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麻醉镇痛分娩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分娩(VBAC)产妇妊娠结局,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麻醉镇痛分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VBAC成功的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研究组在麻醉镇痛分娩基础上辅以中药穴位贴敷。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焦虑情况、疼痛评分、满意率及新生儿结局等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焦虑、疼痛程度轻、产程时间短、产后出血量少、满意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程中应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麻醉镇痛分娩法,可减轻焦虑、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满意率;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比单纯麻醉镇痛分娩对VBAC产妇的妊娠结局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无痛分娩在临床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英德市妇幼保健院足月临产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自然分娩,接受产科常规护理和助产指导,不进行任何镇痛干预,观察组产妇采取穴位无痛分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不同分娩时间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长;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新生儿的阿氏(Apgar)评分及桡动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镇痛前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镇痛30 min、镇痛60 min的VAS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及桡动脉动脉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无痛分娩可以减轻产妇分娩中的镇痛程度,缩短产程,提高新生儿出生后桡动脉动脉氧分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300例产妇临床资料,其中150例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镇痛分娩纳入观察组,150例在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止痛药物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妇疼痛程度、产后出血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761.16±206.3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863.74±198.48)min(P 0.05);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58.67%)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4.67%)(P 0.05);两组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分娩镇痛能够缩短第一产程减轻产妇疼痛程度,降低剖宫产率,而对产后出血与新生儿对胎儿窒息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多穴位刺激在自然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产科结局。方法将433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助产士全程陪护分娩模式,观察组采用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加多穴位刺激镇痛分娩。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产妇及家属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在宫口开大3~4cm、宫口开全时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能显著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P0.05)。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助产士全程陪伴加多穴位刺激镇痛分娩更有利于母婴健康,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产房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导乐分娩配合中医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产痛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产妇均实施导乐分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穴位按摩,对比观察2组产妇分娩情况及产痛、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宫口扩张速率及胎儿先露部下降速率优于对照组,产妇衰竭症状率、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产妇各时点产痛自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娩期间医生镇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实施导乐分娩配合中医穴位按摩,可以显著缓解其分娩产痛,缩短分娩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同时减少新生儿窒息,改善新生儿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镇痛分娩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山市坦背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1200例自然分娩头位单胎初产妇病例,按照是否采取镇痛分娩进行分组,镇痛分娩组和无镇痛分娩组均为600例产妇,比较两组产妇转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1)和无镇痛分娩组对比,镇痛分娩组剖宫产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较轻,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痛分娩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作用显著,能够在不延长产程和不增加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前提下,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湄潭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正常分娩、分娩镇痛,结束后分析效果。结果:对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比较,观察组的产程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产妇的分娩镇痛前、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进行比较,分娩镇痛前的两组产妇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时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为8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数分别为1例和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分娩镇痛的优势明显,安全性比较高,能满足产程需要,有助于产科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因产程中不同原因行剖宫产43例,故最终试验人数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宫口开3cm时,对照组产妇无特殊用药及其他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宫口开3 cm时给予针刺麻醉镇痛,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并接电针持续进行穴位刺激。根据数字疼痛分级(NPIS)标准判定镇痛前后不同阶段疼痛评分,观察两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NPIS评分低于镇痛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针刺镇痛分娩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有促进产妇宫口扩张及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质量无影响,对母婴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产妇产程子宫收缩痛中实施耳穴埋豆、穴位贴敷及镇痛泵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产妇10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试验组给予耳穴埋豆、穴位贴敷及镇痛泵治疗,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宫缩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临床疗效指标产妇舒适度、镇静效果、初乳时间、哺乳次数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 h、6 h、12 h,试验组宫缩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镇静效果评分、哺乳次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初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5.88%,对照组为19.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联合镇痛泵应用于产妇产程子宫收缩痛中疗效显著,可缓解产妇宫缩疼痛程度,提高其分娩舒适性,且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腕踝针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腕踝针分娩镇痛,对照组不采用操作性技术进行镇痛。分别于第一产程潜伏期开始、第一产程活跃期(子宫口开至3cm)、第二产程结束时对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产后出血量、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踝针是分娩镇痛有效的方案,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缩短总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无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在自然分娩产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8例正常足月且无阴道分娩禁忌证的初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分娩,观察组采取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分娩,观察2组产妇分娩前后情绪状态、产程、疼痛评分、顺产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SDS评分及SAS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疼痛评分,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全程陪伴模式联合分娩镇痛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有助于改善产妇不良情绪状态,缩短产程,缓解分娩疼痛,提高顺产率,并显著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分娩模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在分娩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龙岩市中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初产妇6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在阴道分娩过程中予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止痛,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自然分娩方式。分别观察两组产妇不同产程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2h及24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出现的镇痛副作用。结果 试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2h、产后24h的阴道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于整个产程中均未发现镇痛副作用。结论 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按摩可明显减轻产妇分娩疼痛,促进产程进展,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穴位按摩与硬膜外麻醉镇痛的分娩效果。方法:回顾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分娩初产妇100例资料并根据干预方式随机分组。药物镇痛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穴位按摩组采用中医穴位按摩镇痛分娩。比较两组产妇实施镇痛前后疼痛的程度;产程时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分娩方式:阴道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分娩、剖宫产。结果:在实施镇痛前,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镇痛后,穴位按摩组产妇疼痛程度显著低于药物镇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组第一产程时间显著比药物镇痛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组阴道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药物镇痛组,阴道助产分娩率、剖宫产率显著比药物镇痛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与硬膜外麻醉镇痛的分娩效果对比,中医穴位按摩效果更好,可减轻产妇疼痛,缩短第一产程时间,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分娩镇痛对提高自然分娩率的效果。 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足月妊娠的产妇 3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150 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观察产程未使 用分娩镇痛,观察组产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方式予分娩镇痛进行处理。比较采用分娩镇痛及未采用分娩镇痛两组产妇 的自然分娩率,比较两组产妇从临产至分娩的所需的总产程时间,比较两组产妇所生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 产妇自然分娩率为 82.6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8.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总产程所用时间 略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临床分娩镇痛对提高自然分娩率的效果十分理想,减轻了产妇生产的痛苦,降低了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肖勇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9):86-87
目的:对产妇进行硬膜外麻醉以观察她们对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400例待产初产妇,将她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无病分娩,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镇痛效果、阴道分娩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表明产妇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一产程较对照组缩短4min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经对孕妇出血量和新生)LAPgar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孕妇出血量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危险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低浓度局麻药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强的分娩镇痛效果,缩短了阴道分娩产程,而且产后孕妇即可行走,对病人极为方便,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导乐陪伴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收治的产妇125例,其中63例产妇在本院定期产检且自愿要求全程导乐陪伴分娩联合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设为联合组;余下的62例产妇在本院定期进行产检和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研究接受无痛分娩处理,但未实施全程导乐陪伴,作为镇痛组。比较两组产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产程时间、镇痛泵用药量、剖宫产率及产妇的满意度。结果:在分娩60 min、90 min与120 min,联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产程时间明显缩短,镇痛泵用药明显减少,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与镇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镇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陪伴联合分娩镇痛不仅对产妇的生理指标有正性干预作用,而且产妇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对产妇分娩疼痛及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4月自愿使用穴位镇痛仪的产妇与未使用的产妇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程处理,于分娩过程中不给予任何镇痛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合谷、内关穴位及腰骶部电刺激镇痛。比较2组宫缩痛各时点VAS评分、产程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宫缩开始0 min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宫缩15 min、30 min、60 min、第一产程结束、第二产程结束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产妇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合谷、内关穴、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可有效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感,明显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对产程进展有促进作用,且操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黄莉 《新中医》2015,47(10):193-194
目的:观察电针在临床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28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所有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镇痛,观察组在药物麻醉基础上予电针镇痛。比较2组的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2组第1产程、第2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第3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O级、1级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在2级、3级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总窒息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在分娩镇痛中作用明显,能缩短第3产程时间,减少产后2h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仪镇痛对产妇产程及胎儿窘迫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在贵溪市 人民医院分娩的产妇 60 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 30 例。两组分娩时均给予常规干预,进入产房后,对照组采用 硬膜外麻醉镇痛,观察组采用分娩镇痛仪,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第一、第二、 第三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 有可比性(P < 0.05);镇痛后,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镇痛前降低, 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产妇分娩时采用分娩镇痛仪镇痛,可减轻疼痛程度, 缩短产程,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20.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40例足月妊娠产妇,其中产妇自愿、无禁忌证、有阴道试产条件的120例产妇为镇痛组,同期同等条件的产妇120例为对照组。镇痛组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宫口开大3 cm后进行硬膜外穿刺,注入罗哌卡因联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照组产妇产程中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常规处理同镇痛组。观察2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情况。结果 2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镇痛效果明显,可加速产程的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