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为学龄前期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家庭人口学特征、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 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典型相关变量和典型结构,组间均呈正相关关系(CRU1-V1=0.703,P<0.001;CRU2-V2=0.342,P<0.001),能够解释原始变量变异的比例分别为16.5%、32.3%和11.3%、20.0%。第一对典型结构主要体现了年龄较大儿童家庭的喂养行为中,责任喂养、限制喂养、监督喂养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正相关和体重担忧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型结构则主要体现了受教育程度和月总收入较低家庭的喂养行为中,逼迫喂养与儿童外因性进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的喂养行为会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饮食环境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60名1~5岁儿童进行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调查,并收集与儿童相关的社会人口学、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结果 抚养人不良喂养习惯、焦虑情绪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相关;对于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而言,危险因素包括抚养人不良喂养习惯、焦虑情绪;保护因素包括情感交流;多因素分析表明,对于儿童饮食行为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儿童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结论 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塑造是长久而持续的,以家庭为单位,并结合家庭饮食环境的个性化测评指导将是未来儿童饮食行为干预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29,95%CI:1.55~11.88)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均较严重。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挑食、主动进食能力不足、食物响应问题、不良饮食习惯及情绪性进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精准化干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年1-6月将初筛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70名1~4岁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病因治疗、营养支持、进食技能、行为疗法等精准化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指导;3个月后评估两组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抚养人喂养行为问题及儿童体格发育指标,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抚养人喂养行为问题及儿童体重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手段对两组儿童身高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精准化干预改善儿童饮食行为和抚养人喂养行为,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海燕  刘金祥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233-1236
目的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水平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科学化管理体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0年9—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57名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调查基本情况、家长对儿童体重的认知情况、营养知识了解情况、儿童喂养情况、儿童进食行为情况等方面,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家长对体重认知偏差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家长对儿童体重认知偏差发生率为32.14%(179/557),认知偏差一致性强度为中等(Kappa值=0.4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的营养知识不达标(OR=2.856,95%CI:1.792~4.553)、逼迫进食喂养方式(OR=2.465,95%CI:1.379~4.406)、限制进食喂养方式(OR=3.244,95%CI:1.741~6.048)、父母过度关心儿童进食行为(OR=3.491,95%CI:2.207~5.522)以及儿童食欲缺乏(OR=4.148,95%CI:2.600~6.618)、偏食挑食(OR=2.653,95%CI:1.692~4.160)、不良进食习惯(OR=3.105,95%CI:1.973~4.885)、害怕进食(OR=4.318,95%CI:2.199~8.478)、潜在疾病状态(OR=3.197,95%CI:1.115~9.168)均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认知偏差的相关因素。 结论 家长对学龄前儿童体重认知存在偏差,应提高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儿童喂养方式以及重视儿童进食行为,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330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和外因性进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是不良进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的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祖辈、父辈喂养行为差异及其与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喂养人身份、喂养行为对进食行为的可能影响。方法 2020年5月-2021年1月,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8所幼儿园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主要喂养人身份,采用1∶2倾向性评分匹配,形成祖辈组(72例)和父辈组(144例)。结果 祖辈组和父辈组在饮食内容限制(t=4.72, P<0.001)和饮食行为限制(t=2.13, P=0.036)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对应儿童在主动进食能力(t=-4.76, P<0.001)、外因性进食(t=-5.07, P<0.001)和情绪性进食(t=1.99, P=0.050)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喂养人的饮食行为限制(F=1.82,P=0.086)、鼓励健康饮食(F=2.46,P=0.019)和饮食内容限制(F=3.69,P=0.001)对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喂养人身份与儿童进食行为之间无统计学关联(P>0.10)。结论 与祖辈相比,父辈喂养人更频繁地使用饮食行为限制和饮食内容限制,喂养行为而非喂养人身份与学龄前儿童的进食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的类型,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5月对芜湖市9所幼儿园1 912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应用自编食物频率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评估儿童的饮食模式,运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估,运用二分类非条件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总检出率为51%。儿童饮食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累计贡献率为48.23%。“加工零食型”高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组儿童(χ2=10.247,P<0.001)。“健康营养型”高分组与中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均低于低分组儿童(P<0.012 5)。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摄入少的儿童(χ2=9.364,P=0.001)。“蛋奶型”饮食不同组别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营养型”饮食(OR=0.635,95%CI:0.481~0.839)、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OR=0.734,95%CI:0.592~0.910)是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加工零食型”饮食(OR=1.522,95%CI:1.126~2.056)可增加儿童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结论 饮食模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密切相关,“健康营养型”和适量粗粮、豆制品的食物摄入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史平  周甜 《中国校医》2020,34(5):333
目的 了解苏州市工业园区学龄前期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探讨其中饮食相关因素,提供预防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所属于幼儿园随机抽取5所3~6岁儿童2 034名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现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体格测量。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6.8%,进食膨化食品次数多(χ2=9.200,P<0.05)、喜欢看食品广告(χ2=13.069,P<0.05),尤其膨化食品和甜饮料广告(P<0.05)、临睡前进食主食和零食、食欲好、吃饭时间短、边看电视边吃零食(P均<0.05)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可有效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建化 《现代预防医学》2020,(14):2555-2558
目的 了解长沙市部分学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长沙市2 242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行为问题和监护人喂养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 长沙市部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为72.9%。各项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历充沛胃口不好占53.5%、外因进食占48.6%、偏食挑食占40.1%、进食习惯不良占36.5%、父母过度关心占23.9%、情绪进食占10.1%、害怕进食占2.4%。饮食行为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学历高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OR值95%CI为0.81(0.71~0.93);家庭收入低、家庭成员有饮食行为问题、独生子女、存在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喂养时存在焦虑情绪是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21(1.01~1.43)、1.94(1.49~2.49)、1.67(1.25~2.26)、4.28(2.52~7.29)、5.13(3.02~8.71)。结论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今后应加强家庭教育,促进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抚养人喂养行为的特点。方法对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636人及其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的不良饮食行为儿童中,不良进食习惯者占54.2%、胃口差47.8%、挑食偏食26.7%、害怕进食11.8%,父母过度关心34.6%。喂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哄骗分散儿童注意力占比最高(60.7%),担心儿童营养不良占60.1%。结论在儿童不良的饮食行为中,不良进食习惯占比最高;喂养人普遍存在不恰当的喂养行为。应加强抚养人的健康饮食和喂养行为指导,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父母喂养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挑食的影响,检验儿童气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方法 2020年6月采取方便抽样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所幼儿园442名3~6岁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喂养行为、儿童挑食及儿童气质(生气沮丧、抑制控制)。 结果 父母鼓励健康饮食负向预测儿童挑食(β=-0.270,P<0.001),父母以食物为奖励正向预测儿童挑食(β=0.210,P<0.001);儿童生气沮丧特质分别调节父母鼓励健康饮食(β=0.125,t=2.207,P<0.05)、以食物为奖励(β=0.141,t=3.465,P<0.001)与儿童挑食之间的关系;儿童抑制控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结论 父母某些喂养行为与儿童挑食关系密切,且这种关系会因儿童气质中的情绪倾向性而有所不同。对于容易生气沮丧的学龄前儿童,家长多采用鼓励健康饮食,少用以食物为奖励的行为,可能有助于减少这类儿童的挑食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城市及农村地区学龄前幼儿1 873名,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72.7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因素及家长的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水平、家庭成员饮食行为问题情况、共同生活儿童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人口学特征、家长喂养行为及家庭环境影响儿童饮食行为.应加强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高家长喂养水平,建立有效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市幼托机构3~5岁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对儿童家长进行基本情况及语言发育相关因素调查,采用《中国儿童发育量表》对儿童语言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儿童语言商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对南京市学龄前儿童2 096名进行分析,男童占54.2%,3、4、5岁儿童分别占26.9%、34.4%、38.7%。语言商值总体为(102.23 ± 13.43)分,以中等及以上为主(占97.4%,2 041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独生子女(OR=0.586)和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其他语言障碍家族史(OR=0.311)的学龄前儿童语言商值高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抚养人为父母亲、父亲或母亲(OR=6.385)、与儿童有交流和多交流育儿方式(OR=3.924)的学龄前儿童语言商值高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该地区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为中等及以上,家庭因素在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过程占有重要地位,建议家长及时关注儿童语言发育情况,便于及时有效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语言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合肥市包河区1~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儿童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3岁儿童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1岁~儿童组(χ2=14.085,P0.05);男孩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4.1%,高于女孩45.6%(χ2=10.045,P0.05);抚养人存在喂养问题组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75.2%)要高于无喂养问题组(30.3%)(χ2=280.34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是否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是:性别为男;保护因素是:小年龄组儿童、抚养人无喂养行为问题。结论儿童保健工作者在日常保健工作中应注重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指导,开展饮食行为干预,减少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饮食行为问题,探索通过家长教育、以家庭为主体的综合饮食干预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门诊就诊并确诊的18~72月龄AS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饮食行为,对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家庭给予饮食指导,为期1个月。同时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检测血清营养学指标。结果 研究最终调查310名儿童,其中51.0%的ASD儿童有挑食行为,其他高发的行为问题有进餐容易分心(35.3%)、进餐要看电视或玩玩具(25.5%)、不愿在餐桌进餐(19.0%)。ASD儿童体重过重(11.6%)及肥胖(11.2%)的比例较高,个别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2、锌降低。本研究最终干预问题条目有7条,每个问题条目干预过程中都有不同比例的儿童得到改善。同时个别条目干预中发现主要照顾者为父母及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高的干预改善率更高(OR>1,P<0.05)。结论 ASD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应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ASD儿童饮食行为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父母喂养行为与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及自编父母喂养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广东省某市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营养门诊的70名1~5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 【结果】 喂养焦虑情绪(r=0.591)、不良喂养习惯(r=0.665)均与IMFeD总分呈正相关;喂养焦虑情绪(β=0.49)、不良喂养习惯(β=0.32)进入IMFeD总分的最终方程,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喂养中情感交流(β=0.24)与前述两者一同进入了不良进食习惯得分的最终方程,是避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家庭不良喂养习惯、家长喂养焦虑情绪可能引发或增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喂养时家长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和缓解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