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临床上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经验。方法:共收治胆道疾病患者766例,确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7例(0.9%),均以不同方式行手术治疗。结果:7例患者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14.2%);良好4例(57.1%);改善2例(28.5%)。结论: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则应早期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可有效控制感染、保护肝脏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 以肝内外胆管的慢性纤维化性狭窄和闭塞为其特征,可由胆管结石、肿瘤或胆管损伤后继发的硬化性胆管炎,临床上较少见.本病特征是见于有一次或多次胆道手术史,并伴有长期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淤胆性综合征,表现为慢性淤胆、整个胆管系统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肝内、外胆管梗阻,胆管数目逐渐减少,并逐渐发展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等而死亡.目前,对SSC的研究与描述较少.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比,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十分相似,只是原发性胆管硬化症患者无手术、外伤等诱发因素.约7%~36%的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可同时发生胆管细胞癌(CCC)[1],其中大部分通过尸检或在肝移植时被发现.临床上,CCC表现为持续性黄疸、瘙痒、体重减轻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但国内报道极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硬化性胆管炎(S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7例硬化性胆管炎的病因及其MRCP表现,并比较2D-SSh-TSE及3D-HR-TSE两种成像技术的MRCP图像质量。结果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2例,病因不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15例,腹部手术史(尤其是胆道手术史)、长期反复肝内外胆管结石为其常见病因。硬化性胆管炎MRCP特征性表现为:局限或弥漫性胆管狭窄和扩张("串珠样"或"藕节样")改变、管壁增厚、肝内胆管分支减少和僵直("树枝修剪征")、肝内胆管分支到达肝脏边缘。结论 2D-SSh-TSE和3D-HR-TSE两种成像序列在显示肝内外胆管方面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性应用可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诊断;MRCP对SC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性肝外胆管畸形所致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按病理诊断,将18例肝外胆管畸形归类为胆总管囊肿(8例)、硬化性胆管炎(5例)、胆总管末段狭窄(3例)、胆总管壁异位胰腺(2例)。分别总结它们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随访效果。结果8例胆总管囊肿治愈7例;5例硬化性胆管炎中,4例经十二指肠乳头行胆管扩张和支架管双向引流后,腹胀、隐痛和持续性的黄疸明显减轻;3例胆总管末段狭窄手术切除后,重建具有抗逆行性感染作用的胆肠内引流,效果良好;2例胆总管壁异位胰腺连同胆总管壁切除后,分别行胆管成形、十二指肠浆肌瓣带蒂转移修补缺损和“T”管外引流,术后腹痛、黄疸和胆道出血自止。结论良性肝外胆管畸形所致梗阻性黄疸必须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胆总管未段狭窄和胆总管壁异位胰腺必须行手术切除。硬化性胆管炎在寻找或切开硬化胆管有困难时,可经十二指肠乳头进行扩张和置入支架管双向引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研究目的:作者提供了1999—2004年间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长期治疗后继发硬化性胆管炎的19例患者资料。患者与方法:10例无肝胆管疾病证据存在的连续患者,分别因创伤(n=5)、颅内出血(n=3)、非腹部手术后并发症(n=2)入住于一间ICU。所有患者需要长期辅助通气、儿茶酚胺类药物、完全胃肠外营养和几种抗生素治疗。结果:在原发创伤之后11d首次发现胆汁淤积。在中位随访69d后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肝内胆管多处狭窄和串珠样表现以及周边分支变细。在所有患者中均有部分胆管被黑色素血栓性物质填塞。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研究目的:10%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可发展为胆管癌。胆管造影或内镜下活组织检查并不能可靠鉴别胆管癌和良性胆管重度狭窄。该研究目的是评估胆管镜在PSC患者中鉴别胆管良、恶性重度狭窄的意义。患者与方法:对53例重度胆管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除行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术(ERC)外,还进行了经乳头胆管内镜检查和内镜下活组织取样。将胆管造影和胆管镜检测的结果分为良性和恶性。以组织学和(或)细胞学阳性为依据,最终诊断为恶性狭窄;反之,组织标本呈阴性,远期临床随访无恶变定为良性状态。结果:12例PSC患者(23%)胆管癌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显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的价值。方法收集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患者37例,对MSCT双期扫描图像行CPR,着重观察胰周主要动脉、静脉、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1)侵犯胰周动脉28例,受累动脉包括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动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与动脉之间脂肪间隙消失且包绕动脉大于180度,动脉狭窄或变形,脾梗塞。(2)侵犯胰周静脉31例,受累静脉包括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静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包埋静脉,静脉狭窄或变形;静脉节段不显示;静脉内癌栓;特征性的侧支循环形成;脾大。(3)侵犯胆管或胰管18例,表现为胆管、胰管突然中断;胆管、胰管狭窄;癌灶近端胆管、胰管扩张。CPR图像能清晰显示胰腺肿块与受侵管道关系的全貌。结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可出现相应的MSCT征象。CPR技术对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和评价相应管道结构受侵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寇思杰 《吉林医学》2010,(25):4372-4373
目的:评价MSCT三期扫描诊断早期胰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早期胰腺癌患者经MSCT三期扫描的表现。结果:①三期中胰腺实质期对早期胰腺癌检出率最高;②其直接征象是胰腺内弱强化结节,间接征象是胰、胆管扩张及其周围大血管受侵。结论:MSCT三期扫描是发现早期胰腺癌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涛  罗晓峰  李荣 《当代医学》2011,17(21):47-48
目的分析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手段,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收治的20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纳差、皮肤瘙痒、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主要为ALP、GGT升高,所有患者中ALP、GGT均升高,其中ALP平均升高4倍,而GGT平均升高6倍。MRCP以及ERCP见胆管不均匀、肝外/内胆管扩张,胆总管狭窄。肝穿病理见胆管周围纤维化改变、基底膜增厚改变。治疗以熊去氧胆酸为基础药物,1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化验指标有所下降。伴有肝硬化、腹水的2例患者疗效不佳,自动出院。结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起病隐匿,而尽早诊断、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是影响预后与控制病例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最佳诊断。方法:对15例黄疸病人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不清,行ERCP检查。结果:ERCP表现为胆管变细,呈枯树枝、串珠样改变,诊断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经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ERCP是诊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所致硬化性胆管炎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胆管造影表现类似,但是仅前者对于皮质类固醇治疗有较好的反应。因此,对于两种疾病的鉴别是必要的。胆管造影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的参考指标。本研究比较了这两型硬化性胆管炎的特征表现。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n=29)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所致硬化性胆管炎(n=26)的胆管造影影像所见的狭窄结构的长度和区域及其他的特殊表现进行研究。带状狭窄、念珠状或减枝树状表现及憩室样结构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显著更常见。相反,节段性狭窄、有狭窄前扩张的长狭窄及胆总管远端的狭窄在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诊断胰腺癌的表现和临床价值,为临床进一步治疗作出参考意见。方法:15例均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分析。结果:1显示肿块15例,肿瘤直径>3 cm有8例,<3 cm有7例;2肿块表现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后强化不明显;3多伴有胰周组织的改变和远处脏器的转移。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显示胰腺癌最好的检查方法,通过胰腺内肿块的不规则表现及胰管、胰腺周围解剖结构变化为主要的早期胰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对患者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和生存率有着十分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胰腺炎在CT上所表现的特殊征象,研究其与胰腺癌鉴别诊断的特征.方法 对本院2006年5月~2010年6月被证实的40例慢性胰腺炎和40例胰腺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胰腺炎的CT特征.结果 (1)胰腺增大:慢性胰腺炎20/40例(50%),胰腺癌4/40例(100%);(2)局限性肿块:慢性胰腺炎20/40例(50%),胰腺癌33/40例(82.5%);(3)胰管扩张:慢性胰腺炎15/40例(37.5%),胰腺癌32/40例(80%);(4)肝内外胆管扩张:慢性胰腺炎10/40例(25%),主要表现为逐渐狭窄,胰腺癌32/40例(80%),且主要表现为扩张的胆管突然中断;(5)胰腺钙化、病变包裹胰后大动脉等等CT表现,都具有一定的特异征象.结论 认真分析CT的特征,可为胰腺炎的确诊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CT表现,分别对胰腺癌和正常胰腺胰腺期、门脉期密度进行比较。结果28例病变位于胰腺头部,7例位于胰腺体部,6例位于胰腺尾部,3例为弥漫性胰腺癌。胆管扩张24例,胰管扩张25例,肝内转移12例,淋巴结转移35例。44例病例中有36例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胰腺期胰腺癌与正常胰腺密度差别最大。结论CT扫描可以明确胰腺癌的存在以及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胰腺期扫描对识别胰腺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及影像学表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00年3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10例,均为男性,年龄47~80岁,平均61.3岁。所有患者均行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类风湿因子及自身抗体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超声内镜及B超检查,9例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7例行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ERCP),5例确诊后接受激素治疗。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以黄疸(9例)及腹痛(1例)为首发症状,常伴有高γ球蛋白、高IgG及自身抗体阳性,新发糖尿病2例。影像学表现:CT显示9例胰腺弥漫性增大及1例局灶性增大;7例可见胰周炎性渗出,未发现假性囊肿及胰腺钙化;6例胰周淋巴结肿大。4例行增强CT扫描,均可见胰腺实质延迟强化,胰周囊状低密度缘。磁共振成像显示9例胰腺弥漫性增大。MRCP显示6例主胰管弥漫性狭窄和3例主胰管节段性不规则狭窄。B超显示胰腺弥漫性增大9例,胰头部局灶性肿大1例。超声内镜显示9例胰腺弥漫性增大及1例局灶性增大,回声降低。7例ERCP均显示胆总管远端狭窄,近端胆管扩张,4例胰管弥漫性不规则狭窄、3例节段性狭窄。5例经激素治疗后,胰腺影像学异常明显改善。结论AIP是一种特殊类型慢性胰腺炎,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正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近5年来我院诊治的60例胰腺癌和40例慢性胰腺炎的资料收集整理,供同仁们参考.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和CT及超声波(US)复查确诊的60例胰腺癌、40例慢性胰腺炎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胰腺癌60例(100%),慢性胰腺炎38例(95%)出现胰腺增大.②胰腺癌58例(96.7%),慢性胰腺炎29例(72.5%)有局限性肿块.③胰腺癌43例(71%),慢性胰腺炎11例(27.5%)胰管扩张.④胰腺癌51例(85%)肝内外胆管扩张且主要表现为扩张的胆管突然中断(78%),慢性胰腺炎13例(32.5%)肝内外胆管扩张主要表现为逐渐狭窄.⑤胰腺钙化、病变包裹胰后大动脉等CT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异征象.结论:认真分析、仔细研究CT的特异征象,提高CT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多层CT胰岛细胞瘤 (NFIT)与胰腺癌 (PC)影像表现 ,阐述胰岛细胞瘤的多层CT(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  18例患者中 ,4例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平均直径为 5 8mm ,大小范围在 3 5~11 5cm) ,14例胰腺癌 (平均直径为 5 1cm ,大小范围为 3 2~ 10 5cm)。由 3个影像医师对 18例患者的平扫(边缘、肿瘤内坏死、周围结构 )及增强 (动脉期、胰腺期、肝脏期 ,实胰腺期和肝脏期的衰减情况 )MSCT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扫 :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 ,边缘光滑 1例 (2 5 % ) ,胰腺癌边缘光滑 2例 (14 3% ) ;肿瘤内有坏死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1例 (2 5 % ) ,胰腺癌 9例 (6 4% ) ;浸及周围结构 :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无 1例累及邻近动脉 ,而 14例胰腺癌累及肠系膜动脉的占 6例。增强 :4例NIC中 2例呈不均匀强化 ,2例动脉期和胰腺期明显高于胰腺实质 ,3例胰腺期与肝脏期的衰减范围是 1~ 10HU ;14例胰腺癌中 ,12例动脉期和胰腺期轻度不均匀强化 ,低于正常胰腺组织 ,2例胰腺癌肿块动脉期略高于正常胰腺组织 ;14例中 8例胰腺期与肝脏期肿瘤衰减范围 >10HU。结论 MSCT在鉴别胰岛细胞瘤与胰腺癌时有重要的意义 ,平扫和增强的强化模式是MSCT最有价值的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内镜超声扫描(endoscopi ultrasonography,EUS)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一院确诊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的8例患者进行EUS检查,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胆总管管壁全周性增厚(厚度≥2.5 mm)、管腔狭窄变细,3例胆管壁回声增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4例,胆囊体积增大2例,胆囊壁均无增厚;肝门淋巴结增大4例,门静脉轻度扩张1例.结论 内镜超声在胆管疾病的诊断上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胰腺癌CT和MRI检查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最佳CT和MRI检查技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37例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对其检查方法和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与其他各时相比较,螺旋CT胰腺期薄层扫描显示胰腺癌直接征象(胰腺肿块)最佳(P<0.01),而对胰腺癌间接征象的显示,各期扫描图像差异无显著性(P>0.05);(2)螺旋CT三期检查显示胰腺癌直接征象(胰腺肿块)较MRI(T2W MRCP)更佳(P<0.01),而对显示胰腺癌间接征象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与MRI(T2W MRCP)比较,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较高(P<0.01)。(4)8例患者采用SE序列T1W 脂肪抑制技术较清晰显示了胰腺癌肿块。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特别是胰腺期薄层扫描及MRI的SE序列T1W 脂肪抑制技术对胰腺癌直接征象(胰腺肿块)显示率较高,有助于提高胰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影像检查应用于胆管炎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分型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收治的行MRI影像学检查的胆管炎患者100例,从而探究影像学检查的临床价值及指导意义。结果:MRI影像学结果可见,胆管形态出现扩张或狭窄,而胆管壁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与强化。部分患者出现肝门血管鞘及周围结构或胆管炎临近的肝实质早期强化的表现,也有部分患者可见肝实质小脓肿,胰腺形态异常等表现。两种类型患者的肝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扩张率与扩张的最大横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影像检查应用于胆管炎诊断,效果较好,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病理信息,提高临床的准确度,亦可以根于其对病变区动脉过度灌注的敏感性,对临床分型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