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ICU病房院内感染的56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 通过细菌培养,共分离出977株病原菌.检出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  相似文献   

2.
王艳华  李英  王海燕 《河北医学》2012,18(11):1649-1650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人工气道感染发生的致病病原菌,指导临床正确规范应用抗生素,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ICU 72例人工气道患者435例次痰菌培养结果.结果:ICU人工气道患者痰菌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4%,前四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阳性菌占15.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5%).真菌感染率8.0%.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患者痰菌培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ICU患者下呼吸道的管理及细菌检测,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重症肝病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重症监护病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医院重症肝病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100例重症肝病患者感染病原菌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重症肝病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菌为主,共15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7株,占17.30%;肺炎克雷伯菌21株,占13.46%;溶血葡萄球菌18株,占11.54%;铜绿假单胞菌16株,占10.26%.除溶血葡萄球菌,本组其他革兰菌对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10.0%.其中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55.56%.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较低.溶血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但没有发现对青霉素及氨苄西林耐药株.结论 引发重症肝病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多为多药耐药型菌株,且耐药性均较高,所以对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的及时监测,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流行及耐药现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流行及耐药现状的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WHONET 5.3软件统计分析2004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住院患者399份痰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并与同期普通病房住院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U病原菌流行谱与普通病房有显著差异.ICU常见病原菌对各类抗生素耐药率ICU也明显高于普通病房.革兰阴性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27.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占所有葡萄球菌的78.6%,对大部分抗生素出现高度耐药.结论:目前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菌比例逐年上升.对ICU的铜绿假单胞菌建议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产ESBLs菌株建议选用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MRS推荐用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5.
闫志刚  宿庄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2):1467-1469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情况及常见致病菌的药敏情况,找出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由专职人员查阅分析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重症监护病房所有出院病历,根据病程记录、医嘱单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填写统一规格的调查表,将调查数据汇总,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率较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常见致病菌多为G-,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均为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流行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总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4-2006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455份痰标本及药敏结果,并与同期普通病房住院患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U病原菌流行谱与普通病房有明显差异,ICU分离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类抗生素耐药率并未高于普通病房,而不动杆菌耐药率则明显高于普通病房。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普通病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占98%,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结论]目前ICU下呼吸道病原菌中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比例逐年上升。MRS推荐使用万古霉素,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建议选用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  相似文献   

7.
丛岩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42-142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高发科室。由于危重患者病情严重。侵入性操作的损伤,以及大剂量联合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制剂,导致ICU患者获得性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发生率逐年上升。为了解ICU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我院2005年1月~2005年12月间。从ICU分离出28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全院重症病人的集中区,多数病人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其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加剧了ICU病房病原菌耐药率高,治疗困难等特点。我们回顾了2010年我院ICU病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征,为合理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妍  韩长利 《当代医学》2022,28(10):47-49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室/加强监护病房(ICU)呼吸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痰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50例ICU VA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痰培养鉴定病原菌菌株并行药敏分析,记录ICU VAP患者病原菌种类及株数,分析主要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ICU合理运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535份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108株.革兰氏阴性菌56株,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21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高(61.9%).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显著低于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革兰氏阳性菌19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1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72.7%).对万古霉素和磷霉素敏感性高,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产ESBLS革兰氏阴性菌、MRSA高检出率提示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讨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类型、耐药机制、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重症监护室病房患者中抽取3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研究组)进行分析,分析其感染类型、耐药性等,并抽取30例非多重耐药菌感染者纳入对照组,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其感染因素。结果:研究组30例患者中,共检出12株铜绿假单胞菌,19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3株大肠埃希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不动杆菌属,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Logistic分析影响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为免疫力低、ICU病房中病原菌污染环境、广泛应用抗菌药物、手卫生影响医院感染病原体、未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和隔离操作、ICU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结论:临床需明确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因素,以便加强监测,确保抗生素使用合理,并针对性制定隔离消毒措施,控制和预防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ICU住院35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易感因素及耐药性.结果 117例同期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35例(29.9%)合并肺部感染,分离出32株病原菌,其中23例(71.9%)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7例(21.9%)兰氏阳性球菌,2例(6.2%)为真菌感染.气管切开、卧床住院超过20天、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基础性疾病等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能有效减少ICU病房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检查治疗较多等特点,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同时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病原菌种类变迁、耐药率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故有必要对ICU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作一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进一步加强我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控和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1-12月在我院ICU、RICU、E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 结果 病人328人次,发生医院感染 84例,医院感染率25.61%.检出菌株206株,其中真菌56株,占病原菌总数的27.18%;G+23株,占病原菌总数的11.17%;G-菌127株,占病原菌总数的61. 65%.G-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分别占G-菌的36.22%和11.02%. 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病原菌耐药程度高,应加强相应的管理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15.
ICU病原菌监测及主要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蔚  周海英  孟曙芳 《浙江医学》2007,29(8):833-834
重症监护病房(ICU)主要收治严重外伤、有严重并发症、手术后危重及心肺复苏后的患者。感染是ICU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而控制感染的主要环节是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耐药菌株的增加,病原菌在构成和药物感敏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正确与否成为影响ICU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控制医院感染及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ICU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并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进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559株,标本来源中痰液阳性标本居首位,占67.4%;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1.5%,革兰阳性球菌占25.6%,真菌占总构成比12.5%;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55.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75%.结论 ICU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坚持细菌耐药性监测,对ICU患者感染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350例患者进行调查,记录其感染部位、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人住时间,统计医院感染率,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者76例,184份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50株,包括细菌和真菌.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均有影响(P<0.05).心脑血管疾病感染人数高于其他组患者的感染人数.结论 应加强对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对年龄大、有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进行重点护理.  相似文献   

18.
张振 《微创医学》2005,24(3):323-324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方法按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和有关各项检查,对在ICU治疗的380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ICU中,发生医院感染87例(22.89%).380例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最高.结论ICU作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临床基地,在积极救治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探讨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将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开始机械通气48 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1],是导致多系统器官衰竭及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因素。目前,ICU病房控制感染的主要措施是针对病原菌合理地选择使用抗生素。临床医生对于危重患者如同ICU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一般都是在未得到细菌培养鉴定结果之前进行经验用药,以降低感染对患者产生的危害[2,3]。因此,了解ICU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ICU住院患者送检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ICU 共送检标本1326份,分离出病原菌554株,其中革兰阴性病原菌462株(83.4%),革兰阳性病原菌48株(8.7%),真菌44株(7.9%)。革兰阴性杆菌前5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和大肠埃希菌,且多耐药菌株比例较高。革兰阳性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32株(66.7%),MRSA检出率78.3%(25/32)。结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细菌及药敏监测,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及控制院内感染及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