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Hepatitis B Virus 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乙肝前S1、HBV-DNA,探讨LHBs用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HBs以及乙肝前S1,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1)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LHBs与HBV-DNA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乙肝模式患者血清乙肝前S1的检出低于HBV-DNA的检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可以弥补由于乙肝病毒变异引起的HBeAg检测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乙肝患者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2.
吴宗华 《医疗保健器具》2012,(11):1967-1968
目的比较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V—M)的检测结果。方法采用TRFIA和ELISA法对182例肝病就诊患者同时进行HBV-M检测,两者结果不符合者双孔复查。结果TRFIA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灵敏度高于ELISA法,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8.9%、96.7%、99.5%、90.7%、88。5%。经配对卡方检验.两种方法测定HBsAg,HBeAg,HBeAb的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测定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医学模式比较中,HBsAb与HBsAb、HBcAb阳性模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医学模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RFIA法测定HBV—M是一种灵敏度高,结果符合率高的定量检测技术,对提高临床检测水平、指导临床治疗、监测方面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脐带血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所生的婴儿脐带血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了解婴儿乙肝感染率及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为控制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标本离心分离出血清进行乙肝两对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果 1 233例脐带血中乙肝两对半全部为阴性的705例,占57.18%,能检测出一项(或多项)为阳性的共计528例,总感染率为42.82%,将乙肝两对半模式情况进行列表并与同期我室所检测的5 572例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P值<0.01,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婴儿脐带血乙肝两对半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模式有较大差别.脐带血中HBeAb与HbcAb阳性者126例,占感染率的23.86%,为主要模式,HBeAg与HbcAb阳性者58例,占感染率的10.98%,为较次要模式,与临床血清标本相应模式比较P<0.01,亦与文献报道[1]的检验标本两对半模式出现率差异巨大.脐血中HBsAg阳性总数128例,占感染率的24.24%,阳性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乙肝感染者母亲在孕娠期间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采用其他针对性防治措施进行母婴阻断[2]的积极结果,也使控制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降低乙肝感染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孕产妇乳汁中HBV-DNA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模式和血清HBV-DNA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乙肝孕产妇血清学模式,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乙肝孕产妇血清中HBV-DNA浓度与乳汁中HBV-DNA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乙肝孕产妇中HBeAg阳性患者,乳汁和血清中均具有较高浓度的HBV-DNA,具有较高的传染性。结论同一患者血清与乳汁中HBV-DNA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中HBV-DNA定量与乙肝标志物(HBV-M)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1478例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含量和HBV-M,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HBeAg(+)模式下的HBV-DNA阳性率和定量值高,HBeAg(-)模式下HBV-DNA阳性率和定量值较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模式下亦可检出HBV-DNA.结论 同时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和HBV-DNA对临床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血标本乙肝五项指标定量和定性检测结果,总结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146份疑似为乙肝患者的静脉血标本,均采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定量检测,设为A组,ELISA法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定性检测,设为B组,观察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A组检出13种阳性模式,B组检出7种阳性模式,在HBsAb、HBsAg、HBcAb、HBeAb、HBeAg方面的检出阳性率比较,两组存在一定差异,A组明显高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标本乙肝五项指标定量和定性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性,需要临床给予关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指标定量检测敏感性更高,相对适合临床早期筛查HBV感染及观察跟踪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讨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02~2017-10期间收治的携带乙肝病毒患者986例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均接受乙肝两对半检测,分析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影响因素,为此后临床检测提供依据。结果:986例患者均接受乙肝两对半检测,共935例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中包含HBsAb(+)阳性者763例、HBsAg(+)阳性者74例、HBeAg(+)阳性者55例、HBeAb(+)阳性者20例、HBcAb(+)阳性者23例。结论:建议临床检测乙肝病毒可采用乙肝两对半检测方式,且检测过程中尽量排除干扰性因素,如操作、实际、标本采集和处理等因素,以确保鉴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陕西地区人群乙肝5项血清学标志物结果,了解该地区人群的乙肝感染状况,为乙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陕西地区各医院送检的检测乙肝两对半样本结果共31 6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1 640例检测样本中健康体检人群样本28 715例,临床乙肝疑似病人样本2 925例。28 715例体检样本中,共检出HBsAg阳性955例,阳性率为3.33%,2 925例临床乙肝疑似样本,共检出HBsAg阳性281例,阳性率为9.61%。体检样本2014-2016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4.30%、2.80%、3.16%,临床乙肝疑似样本2014-2016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79%、13.89%、6.16%。体检组阳性率2015年较2014年有下降,2016年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9,P<0.01),临床乙肝疑似组HBsAg阳性率均逐年下降(χ2=590.1,P<0.01)。体检组中男性HBsAg阳性率3.67%,女性HBsAg阳性率2.82%,男性高于女性(χ2=15.29,P<0.01),临床乙肝疑似组中,男性HBsAg阳性率10.58%,女性HBsAg阳性率11.62%,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无论体检或临床乙肝疑似组,0~<10岁HBsAg阳性率最低,体检组50~<60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高为5.04%,临床乙肝疑似组60岁以上HBsAg阳性率最高为19.05%。31 640例检测样本中共检出乙肝5项不同模式25种,其中主要以模式“2”和“全阴”为主,体检组共占比为85.73%,其中模式“2”占比为51.03%,模式“全阴”占比34.7%,乙肝疑似组共占比为77.13%,其中模式“2”占比为48.31%,模式“全阴”占比28.82%。HBsAg阳性的模式共13种,无论体检和临床乙肝疑似组,在表面抗原阳性组均主要以模式“145”和模式“135”为主,在临床乙肝疑似组中含有模式“12”占比和为1.58%,在表面抗原阳性中占比为16.5%。 结论 1)陕西地区乙肝5项结果具有性别、年龄差异,临床感染自2014-2016年有下降趋势,体检人群感染率较反复,与其他地区比较感染率较低。(2)感染模式以单独HBsAb阳性(模式2)和全阴为主,提示陕西地区乙肝感染抵御能力较强,但感染风险较高人群占比仍较大,需加强疫苗免疫意识。(3)乙肝免费强制接种效果显著,需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对于非强制注射人群,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的宣传,提高人群的保护意识。(4)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模式较其他地区高,说明陕西地区乙肝亚型感染及变异突出,仍需进行下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1(Pre—S1)抗原与HBV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对431例乙型肝炎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Pre-S1和HBsAg、HBsAb、HBeAb、HBcAb,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种模式乙型肝炎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结果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乙肝各项阳性指标与Pre-S1检测结果显示HBeAg阳性Pre-S1最高。结论Pre-S1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标志,比HBeAg反映HBV复制更敏感,是HBV存在和复制较为直接的标志,对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起重要补充作用,对临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青鹤 《现代保健》2014,(25):123-12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与其血清学标志物HBV-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乙肝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离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的HBV-DNA、HBV-M进行检测,在不同的HBV-M模式下分析其与HBV-DNA间的关系。结果:在HBsAg(+)+HBeAg(+)+HBcAb(+)的模式下,HBV-DNA的检测阳性率为97.9%;HBsAg(+)+HBeAg(+)模式下,HBV-DNA的检测阳性率是1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种模式下的检测阳性率都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结论: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的模式不同,HBV-DNA的检测阳性率不同,乙肝患者机体内的病毒含量也有差异,HBV-M和HBV-DNA的检测分别是乙肝感染的间接证据和直接证据,同时对患者进行这两项指标的检测对于乙肝的临床诊断、病情判定、传染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TNF-α和IL-6含量对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确诊的乙肝后肝癌患者血清、HBV携带者血清及正常体检人群血清样本各8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血清样本中TNF-α和IL-6含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乙肝后肝癌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群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组织分型乙肝后肝癌血清TNF-α和IL-6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NF-α和IL-6参与了乙肝后肝癌和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检测乙肝后肝癌患者血清TNF-α和IL-6含量,可以为乙肝后肝癌患者提供新的临床诊断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确定有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决定是否抗病毒治疗.[方法]对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甲胎蛋白及凝血功能正常,彩超肝脏声像图未见异常的患者,不论乙肝三系统为任何模式,只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均进行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在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中,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患者HBV-DNA阳性率为48%(21/43),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患者HBV-DNA阳性率为33%(17/51),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患者HBV-DNA阳性率为14%(3/21),5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阳性患者HBV-DNA无一例阳性.不论乙肝三系统为任何模式,定量检测HBV-DN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的关系。 [方法 ] 测定不同乙肝血清学标志模式和 2 47份标志物全阴性的临床肝炎病人血清以半套式PCR荧光定量检测系统检测HBVDNA含量。 [结果 ] 在HBsAg、HBeAg阳性的血清中HBVDNA含量最高 ,血清HBeAg和HBVDNA含量密切相关。但在很少数HBeAg阳性血清中未能检出HBVDNA。在另外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中 ,包括全阴性和抗HBs阳性 ,也有少数血清标本能检出HBVDNA ,其浓度分布的范围很广。 [结论 ] 少数血清HBsAg、HBeAg阳性的病人并不处于HBV活跃复制的状态。PCR定量检测HBVDNA含量更有助于乙肝的预后和抗病毒疗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HBV—DNA)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为乙肝的早期诊断、病情预测及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2年6月半年内682例乙肝患者,分离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采用ELISA法检测HBV~M,以不同的HBV—M模式做统计分析。结果:大三阳与[-HBsAg(+)+HBeAg(+)]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分别98.85%和98.04%,两者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HBV—M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的HBv—DNA含量为(5.8×10^6土2.3×10^5),明显高于其他模式。结论:不同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HBV—DNA的检出率及病毒含量有差异,同时对患者做HBV—DNA检测与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对乙肝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临床用药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乙肝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参数,了解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8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进一步检测肝硬化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以及肝硬化Child分级A级、B级、C级组的PLT、MPV、PWD。结果发现乙肝肝硬化患者PLT、MPV显著降低,PDW显著升高(P〈0.01和P〈0.05)。肝硬化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其PLT、MPV、PWD亦有明显差异(P〈0.01),随着肝功能的下降,PLT、MPV随之下降。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变化,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低浓度HBsAg人群血清乙肝标志物的表现模式及其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与高浓度组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MEIA)检测690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的HBsAg,将其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然后采用ELISA法检测其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荧光定量法检测其HBVDNA。结果低浓度HB-sAg感染者232例,占HBsAg感染者的33.62%。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分别有10种和7种,且低浓度组的模式比高浓度组更为复杂。HBVDNA定量检测低浓度组平均对数(1gcopies/ml)为2.18±1.38,高浓度组为6.83±0.3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低浓度组感染者HBVDNA均〉103拷贝/ml。结论低浓度HBsAg感染者不容忽视,要尽量选用敏感性较高的HBsAg检测方法,对可疑患者要同时进行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或HBVDNA窜骨枪涮.以铞漏枪.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进行DNA检测,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方法对来自鹤壁市医院门诊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阳性患者进行乙型肝炎DNA检测。结果 583例血清标本HBV-DNA阳性358例,阳性率61.41%。结论HBV-DNA的检测为预防乙肝流行和临床治疗乙肝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患者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各种模式,探讨其在各年龄段以及男女之间的分布情况。方法对2018年度在本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的3 673例HBs Ag阳性患者的结果进行回顾,用SPSS 23. 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3 673例HBs Ag阳性患者中,共检出乙肝两对半模式9种,主要以模式2(HBs Ag、HBe Ab、HBc Ab阳性)、模式3(HBs Ag、HBe Ag、HBc Ab阳性)、模式1(HBs Ag、HBc Ab阳性)为主,分别占65. 15%、18. 84%、14. 67%。在41岁~50岁、51岁~60岁年龄段中乙肝两对半模式在男、女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本地区HBs Ag阳性患者中乙肝两对半模式在各年龄段、性别之间的分布情况不一,有关部门应针对各个人群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在母婴阻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9月-2019年5月到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的300例妊娠期妇女进行研究,所有妊娠期女性均进行HIV抗体筛查、HBSAg检测和梅毒抗体检测,随后对妊娠期妇女梅毒、艾滋病、乙肝检测的阳性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同时积极采取母婴阻断对策。结果妊娠期妇女梅毒检测阳性率为3.33%,新生儿为0.00%;妊娠期妇女乙肝检测检测阳性率为16.67%,新生儿为2.33%;妊娠期妇女及新生儿艾滋病检测阳性率均为0.00%。妊娠期妇女总阳性率为20.00%,高于新生儿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母婴阻断中,妊娠期妇女积极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能够为其疾病控制提供有效措施,经检查一旦发现孕妇存在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阳性结果,需要立即对孕妇及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积极为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强化对患者健康教育,带领患者及家属走出传染病误区,最大限度降低妊娠期妇女出现意外事件,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患者中HBeAg、HBeAb、HBcAb检测结果及不同分布模式中HBV-DNA复制增殖结果分析,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3 886例HBsAg阳性患者中,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对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的临床标本实时PCR方法,进行HBV-DNA检测所含病毒拷贝数量。结果 26例患者同时出现HBsAg与HBsAb阳性,并与HBeAg、HBeAb、HBcAb标志物形成4种不同模式。模式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最为常见,且DNA拷贝数10~3copies/ml;而模式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与模式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DNA拷贝数分别为10~3copies/ml~10~5copies/ml以及10~6copies/ml~10~7copies/ml。结论在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情况下,其他乙肝标志物的出现情况预示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续与否,结合DNA增殖情况可为乙肝治疗方案提供较好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