断陷与小规模喷发、普林尼式喷发、溢流式喷发、大规模普林尼式喷发和破火山塌陷、晚期复活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新疆准噶尔西北部雪米斯坦地区进行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区内铀成矿与大地构造环境、地层及火山作用、控矿构造、铀源等密切相关。结合已知铀矿床的产出地质特征和近年来的野外地质工作成果,总结了该地区火山岩型铀矿的分布规律,预测并圈定了一级铀矿远景区6片,二、三级铀矿远景区11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