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不稳定性,研究SNPCC发生机理的分子基础。应用PCR-SSLP扩增微卫星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31例临床诊断为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的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1例中,2例在所检测的3个位点均存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提示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有关,可通过检测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筛选大肠癌高危人群,以便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微卫星不稳定及hMSH2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膀胱癌微卫星不稳定及hMSH2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应用D2S119及D2S123两个微卫星位点标记,PCR法检测45例膀胱癌标本微卫星不稳定;PCR-SSCP银染法分析hMSH2基因外显子7、8、15突变情况。结果:45例膀胱癌中微卫星不稳定者有7例,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15.6%;在这7例微卫星不稳定标本中有3例同时检测出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突变,占微卫星不稳定总数的42.9%,且均为体细胞突变。结论:微卫星不稳定和错配修复基因hMSH2突变可能参与膀胱癌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49例胃癌组织Hp尿素酶酶和B基因以及6个微卫星位点(D17s261,D17s799,TCF-2,D18s34,D5s409和D5s409和D5s82)进行检测,对Hp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HpDNA的检出率为40.8%(20/49),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及复制差错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10 个微卫星位点, 应用 P C 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9 例散发性大肠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在多个位点上发现了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 M I) ,其中 D3 S1317 位点上 M I为44 % , D3 S966 上 M I为26 .6 % , D2 S123 和 D2 S119 上 M I分别为36 % 和25 .7 % 。结论: M I阳性率和肿瘤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微卫星 D N A 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同时,在散发性结肠癌中也存在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这可能与某种 D N A 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口腔鳞癌组织中染色体3p14.2区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组织中3p14.2区D3S1300位点丢失情况,为新的抑癌基因定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以D3S1300位点微卫星多态为遗传标记,检测口腔鳞癌组织中该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sofheterozygosity,LOH)状况。结果:22例口腔鳞癌17例提供信息,7例出现杂合性丢失,LOH率为41%(7/17),有2例出现微卫星的不稳定性。结论:3p14.2区D3S1300位点杂合性丢失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提示该区域可能存在口腔鳞癌的抑癌基因,该区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的一个新机理  相似文献   

6.
联合应用D21S11,IFNAR位点定量PCR快速诊断先天愚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定量PCR方法在分子水平对先天愚型基因诊断意义,本实验以STR(D21S11 1FNAR)做为遗传标记,合成特异引物对11例正常人(6例外周血,5例羊水及28例先天愚型患者外周血进行同位素标记PCR扩增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D21S11位点11例正常人中10人呈DNA含量为1:1关系的两条带,1人为1条带。28例患者中24人呈DNA含量为2:1的两条带,3人为DNA含量为1:1:1关系的三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适于中国人Wilson氏病(WD)基因连锁分析的遗传标记及制定WD基因所在区域的遗传图谱,我们应用D13q14-21区域4个DNA标记对75名无亲缘关系个体及9个WD家系成品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发现4个DNA标记中3个标记等位片段与白种人相同而杂合率相异,其中2个DNA标记D13S31,P123M1.8与WD基因存在紧密连锁关系。其遗传顺序为:着丝点-Rb-D13S31-WND。  相似文献   

8.
胰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腺肿瘤的发生目前认为与癌基因K ras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DPC4、P16、P5 3,FHIT的失活有关。而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可能代表了肿瘤发生的另一种机制。我们用 5条染色体上的 6个微卫星位点对 41例胰腺癌标本进行MSI的检测和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41例胰腺癌标本全部来自江西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 1994~ 1998年存档的石蜡标本 ,再经两位病理医师复检证实。标本包括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2 DNA提取及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用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切取癌组织及正常组织 ,按常规提取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cditarynonpolysiscolorectalcancer,HNPCC)的关系。方法采用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4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第2、5、17号染色体的4个位点的MSI.结果4例FINPCC均存在至少一个位点的MSI。HNPCC多位于右半结肠,低分化,粘液腺癌多见。结论MSI是HNPCC常见的分子学事件。HNPCC有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与人类染色体1q21-23连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利用中国和德国非隔离人群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系证实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与人类1号染色体是否存在连锁位点。方法 从德国搜集24个(133人)及中国12个(81个)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家系,选择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ApoA2、D1S1677、D1S104和D1S194,利用GENEHUNTER软件包进行多点连锁分析。结果 多点连锁分析显示D1S104附近的遗传标记D1S194有最大LODscor  相似文献   

11.
应用APC基因下游40Kb处的微卫星多态标记D5S346,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DNA,在可提供信息的15例杂合子中检出5例5q21_q22的杂合性丢失,占33%。提示APC基因缺失也是中国人大肠癌的遗传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筠  张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38-139,152
应用APC基因下游40Kb处的微卫星多态标记D5S346,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DNA,在可提供信息的15例杂合子中检出5例5q21-q22的杂合性丢失,占33%。提示APC基因缺失也是中国人大肠癌的遗传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PCR和微克隆技术构建的8q24.1带特异性pUC19文库,筛选出一个含CA重复的新的多态微卫星DNA[(CA)n]。经PCR检测人鼠杂种细胞板,证实其来源于人8号染色体;在正常人群中检出11个等位片段,杂合度为0.84;在11个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此多态标记与三个已知的位于8q23-24.1区域的微卫星DNA(D8S85,D8S199,D8S281)紧密连锁,其在8号染色体遗传图谱上的相对位置为:着丝粒-D8S85-新(CA)n-D8S199-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14.
运用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显微切割,PCR和微克隆技术构建8q24.1带特异性pUC19文库,筛选出一个含CA重复的新的多态微卫星DNA((CA)n)经PCR检测人鼠杂种细胞板,证实其来源于人8类染色体,在正常人群检出11个等位片段,杂合度为0.84;在11个家系中进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此多态标记与三个已知的位于8q23-24.1区域的微卫星DNA(D8S85,D8S199,D8S281)紧密连锁,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PCR方法对中国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方法: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与PKD1位点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微小卫星体DNA(SM7,AC2.5,SM6,KG8)为遗传标记,进行家系分析。对22个ADPKD家系的156个成员(包括68个患者)找出染色体上与疾病连锁的单体型,进行了连锁分析。结果:21个被测家系提供了基因诊断信息;另一个家系显示重组或不连锁。结论:能够采用PCR方法对中国的ADPKD家系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材料与方法:22例Ⅱ ̄Ⅳb期鼻咽低分化鳞癌。均为EBVCA-IgA(+)。取鼻咽部癌组织和外周血有核细胞,分离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其染色体3P24和3P14-21的D3S11两上位点的微卫星(CA)n,将扩增的微卫星DNA作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银染法显带。比较第一对标本(正常-肿瘤)的微卫星DNA带型、泳动速率、强度的差异。结果:22例鼻咽癌中的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散发大肠癌患者的hMSH2基因突变及基因组DNA不稳定,以探讨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用于检测35例大肠癌患者hMSH2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结果:5例患者发现生殖系细胞hMSH2突变(外显子72例,82例,151例),2例肿瘤细胞hMSH2突变(外显子7和8各1例),3例DNA序列分析有2例为错义突变,1例为同义突变。微卫星不稳定在9例患者存在。结论:大肠癌中存在hMSH2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卵巢癌患者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HumanmutShomolog)基因突变,同时检测其基因组微卫星D2S123序列变化。方法:应用PCR、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了15例卵巢癌患者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的hMSH2基因突变。结果:3例患者存在hMSH2基因生殖细胞或体细胞突变,序列分析表明有碱基置换的同义突变,有碱基丢失产生的无义突变。有3例患者基因组表现D2S123变化,其中1例检测到hMSH2突变。结论:hMSH2基因突变和卵巢癌发生有关。机理可能为其突变引起基因组不稳定,而引起一系列基因变化,导致细胞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19.
陈怡  俞康 《中原医刊》2000,27(2):49-50
成人型多囊肾病(APK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基因突变定位在第16染色体短臂1区3带的PKD1位点[1],后来发现APKD存在遗传异质性,定位了PKD2、PKD3位点[2、3]。国际上常用的PKD1位点相邻的微小卫星体 DNA SM7为遗传标记本研究采用改良二温式PCR扩增法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色对10个ADPKD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连锁分析[5、6、],并证实是有效的AP KD基因诊断方法。1材料和方法1.1染色体DNA分离纯化:取静脉血10ml,EDTA(1mp/ml)抗凝,分离白…  相似文献   

20.
徐让  陈树宝 《上海医学》2000,23(10):585-588
目的 检测中国人22q11区微卫星多态性、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TOF/PA)病人22q11区基因的缺失以及缺失片段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5个微卫星DNA标记D22S420、D22S941、D22S944、D22S311、D22S306,分析了50例正常人与10例TDF/PA患儿及其父母的等位基因片段,并进行家系分析。结果 2/102例(20%)TOF/PA病人存在22q11区基因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