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燕 《中医研究》2011,24(5):74-75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发于4~12岁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吸鼻、撅嘴、摇头、耸肩、甩手、吸肚子、踢腿、喉中发声、秽语、模仿语言等。患病率为1%~4%,近年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病因尚不清楚,可能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6,(12):1615-1616
目的:观察外用中药贴剂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多发性抽动患儿36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及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实验组,一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中药贴剂治疗;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10例,治疗有效的7例,总有效率达94.4%;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的为5例,治疗有效的7例,总有效率66.7%,两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该中药外用贴剂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特征是突然的、不自主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眨眼、搐鼻、努嘴、面部肌肉抽动作怪相、摇头、耸肩、喉中作响、秽语、踢腿蹬足、腹部鼓缩等症状。多发生于2—12岁儿童,有文献报道男孩发病率较女孩高出3倍。近年来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本病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易于反复,治疗较困难,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李宝珍老师业医30余年,是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先后师从王士相和李少川两位儿科大家,尽得其传。  相似文献   

4.
张骠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令万  郭允伟  张艳梅  张骠 《中医杂志》2008,49(11):977-978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张骠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师从已故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擅长诊治儿童精神类疾病.我们有幸随师侍诊,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素梅从肝常有余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之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明代万全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观点。近年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呈上升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肯定。王素梅教授研究多发性抽动症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教授认为由于小儿肝常有余.而肝又以气为用.所以感邪后或受情志因素的影响.更易引起气机逆乱或肝阳亢而无制,化火生风,出现抽动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陈梁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现任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分会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陈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早年曾师从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张介安教授,吸取老师数代祖传中医儿科医术精髓,长期潜心研究儿童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现将陈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融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多发性抽动症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肝风、抽搐、瘛疚、筋惕肉胭等范畴。多发性抽动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经常性不自主的眼、面、颈、肩及上下肢肌肉快速收缩,重复出现,无节律性,入睡后消失,且在抽动时,可出现异常发音,如吭吭、咳声、呻吟声或粗言秽语。中医认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引发。对于业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因随之学习时间较短,余尚未能得其精髓,故在此略阐述一二。  相似文献   

8.
董玲  杨璐  李维彬  郑珊  何素蓉  曹霞 《新中医》2018,50(12):270-27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类神经精神疾病。因患儿体质不同故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病变倾向性也存在差异。作者探讨了运用体质辨识,调理肝亢风动质、气郁化火质、脾虚肝旺质、阴虚风动质四型患儿的体质偏颇,降低其易感性及病变倾向性,以达到防病及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汪受传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汪受传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由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调养失宜 ,导致肝肾阴虚 ,心脾两虚 ,阴阳失衡的病证 ,临证分别以杞菊地黄丸、归脾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从古到今,中外医家都把体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不同体质的人针刺感觉,效果是不同的,更需要结合体制辨证施针。在《灵枢·行针》中把人分为5种人,对于指导针灸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介绍笔者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即近端胃癌的中医病机特点的认识,认为食管胃结合部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胃体及幽门,食管胃结合部主司贲门的契合开闭与食物的传输,是食物、药物进入胃内的狭窄通道,同时也是预防胃内容物返流进入食道的重要防线。其法天而用阳,主受纳通降,易耗气伤阴,受损胃络,表现为气滞、气逆、气虚等气机失调及由此而来痰、热、瘀、毒积聚,最终导致贲门枢机不利,进食不畅、哽噎、呕吐白色痰涎,甚至不能进食等症状。其病机特点是气机失调、痰毒郁结。治疗的关键是调理气机,驱邪扶正,把握贲门开合和降的生理,当补则补,当降则降。  相似文献   

13.
14.
SARS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对策与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临床观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引发的心理问题,包括恐惧非典综合征36例、一线医务人员26例及非典患者22例,系统地归纳了不同的心理特点及表现形式,并以国际流行的心理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提出具体心理干预策略及中医辨证方法。通过进行心理支持及多种灵活的心理治疗干预,以及中医个体化辨证施治,促使患者摆脱了心理危机,很快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三七细粉和超微粉体物理特性及有效成份体外溶出行为的差异,为三七超微粉体的粒径控制与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测定三七细粉和超微粉体的粒径、吸湿性、粉体的形貌结构、流动性等物理特性和体外溶出行为,研究三七粉体的粒径对其物理特性和体外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随三七粉体粒度的减小,其比表面积及孔隙率增加,吸湿性增加,流动性减弱;微粉Ⅰ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和累积溶出量均高于其它粉体。结论:适度的微粉化能促进三七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三七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方法血浆和组织匀浆液经沉淀蛋白,以乙腈-0.01mol·L-1枸橼酸水溶液(78:22)为流动相,经DiamonsilTM C18(4.6mm×150mm,5μm)分离,检测波长为270nm,吉非罗奇为内标,进行色谱分析。结果小鼠iv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20mg·kg-1后,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β2.48h,Vd16.23L·kg-1,CL 4.54L·h-1·kg-1,AUC0-∞ 4.404mg·h·L-1。组织分布结果表明,在15min时,肺脏浓度最高,其次是脑、心脏、脾脏,肝脏和肾脏最低,随后浓度下降迅速,在1.5~4.0h内长期保持低浓度。结论丹参酮ⅡA静脉乳剂体内分布迅速,组织分布广泛,肺中浓度最高,且能通过血脑屏障,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体内的组织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概念,并举例说明了体质辨识的依据。然后探讨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指出中医体质辨识可为受检者制定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案提供参考。文章随后从政府支持、改进中医体检服务和培养专业中医医师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体检中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461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老年男子症状量表(AMS)评分,同时测定血清中总睾酮(TT)水平。结果在461例患者中,以肝肾阴虚型占比最高(34.49%),其余依次为肾阳亏虚型、肾虚肝郁型、心脾两虚型和其他型。肝肾阴虚型血管舒缩症状积分高于其他证型,而体能症状积分低于其他证型(P<0.05);肾阳亏虚型性功能症状积分高于其他证型,而血管舒缩症状积分低于其他证型(P<0.05);肾虚肝郁型精神心理症状积分高于其他证型(P<0.05)。肾阳亏虚型、心脾两虚型血清总睾酮(TT)水平低于肝肾阴虚型、肾虚肝郁型(P<0.05)。结论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肾阳亏虚为主,各证型临床症状和睾酮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肝肾阴虚型以血管舒缩症状为主,肾阳亏虚型以性功能症状为主,肾虚肝郁型以精神心理症状为主,心脾两虚型体能症状较其他证型有更为严重的趋势;肾阳亏虚型、心脾两虚型血清总睾酮(TT)水平低于肝肾阴虚型和肾虚肝郁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来不同疾病的证及中医病理特点研究的回顾,提出:①不同疾病的基本病理特点、证的兼杂规律及演变趋势、不同疾病的中医易患因素是本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②研究对象不能仅限于西医的病,也应包括中医的病;③遵循中医的思维规律在本领域研究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健脾止动汤对多发性抽动症(TS)模型鼠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的影响,为健脾止动汤干预小儿TS提供神经生化学依据。方法9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6组,即空白组、模型组、泰必利组、健脾止动汤组、六君子汤组、泻青汤组。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小鼠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建立TS小鼠模型。除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外,其余4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4周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TS模型鼠脑纹状体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TS模型鼠表现出抽动症特征性的运动行为和刻板行为。小鼠脑纹状体单胺类递质含量,模型组较空白组脑多巴胺(DA)、二羟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B)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泻青汤组较模型组DA、DOPAC含量降低(P〈0.05),泻青汤组较泰必利组脑DA、5-羟吲哚乙酸(5-HIAA)、NE含量降低(P〈0.01或P〈0.05),泻青汤组较六君子汤组脑DA、5-HIAA、NE含量降低(P〈0.01或P〈0.05)。结论健脾止动汤的主要作用组分为泻青汤,其抗抽动作用可能与兴奋脑纹状体多巴胺间接通路、降低D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