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气丸为一首经典名方,自汉代以来历代医家在临床广泛运用本方治疗肾阳不足之诸种病证。由于其临床疗效卓著,因此关于肾气丸的结构原理、配伍特点及方中药物干地黄、桂枝的演变过程,以及本方为何既治小便不利又治小便过多等问题,已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与争议。为此,笔者就此略谈个人之管见。 肾气丸来源于《金匮要略》,因本方由八味药组成,故又名八味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少火生气”。本方纳桂、附于滋阴药中,其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方名不叫“温肾丸”,而叫“肾气丸”。其主要功效为温化肾气。柯韵伯云:“命门有火则肾有生气矣。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之不足者,温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应为滋阴利水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味地黄丸世人都谓其为滋阴补肾之方,而忽视了其利水渗湿之功。 首先,从组方机理看,方中是以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药;辅以山萸肉、怀山药健脾补肝肾养阴而涩精;又以泽泻去肾之湿浊,茯苓淡渗脾湿,丹皮清泄虚火,共为佐使。用药以滋阴药为主辅,化湿祛浊药为佐使,则其功效应是以滋阴补肾为主,兼有利水化湿作用。 六味地黄丸由金匮肾气丸衍变而来。金匮肾气丸的温阳利水作用已为人们所公认,六味地黄丸是在金匮肾气丸原方中减去了温补肾阳的桂枝、附子而保留了滋阴补肾、化浊利水之药。因此可以认为:金匮肾气丸是用于肾脏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3.
肾气丸方出《金匮》,因此有金匮肾气丸之称,因含熟地黄等八味药,故又名八味丸。此方是由熟地黄(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牡丹皮、茯苓、肉桂(或桂枝)和附子组成。每当腰酸腿软,腰为肾府,腰酸软属肾虚,肾虚即不能温养下焦,故  相似文献   

4.
诠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意义,提出"肾苦燥"是《黄帝内经》所论肾的病理特点之一,即:肾气不足、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致燥;"辛以润之"即通过辛温之药助肾气化,以输布津液的治法。东汉张仲景对五苓散、肾气丸及栝蒌瞿麦丸诸方的应用,宋金时期的许叔微、成无己等对"肾苦燥"病机及"辛以润之"机理的讨论,清代尤怡将"燥"的病机分为"阴枯"与"阴凝"两类的认识等,分别从临床和理论方面支持上述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肾气丸源自《金匮要略》,是一首配伍严谨、构思独特的经方,具有补肾助阳的功效。该方在大队滋阴药中加入少量附子、桂枝,其意不在补火助阳,而在微微生火,化生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意。如此配伍,使得全方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本文将近年来有关肾气丸的配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1肾气丸的配伍研究肾气丸以补阴药为主,配伍少量补阳药,使阳药得阴药  相似文献   

6.
"肾气丸"组方精谨、效专力宏、一方多证,而且完美融合《周易》神韵。作者认为"肾气丸"精韵在于揭示肾内水火同宅,两者有机融为一体,肾气源于水火所化之元气,而元气内孕元阴元阳,此乃一身所赖,亦为人身大本;水为火之主,火为水之用,水得火则温,火得水则秘,"水火合德"则"少火生气"而"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7.
刘德泉 《光明中医》2004,19(1):42-43
肾气丸 ,亦称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历代论述 ,多认为是补肾阳之剂。但从原方所治病症 ,其药物组成 ,以及肾阳与肾气的基本概念分析 ,实为补益肾气之方 ,而非温补肾阳之剂。主要是治疗肾的气化功能失调 ,小便异常之证。现辨析如下 :1 肾气丸原方主治病证分析 :考《金匮要略》原文 ,肾气丸主治病证条文有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 ,少股不仁。”崔氏八味丸实即张仲景的肾气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相似文献   

8.
肾气丸新用     
王保来 《新中医》1996,28(12):45-45
肾气丸新用王保来*肾气丸出出自《金匮要略》,又名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由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8味药组成,具有肾之阴阳双补之功效。笔者临证运用本方加味治疗耳鼻喉科疑难杂病,每获良效,兹选数则病例介绍如下。1耳漏房×...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原文,参考各家方论,并结合中国古典哲学和中医学的精气理论,认为肾气丸主要通过激发肾精化为肾气,即少火生气,从而促进肾之气化功能,主治当为精不化气、气化失司所导致的痰饮水湿病证,而不是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0.
六味地黄丸中茯苓、泽泻、丹皮三药的作用存在争议,结合方源从肾之"体阴用阳"进行解释较为明晰.此方源于《金匮要略》之肾气丸,所治5种病证均有水液代谢不利.方中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药用量较大为主药,功在补肾体之阴;桂枝、附子少量使用,温阳化气;茯苓、泽泻、丹皮利水渗湿、祛除水邪以助肾之用属"佐助药",全方补肾化气利水,八药...  相似文献   

11.
吴勇  李政木 《国医论坛》2007,22(2):55-56
肾气丸始载于<金匮要略>,是临床上著名的温补肾阳的方剂.方由滋阴补肾的药物配伍少量辛热温阳的附子、桂枝组成.其组方特点即如<医宗金鉴>所谓:"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张山雷亦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指出:"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方名'肾气'所重在一个'气'字,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煦,吹嘘肾中真阳."近年来肾气丸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介绍谌宁生教授应用济生肾气丸治疗晚期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经验及用药特点。谌教授认为,晚期肝硬化腹水肝脾肾三脏俱伤,多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之证,故培补阳气是其治疗根本,以温补脾肾、行气利水为治疗原则,方选济生肾气丸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自宋迄今对肾气丸功效的认识尚存争议,多论本方为温补肾阳之剂。从《金匮要略》中原文分析,其主治虽有水饮、脚气、转胞等证,但绝无一处谈及阳虚之脉,而皆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等症。因此,肾气丸主治证实质为肾主水的功能失调所致。另外从用药量分析,该方纳桂附于大剂滋阴药中,意不在补火,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因此,将肾气丸功效归纳为温补肾气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
肾气丸为治疗肾之阳气亏虚的代表方剂,流传千古,疗效显著。方中配伍桂枝,选药尤妙,主要体现在阳气生成、阳气循环和肾脏本身特点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肾气丸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  宋建平 《中成药》2004,26(3):235-237
肾气丸始载于<金匮要略>,共由八味药组成,又称"八味丸"、"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等.本方为古典名方,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疗效显著.近年来对其进行实验研究的报道亦很多,本文就近十年来肾气丸的实验研究概况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肾气丸一方源于《金匮要略》,该方配伍严谨、方证结合、构思独特。五种不同的疾病,仲景用同一方治疗,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病机——肾气虚衰,所谓"病异而证同,证同而治同",即异病同治的原则。张仲景对肾气丸的妙用1.肾气丸的组成和方义。组成: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炮附子一两。方义: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寄元阴元阳,  相似文献   

17.
荣震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04-204
运用周易八卦象数分析金匮肾气丸方证的本质及组方配伍、选药用量。认为该方囊括乾坤天地之道,阴阳气血升降之机,脏腑气化之理,五行制化之妙。凡肾之阴阳不足,水火不交诸证均可选用。倘能潜心揣摩,认真体会,明了其中滋味,则医道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8.
谢海洲 《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73-1974
肾气丸方出《金匮》,因此有金匮肾气丸之称,因含熟地黄等八味药,故又名八味丸。此方是由熟地黄(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牡丹皮、茯苓、肉桂(或桂枝)和附子组成。每当腰酸腿软,腰为肾府,腰酸软属肾虚,肾虚即不能温养下焦,故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肾虚则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短气,动则喘甚,此肾虚属肾阳不足,阻碍胸阳,尺脉弱小。以上各症象均属肾阳不足,因此宜温补肾阳。  相似文献   

19.
辨肾气丸     
本文对肾气丸类方,择要加以区别比较。认为金匮肾气丸当为《金匮要略》之肾气丸不应与《济生方》之加味肾气丸混淆。两者处方组成不同,功效与主治亦有所不同,临床时须鉴别运用。  相似文献   

20.
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肾气丸 ,系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的著名方剂。金匮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肉桂、附子八味药组成。。本方性温 ,味以甘酸辛为主 ,具有甘温、酸温、辛温而微淡微苦的特点。有温补下元、壮肾通阳、化气行水、消肿止渴、引火归元、纳气固本等功用 ,对于由肾阳虚损所致的多种病症 ,有很好的疗效。金匮肾气丸的方义 ,古代医家多有论述 ,汪庵列举了“补水”、“补肝”、“平补”等说之后 ,归纳为“收摄肾气归元之义” ;柯琴则认为“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 ,意不在补火而微微生火 ,即生肾气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