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徽留守儿童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及其与父母打工类型的关系,为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无记名面对面的调查方式,以城乡留守儿童为目标人群,共在安徽省城乡调查941人,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定其抑郁症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15.8%)高于非留守儿童(10.9%),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外出打工是女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留守儿童抑郁症状较为普遍,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时应考虑到性别差异和父、母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家庭因素对未婚青少年首次性行为以及危险性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15~24岁青少年进行匿名电子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6023名未婚青少年中12.7%有过性行为(男16.8%、女8.7%),其中首次性行为发生在≤18岁、首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措施、有过商业性行为、与陌生人、与吸毒人员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9.9%、55.2%、4.3%、12.2%和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年代越早、与父母同住、青春期早期家庭支持评分较高及父母反对婚前性行为的青少年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行为评分均较低;家庭因素对性行为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性行为的发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男性更多地受人口学特征的影响。结论: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发生趋于年轻化。家庭因素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婚前性行为及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鹰潭市2所中学的77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学生435名,曾留守学生111名,非留守学生229名;对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的《留守初中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24.1%,曾留守初中生为15.3%,非留守初中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69,P=0.000);虚拟自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关心程度"、"与监护人的思想沟通"、"监护人对你的教育问题"、"性别"和"父母在外打工地域",这5个因素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1.1%。结论应关注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长沙市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状况和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和改善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家庭功能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长沙市1 010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幸福感平均分为(7.60±2.17),流动时间、父母关系、同学关系、环境满意度、年级、家人不良生活习惯、自我效能感、家庭功能分别进入回归方程。结论长沙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家庭功能是影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城市公立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吸烟状况,探讨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吸烟的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城市公立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吸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所成都公办学校997名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吸烟情况及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有13.9%的流动人口子女吸过烟。男生与女生吸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从未吸过烟的占94.4%,高出男生25.4个百分点;不同年级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吸过烟的达1/4。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性别、年级、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吸烟使人看起来成熟、学校是否执行禁烟规定、每周上网的时间、去电子游戏机房的次数等8个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学生控烟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控烟网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的相关行为问题,为流动儿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南宁市536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5.20%,高于非流动儿童组的18.40%(P0.05);公立小学流动儿童组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私立小学(P0.05);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转学次数、搬家次数为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论流动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流动频率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青少年婚前性行为进行调查,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对策,为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服务。方法:于2007年3~9月以福建省各设区市的学校为研究现场,按地区、性别及青春期年龄分布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结果:调查在校学生4 067人,其中男性1 931人占47.5%,女性2 136人占52.5%;年龄10~21岁。男性53.81%认为婚前性行为无所谓、9.58%赞成婚前性行为,女性33.52%认为无所谓、2.43%赞成婚前性行为。有婚前性行为的占5.2%,其中男性为6.8%、女性为3.2%。有过人工流产的青春期女性为17人(0.8%)。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有关课程,为39.3%。结论:吸纳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社会与文化背景开展青春期保健门诊服务;利用青春期保健门诊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为青少年提供适时、适量、适度的性知识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伤害发生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留守和流动儿童伤害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为伤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2个县和陕西省1个县共4所中学和13所小学留守儿童1423人、普通农村儿童2303人及北京3所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853人(三~九年级)过去1a伤害发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儿童的总伤害发生率为32.4%,男生和女生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38.4%和26.0%,随年级的升高,伤害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常见的伤害种类是跌落伤、烧烫伤和动物伤害。影响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健康状况、学校环境和社区治安状况等。儿童类型对伤害有显著影响,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伤害的发生率(40.5%和33.9%)均显著高于普通农村儿童。结论伤害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严重威胁留守和流动儿童的健康。学校和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性观念与婚前性行为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对783名大学生与314名行婚前检查女青年的性观念与性行为关系,进行了一元与多元分析(以>24岁306例作对照)。结果表明,大学生与婚前青少年的性行为与性文化观念、性知识、婚恋观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肥市打工妹婚前性行为和高危性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方便选取合肥市1家工厂、6家饭店和6家娱乐场所共457名16~24岁未婚、在合肥市打工、无合肥市户口的女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评估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效能、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结果性行为和高危性行为的报告率分别为35.2%和43.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行为自我效能高,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大小和密度是降低打工妹婚前性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职业为娱乐场所服务员、高年龄为危险性因素;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高,工作场所特征评分高,居住环境排外性高,社会网络密度大可降低高危性行为发生的危险性;打工累计时间超过2年,高居住环境诚信可增加打工妹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危险性。结论合肥市打工妹婚前性行为和高危性行为相当普遍,提高性行为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增加社会支持等,可能降低打工妹婚前性行为和高危性行为,有利于打工妹艾滋病性病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少年性知识的知晓情况、性相关行为的特点。方法:按性别及青春期年龄分布进行整群抽样,调查10~21岁青少年4067人,男性1931人,女性2136人。用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女性青春晚期对性知识的需求量分别为59.6%、62.2%。性知识来源、接近异性的特点有随年龄变化的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亦有差异。性相关行为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城市高于农村。35.96%的女性、63.39%的男性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父母关系、学校或家长进行教育、家庭收入等因素直接影响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结论:学校、家长、社会应共同行动,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健康的青春期教育,开设青春期保健门诊,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儿童到成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3市中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少年攻击容易引发暴力、犯罪行为,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以往研究显示青少年攻击行为受到家庭、社会、同伴和个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具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在自尊、焦虑、情绪和依恋等方面与正常青少年相比均有显著差异。为此本研究探讨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吸毒严重地区暗娼非保护性性行为情况。方法从社区中招募暗娼,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吸毒、性行为方式和安全套使用情况。结果在调查的343名暗娼中,近1个月与客人和固定性伴发生非保护性性行为的分别为44.3%和3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平均每次性服务收费低(OR=3.23,95%CI为1.97~5.28)、开始从事性服务的年龄小(OR=2.46,95%CI为1.54~3.91)和近1个月与客人性交次数多(OR=2.45,95%CI为1.45~4.14)是暗娼与客人发生非保护性性行为的影响因素;首次性行为的年龄大(OR=3.02,95%CI为1.28~7.10)和近1个月与固定性伴性交次数多(OR=13.96,95%CI为6.26~31.12)是暗娼与固定性伴发生非保护性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暗娼非保护性性行为比例高,需对该地区暗娼推广使用安全套来控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技能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6所高校905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率为68.95% (624/905);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选修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型、健康知识得分对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结论 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与专业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向晋辉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8):914-915,9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聊天群随机抽取426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发生情况及相关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为27.5%,其中男生为28.6%,女生为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0,P=0.578).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发生率在不同性生理成熟年龄、认识性行为途径、朋辈状况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05,9.318,68.380,P值均<0.05),在不同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78,0.963,2.745,P值均>0.05).结论 性生理成熟年龄、认识性行为途径及朋辈中发生非婚性行为的比例对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性教育应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多个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为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evised in China,BWAQ-RC)中国修订版、社交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对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个省市22 142名城市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小学生BWAQ-RC问卷总评分及IAS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性别差异(P值均<0.05),且高IAS组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及攻击性行为总体水平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低I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交焦虑与攻击性呈正相关,且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社交焦虑对攻击性具正向预测力(β=0.487)。结论社交焦虑程度高的学生更具有攻击性,可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黄文  杨文  陈团胜  梁勇  冯艳  黄义  邹晓庚 《中国校医》2011,25(7):549-551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性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为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钦州市第八中学以班为单位,采用匿名问卷方式对学生进行性健康KAP现状调查。结果学生性健康知识知晓率相对偏低。学生性态度正确率比知识知晓率稍高,但仍不理想:有3.51%学生承认曾经发生过性行为;2.94%学生承认曾有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26.93%学生承认阅读过黄色书刊网页音像制品;93.38%学生选择家长和老师以外的人作为讨论有关性问题的对象。结论应加强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性知识知晓率,使学生养成健康的性态度和性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部分城区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江  李新建  彭宁宁 《中国校医》2005,19(2):111-1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学生的吸烟情况,并探讨其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市内四个区11所学校的2204名12~21岁的在校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9.3%,其中男生27.8%,女生10.8%;平均开始吸烟年龄是12岁.吸烟学生中,认为应该戒烟的学生占68.5%;尝试过戒烟者占吸烟学生的47.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朋友吸烟、经常上网、常去网吧、今后5年有吸烟打算、认为维持不吸烟对自己不重要、认为朋友对吸烟的态度对自己很重要和对吸烟行为的错误认知是影响学生吸烟行为的显著因子. 结论随着青少年成长意识的增强,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尝试吸烟成为烟民,我们应尽早开展预防未成年吸烟行为的教育,同时为青少年戒烟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探索青春期早期(10~14岁)青少年对异性恋认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指导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7年11-12月对上海市3所中学六至八年级全体学生1 740名进行平板电脑辅助的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同伴情况、媒体使用情况、社区凝聚力以及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对异性恋认同等.采用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探索青少年对异性恋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 青少年对异性恋认同的平均得分为2.55分,男生(2.62)高于女生(2.47) (t=2.65,P<0.05);异性恋认同得分在12岁之前随年龄无显著变化(10~ 11岁2.34分,12岁2.28分),12岁后随年龄显著提高(13岁2.69分,14岁3.05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与主要照看人关系较差、异性朋友比例较高、有较多的朋友认为有男/女朋友重要、每日观看电视/电影时间较长、社区凝聚力较低的调查对象对异性恋认同得分较高(P值均<0.05).结论 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对异性恋态度相对保守,男生较女生开放;在12岁后对异性恋认同度明显提高.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对异性恋认同度受家庭、同伴、媒体与社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心理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最近1 a内自伤行为的总报告率为35.2%,62.4%的自伤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排名前3位的自伤行为分别为故意打自己(19.0%)、故意掐伤自己(15.7%)、故意拽头发(12.2%);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6.8%,32.5%的自杀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16.2%,7.4%,3.1%。女生总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的中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伤行为者(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风险分别是无自伤行为者的5.571,7.735,8.020倍。结论自伤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