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涉及跟距关节的移位跟骨骨折的治疗,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足的畸形和距下关节炎等严重后遗症,而影响正常的行走.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的解剖特点、生物力学和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和手术技能的提高,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以减少后期并发症[1].笔者自1998年3月至2002年1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18个月(12-48月)全部愈合。根据Maryland评分标准优22例、良14例、可6例。结论: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尤其是涉及跟距关节的移位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足的畸形和距下关节炎等严重后遗症,而影响正常的行走。近年来,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1],我们自1998年3月~2002年1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跟骨骨折临床多见 ,约占全身骨折 2 % ,占跗骨骨折 6 0 % ,其中大部分 (约 75 % )骨折涉及距下关节面 ,预后较差。 1999年 5月以来我院在 Sanders分型 [1]的基础上 ,手术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2 6例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男 2 1例 ,女 5例 ,2例为双侧骨折。年龄 19~ 5 0岁。致伤原因 :坠落伤 2 3例 ,车祸伤 2例 ,重物砸伤 1例。其中合并胸腰段压缩骨折 2例。检查 :足跟部肿胀压痛 ,踝关节或距下关节活动受限 ,足跟增宽 ,足跟内外翻畸形 ,足弓塌陷。均摄跟骨 X线片 ,包括侧位、轴位、踝正位、…  相似文献   

5.
<正>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发生率占足部骨折的60%左右,并且约70%的跟骨骨折为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1],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创伤。本院自  相似文献   

6.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ssex-lopresti将跟骨骨折分为波及距跟关节骨折和不波及距跟关节骨折。后者治疗效果较满意;前者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常出现创伤性扁平足,外踝撞击综合征,腓骨肌腱鞘炎,创伤性关节炎,纤维性粘连和强直,遗留行走时疼痛而影响患肢功能。本院自1992年以来,对波及距跟关节跟骨骨折行足后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并在关节面下的空隙中取大块髂骨植骨,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在86例中男67例,女19例;年龄17~68岁,平均39.2岁;单侧跟骨骨折81例,双侧5例,计91侧;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关节内骨折占70%以上,临床疗效一直不甚满意,致残率高达30%[1].本院自1999年3月至2002年3月,对1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2002年至2006年9月收治54例跟骨波及关节面骨折,其中7例Sanders分类为Ⅰ型的行高分子绷带固定,其余47例行切开复位植骨跟骨钛合金解剖板内固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53例63足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33足,良20足,可7足,差3足,优良率84.1%。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术前周密准备、术中采用全厚皮瓣并避免过分牵拉,解剖复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0 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可塑形钛钢板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治疗30例(3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Ⅱ型10足,Ⅲ型17足,Ⅳ型6足。均采用可塑形钛钢板内固定,其中5足应用自体髂骨植骨,11足应用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 经平均随访11.5个月,按张铁良评分系统评定,优良30足,可3足,优良率达90.9%。结论 可塑形钛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骨折后的并发症,是一种良好的跟骨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严重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2例35侧,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4岁;左侧16例,右侧13例,双侧3例。按Sanders分型法分型,SandersⅢ型21侧,Ⅳ型14侧。对所有病例采用延长的外侧途径应用钢板松质骨螺钉联合固定治疗,钢板为跟骨解剖钢板。结果: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2个月,平均25个月。依据Maryland足部评分评价,优14侧,良8侧,中10侧,差3侧。治疗后并发症主要为伤口裂开并表浅皮肤感染2例,皮肤感染并全层坏死1例,距下关节炎4例,腓骨肌腱炎2例,跟部增宽3例,跟骰关节炎2例。Bhler角与Gissane角术前与术后对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以延长的外侧途径为入路应用钢板螺钉联合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骨折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4例26足,男18例18足,女6例8足;年龄60~75岁,平均67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13足,Ⅲ型12足,Ⅳ型1足。术前和术后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B?hler角)和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结果:24例26足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4个月。B?hler角术前平均(10.4±8.2)°,术后平均(27.8±7.4)°;Gissane角术前平均(136.5±10.3)°,术后平均(124.3±4.2)°;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功能优5 足,良16 足,中4足,差1足。术后12足出现并发症,其中3足皮肤坏死,2足创口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和6足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结论: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只要全身情况允许,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3.
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后植骨重建跟骨形态再做有效固定,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按Sanders分型,对48例66足Sanders Ⅱ、Ⅲ型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进行了切开复位,金世植骨灵植骨,重建钢板做有效固定治疗.随访12~50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本组66足中,优20足,良42足,可4足,优良率93.9%.结论:切开复位,植骨重建跟骨形态,再做有效固定是一种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强调术前明确骨折的病理解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撬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困难,我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跟骨结节牵引下用撬拨手法治疗19例,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已发表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根据现有数据资料总结植骨与不植骨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表的关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植骨组)或不植骨(不植骨组)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英文文献.经全文阅读决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或排除标准,收集相关结果和数据,通过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2种治疗方案的功能预后和并发症.结果 共32篇文献包含128l例患者纳入研究.植骨组与不植骨组的术后感染率、骨关节炎发生率、距下关节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术足完全负重时间(平均5.4周)显著低于不植骨组(平均10.5周).植骨组术后平均B(o)hler角显著大于不植骨组,且远期丢失较小.植骨组加权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低于不植骨组,分别为71.4分和80.5分;但加权Creighton评分高于不植骨组,分别为89.9、81.0分.植骨组加权优良率:优35%,良40%,中21%,差4%,不植骨组:优34%,良42%,中14%,差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感染率,可较好地恢复B(o)hler角,患者可早期完全负重.但植骨组的纳入患者中,塌陷型和粉碎性骨折的比例较高,仍需配对设计的前瞻性比较研究进一步完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月,26例33足后关节面移位的跟骨骨折,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行切开复位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Essex—Lopresti分类:舌形骨折18足,关节压缩骨折15足;Sanders分类:Ⅱ型骨折21足,Ⅲ型骨折12足。13例合并身体其他部位骨折。骨折后平均8.3d(4~15d)接受手术。结果所有患者获得8~44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皮瓣坏死及局部感染,骨折复位满意。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8足,良10足,中4足,差1足,优良率84.8%。结论经跟骨外侧“L”形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治疗移位跟骨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32足)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26例予以植骨。结果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门,平均13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参照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优15例,良9例,可2例。术后创口局部渗液5例,皮缘局限性坏死1例,经换药后治愈。结论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术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9月至2009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72例,男61例,女11例;年龄19~54岁,平均39.7岁;病程1~17d,平均9.7d。术前术后行X线片和CT检查。根据Sanders分型:Ⅲ型40例,Ⅳ型32例,均采用外侧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取自体髂骨植骨填充骨缺损。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跟骨骨折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72例均获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38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跟骨骨折的评分标准:优14例,良38例,中9例,差11例。切口不愈合5例,距下关节炎3例。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以使距下后关节面得到良好复位,是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方法:手术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9例11足,其中按Sanders分类ⅡA型4足,ⅢAB型4足,ⅢAC型1足,均予切开复位内固定,IV型2足,予距下后关节融合,其中7足进行植骨,结果:全部病例经16-37月(平均22月)随访,优7例,良3例,差1例。结论: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恢复跟骨关节面平整,跟骨宽度和高度,疗效肯定,CT检查可以明确骨折情况,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治疗34例男性闭合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年龄19~42岁,平均34岁;左足14例,右足20例;高处坠落伤22例,车祸伤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21天,平均13天.术前均对伤足摄正、侧位X线片及跟骨的CT轴位片.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18例.采用扩大外侧入路对34例患者进行手术,骨折复位后利用锁定跟骨钢板完成骨折内固定.结果 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0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B(o)hler角由术前平均7.41°±4.08°改善至术后第7天的29.74°±5.56°和术后3个月的30.00°±5.53°;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163.71°±9.31°改善至术后第7天的122.59°±14.11°和术后3个月的125.85°±19.31°.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撞击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系统的踝-后足评分为(17.68±9.34)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4.79±4.01)分和(74.28±17.92)分.结论 应用锁定跟骨钢板治疗新鲜跟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using locking plates. Methods From October 2004 to October 2006, 34patients with close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were fixed with Calcaneal locking Plates through the extensive lateral approach. The right foot was involved in 20 patients. The mean age was 34 yesrs with a range of 19 to 42 years. Accordiing to Sanders'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re were 16 patients in style Ⅱ and 18 in style Ⅲ The mean interval between injury and operation was 13 days Standard reduction and fixation techniques were performed to realign all components of the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 using a locking calcaneal fracture plate. The result were evaluated with AOFAS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ale. Results Twenty-eight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he follow-up duration ranged from six to forty months, with the mean of twenty months. angle and were measured at, The average B(o)hler angle was 29° and 30° and the average Gissane was 122° and 125° seven days and thre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Bone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All incisons had healed smoothly. No patient sustained late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or soft tissue complications The mean AOFAS scores that was measured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as 74.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lcaneal locking plates through extended lateral approach 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 offering the combination of good reduction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